声乐基本功训练之二十七二十八二十

时间:2018-10-17 15:50:44 来源:声带麻痹

改变老习惯养成新习惯

(一)

声乐训练的目标是要改变一些不利于正确发声的老习惯、不良习惯、没有艺术含量的习惯,养成一些新习惯、优良习惯、科学正规的习惯。首先是养成如诗如歌的习惯,也可以理解为字正腔圆、线条优美匀称。声音的均匀、平稳,磨平音与音、句与句之间裂痕,达到如诗如歌的高度。如诗,一言胜千言,意味深长,有景有情;如歌,如同弦乐演奏,给观众的心灵上带来娱悦、慰籍、动力。歌唱家与歌手的差别之一就在于以上这一点。歌唱家控制声音线条的硬功夫是经过长期锤炼而成的,其声线一气呵成、自然流畅、充满生机,歌声中隐含着诗情画意,诗中带有歌的神采。不仅仅先声夺人,而且有情有味。歌手比不上歌唱家的四平八稳、恰到火候。

歌唱家离不开精品、经典的歌曲,反过来,佳作、黄金般的歌曲依托歌唱家的再创作、传播,才红遍大江南北。歌手的成功其中一个原因也是来自一些优秀歌曲的人气因素。每一个地区都有代表性的歌曲、歌唱家,北京有《我爱你,塞北的雪》、《那就是我》;军队有《再见吧!妈妈》、《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天津有《祝酒歌》、《在希望的田野上》;沈阳有《我为祖国献石油》、《我和我的祖国》;上海有《唱支山歌给党听》、《清晰的记忆》·······这些优秀的歌曲词美曲美,主唱者的演唱又为它们增光添彩。《赞歌》的首唱者不是胡松华,《在哪桃花盛开的地方》首唱者不是蒋大为······因为胡松华、蒋大为唱以上的歌更具魅力,最后取代了首唱者的位置。歌坛享有歌王、常青树、实际第一名声誉的宋祖英、殷秀梅、张也、幺红、魏松等人参加歌唱比赛只是名列三等奖。路遥知马力,道理就在这里。一次歌唱比赛不能定终身。我们的欣赏习惯要审时度势、独立思考。

有一种说法:青少年的嗓音未变声前不宜正式训练歌唱。正确的态度应是青少年什么时候开始学器乐,就可以什么时候学歌唱,只是在音域、音量上有别于成人。另一种经验之谈:练唱时口与鼻同时吸气,优点如何突出。如果仔细推敲一下,两者不能同时进行。用了口就不能用鼻,用了鼻就顾不了口。于其说口与鼻同时吸气,不如说实际上是口在单独工作。歌唱家上台演唱以鼻子吸气为主。第三种说法:吸气如闻花,呼气如吹灰。它本身是一个比喻,入情入理、发人深省。但不能就事论事地理解它。吸气象闻花,不等于闻花;呼气象吹灰,不等于吹灰,否则按吹灰的方向去做,容易压舌根,会产生喉音、舌根音。第四种说法:歌唱比说话稍微响一点。准确的说法应是和带有方法的朗诵、喊口令、呼唤更接近一些。第五种说法:上台演唱前的一顿饭不能吃,最好两顿不吃,让空腹的腹部能自由活动。应是不能吃得太饱,油腻的食品不吃。歌唱时腹部的收缩,幅度不应很大,加上人体本身有一种弹性在起作用。第六种说法:打开喉头就要想到打哈欠。这句话应加一个“半”字,连起来便是:半打哈欠。如果全打哈欠会引起喉部肌群的紧张。

歌唱者运用的气息不同于平时的自然气息,它有着一定的力量,带有旋转性、腾飞性、弥漫性。丹田既是吸气、又是保持、拉住、托住、呼出气息的主要器官。声音从轻到响,从响到轻,都是以丹田为中心的肌群在起操控作用。有的人轻,轻不了;响,响不了。低,低不下;高,高不上。我们不能忽视轻声训练,共鸣的位置在轻声中容易找到。当我们在轻声中运行,气道、声道异常通畅,喉部不紧张,容易摆脱喉音、舌根音。当然轻声,不等同于假声。一般来说,轻声表示声音离得远,强声离得近。我们要让它们能远能近。

一个歌手一生中会遇到好几个老师,他们的教法、观点不尽相同,但基本方法是一致的,因为科学的发声法只有一种,当然流派有多种。作为学生,总是要结合自己的实际,灵活运用,举一反三。歌唱容易犯低级错误,犯嗓音积劳成疾,多请教内行者,特别是倒过嗓的人。

每一个歌手都有几个特别如意、嘹亮的音,能否扩大几个?唱男高音者,他的低声区总是平淡一些,说话可能有点沙哑、低沉。他们的声带长度、宽度、厚度与中音的声部有区别,相对是短、窄、薄一些。同样的声部,女性总是比男性高一个八度。有人技巧成熟了,经验丰富了,仍唱不了很高的音区,一首歌里有一、二个小字二组A以上的音能唱,如出现一连串的高音就力不从心了。这不是多大的遗憾,不必攀比高声区,有的人G比另一人的B、C更有艺术价值。衡量一个人的歌声,不仅要看他的高度,同时也要看音质是否有金属感、穿透力、传远力。

(二)

歌唱与器乐相比,歌唱多一层风险,即不懂如何保护嗓子,长期下去可能酿成病变:力不从心、大失水准,高不上、低不下,漏气、音散······将注意力全放在技术性的训练上,忽视了至关重要的一环:保证嗓音自始至终健康,不会拖歌唱的后腿。充足的睡眠、必要的营养、不吃刺激性的食物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还是要保证自己的发声法是专业、科学的水准。业余歌手,发声法不能停留在业余层次上。

有的歌手总是一帆风顺:参加每次声乐比赛名次总在靠前;报考音乐院校艺术系一次就被录取······有的歌手学习声乐已有一年半载,跟过知名的老师学过一段时间,但经不起一点挫折,受不了一点委屈,第一次报考音乐学院声乐系榜上无名,就失去信心,断然停止艺术的梦想。有一位男高音歌唱家曾敲过北京绝大多数歌舞团体的门,有的连考了三次,结果都被淘汰了。他没有由此而消沉,而是加倍努力,后来终于考入一所艺术学院,几年后在一次歌唱比赛中拔了头筹,进了一流的歌舞团。很多没有机会进艺术院校深造、进文艺团体锻炼者,多年以后照样得到社会的公认。是听他的歌声,而不是听他是哪所学校毕业、哪个名家教的,这是一种良好的风尚。不要抱怨未遇伯乐,多视自己的艺术水平还未入佳境。

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艺术才学,看不到自己疏漏的一面。经常出入卡拉oK厅,自我感觉好到了极点,离十全十美已不存在距离。难得去声乐行家那里请教,也许给他的是负面的评价。多听批评让人进步,歌手要在批评中成长。不知道天天练的重要意义,不知道钢琴刘诗昆、殷承宗,小提琴盛中国、盛中华,不关心十大青年琵琶、二胡、竹笛、古筝演奏家音乐会,是不利于拓展自己的艺术视野的,对照一下自己的基本功有他们那样娴熟、自如吗?艺术是触类旁通、互相启发的。

用同样的气息压力、声带张力去唱不同的声区,不是沉重的喉音,就是声嘶力的喊叫。用同样大小的口型、共鸣位置发不同的字、音,必定字不正、腔不圆。气息是歌唱的重点、难点,不能速成,只能横下一条心,忍辱负重、知难而进;狠下苦功夫,苦尽甘来。气息的功底如何,从声音上听出来。声音的变化有多种多样,气息同样如此,但有一点是不变的,即气通声通。

有些童声独唱不亚于青壮年者独唱,从小开始练歌唱没有错,许多成功的歌手都是从儿童时代开始同歌声结缘,将歌声当成自己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等到进入青年阶段已打下良好的基础。钢琴家、器乐家大多数是五、六岁开始学艺,歌唱作为艺术的一个门类,需从儿童时代起步,日积月累,不能例外。

试谈民族唱法

(一)

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在风格上有所差别,在选曲方面前者以民族歌曲为主,声音比较靠前,混合共鸣的色调不十分浓重,但两者的基本发声法是一致的,科学的发声法只有一种。民族唱法学员在练声时与美声唱法大致相似。美声唱法者经常选唱民族歌曲,但民族唱法者一般不去选唱美声唱法的典型歌曲。歌坛上经常出现美声与民族唱法相结合的唱法,将两者优势都发挥出来。从歌手嗓音来看,唱美声一般是声音铿锵有力、嘹亮宽厚,属于“洋嗓子”,唱民族一般是声音高亢明亮、抒情甜美,被称为“土嗓子”、“民歌嗓子”。选哪一种唱法,要根据自己的嗓音特点来决定。男中音、女中音按理归类于洋嗓子,但好多中音声部喜欢选唱民歌。

我国的民歌有汉藏蒙回苗朝维等五十六个民族,民歌数量较多的省份,有江西、湖南、陕北、福建、山东、云南、四川、西藏、青海、新疆、内蒙、东北等地。现代的一些优秀的民歌吸收了近代、古代民歌的元素改编而成。离开了几十年、几百年民间流传很久、很广的民歌基调,另行构想而成的歌曲总觉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能感动、激励人。《长征组歌》包含了江西、贵州、四川、陕甘宁地区的民歌风味。近几年流行很广的藏族民歌风味的新创作民歌《青藏高原》基调很高,还是可以降调唱的。将这些名作拿来,选它其中的段落作为练声曲、练唱曲未尝不可。《天路》,原定的样板调一般歌手唱不上,如降调唱则失去歌曲的风采。民歌嗓子分为高腔民嗓、一般的民嗓。两者高音起点不同,不能互相替代。

民族唱法导入了民族的情怀、语调,就有了准确把握民歌、风格的基础。运用民族唱法,同样要记住十句话要领:一、放开来唱,是适度放开,保持民歌的特色;二、是放下来唱,注意尺度比美声小些;三、用气唱,吸气象闻花、呼吸象拉弓,气息强度、深度有别于美声;四用共鸣唱,不等同于美声那种浓厚度;五、首先唱好一个“啊”,然后带动唱好其它母音与复合母音,与美声差不多;六、声音略靠后,咽腔形成声音,比美声靠前一点;七、用运动的状态唱,运动激烈度减弱一点;八、低音象流水、中音象潮水、高音象喷泉,更要自然流畅、字正腔圆;九、哪里需积极、哪里需放松,并无两样;十、十分气力用七分,抑扬顿挫,永葆青春的歌喉,比美声更强调这一点。

在胸腹部扩张的状态下有节制、有弹性地微微收缩,可以联想将一把雨伞撑开来,并且保持住,这就是扩张。鼻腔、口咽腔、喉咽腔、胸腔、腹部、腰部都好比一把把被撑开的雨伞,用它拉住已吸进的气息,然后吸气的肌群与呼气肌群相对抗,后者有控制地微微收缩,前者有控制地保持微微扩张,推动气息运动,冲击声带,达到发声的目的。

为了体会鼻咽腔的共鸣感觉,喝一口水含着,等于闭口发声,此时口咽腔被水占据,没法产生共鸣,只有鼻咽腔才有共鸣,整个鼻咽腔有明显的振动。如果不含水同样有这样的感受,说明获取共鸣的基本功有一点了。好的共鸣是多个手段的同时连动:面带微笑、半打哈欠、叹气、声带振动、共鸣反射·······

有的歌手共鸣集中在喉咽腔,缺少胸腔、口咽腔、鼻咽腔的共鸣。

歌坛上民族唱法的歌手大大多于美声唱法的歌手,女歌手略多于男歌手。有些比较有成就的民歌手是美声与民族唱法结合的唱法,“美民”以美声为主兼有民族,“民美”以民族为主兼有美声,"纯民“也有。不论哪一类风格,都要向科学发声法看齐,口腔内的五音器官(唇、齿、舌、压、喉)的正确位置与相互呼应十分重要。例如舌,上抬、后缩、伸出都会引起口咽部肌肉受牵制、进入紧张,使声音不正常,失去自然、动听的特性。五官科医生检查声带,病人舌伸出发”衣“,必象哑巴的声音。由此可证明,五音器官的状态直接影响声音的形态。

人的呼吸、发声器官有的能见到,有的用镜子才照的到,有的只能感觉到、体会到,歌手的头脑中应有一幅清晰的立体图,找到气道、声道、声带、丹田、各个共鸣腔·······象开汽车,掌握方向盘、离合器、油门、刹车一样。歌唱的油门就是丹田为中心的呼吸肌群;车轮驶过的道路就是歌唱的气道、声道;歌唱的五音器官相当于离合器·······,只是一个比方,歌唱比开车更复杂。

(二)

有人将美声唱法、民族唱法比喻成西医、中医,是非常形象化的。中医的前期诊断也得借助西医的化验。民族唱法的练声参照美声唱法并不少见,不能认为这就是”民歌洋唱“。美声唱法象铜管乐、小提琴,民族唱法象民乐、二胡。小提琴是四根弦,音域较宽,弓弦接触面积大,加上共鸣箱较大,所以音质、音量超过二胡。美声唱法,比较靠后,咽腔形成声音,讲究所有共鸣腔一齐呼应。民族唱法的歌手因其嗓音条件的局限,适应选唱力量不很强劲,而是比较抒情、轻松的曲调,有的民歌虽然热情奔放,但仍属于轻型一类的艺术。颤音、柔音、堂音、荡音、假音等在民族唱法里经常用到,特别是颤音不能太摇,应保持民歌声线的自然、柔美、恬静。

美声歌手唱民歌不难见到,民歌手唱美声歌很少见。《长江之歌》、《我爱你,中国》、《北京颂歌》等曲成了民歌手的禁区,偶尔听到一位民歌手唱了《我爱你,中国》别有一番风味,说明美声歌曲不是美声歌手的“专利”。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有许多方面是大同小异的,每当拿到一首新歌,先要分析其思想内容、主旋律、表现手法、押韵、难点等,然后设计具体的处理方案,包括速度、不同的力度、高潮、结尾······横音要竖唱;以软起音为主,非用硬起音时不要引起裂痕;中低声区力求自然、通顺,不是纯真声,而是有气息支持的共鸣,高声区调整气息、声带,不是纯假声,而是带关闭的真假结合的声音。

当中声区偏高的几个音快唱完、即将进入全曲的高潮时调整气息还是调整声带的张力,或两者同时调整?两者可以不同步,在高潮这一句的第一个音就准备好较深较强的气息,必须和前面的气息一样地流通,甚至更流通,也可以在最高一个音前抢一口气,前提是不能让喉头因紧张而关起来。有时在吸足气后故意放掉一点气,让腰部肌群略有一点放松,同时调整声带的张力。

声音从下到上的距离短,就意味着声音被困在喉咙里,实质上是喉音,失去了气息的支持,不象快速的流水,不象劲吹的海风。要从两个方面去找原因,一是没有做到真正的丹田用气,无法让气息平稳、持续、均匀地输送,致使与声道相关的肌肉紧张,声道变形;二是声带得不到相应的气息冲击,产生不了理想的基音,不能被各个共鸣腔所接受,后果是声音闷在喉部狭小的范围内。和谐泛音共鸣是多波的,它与喉音是无缘的。

民歌手往往是由学美声唱法的老师培训,民族唱法以美声唱法为基础不失是一个好办法。不论是哪一种唱法,胸腹式联合呼吸,丹田用气,放开来唱,字正腔圆,以情带声,低如流水、高如行云······都是一样的。

试谈美声唱法

(一)

美声唱法追求声音规范、完美、华丽,有一整套科学的发声方法,通晓丹田用气、声带调控、共鸣运用的具体要领,学到了人体发声器官构造的知识,明了怎样进行基本功训练,深知台上几分钟、台下几年功的道理。选择美声唱法,歌手的嗓音应有一定的天赋条件:音质纯净、清脆;音色嘹亮、辉煌;音量:超过一般;乐感:准确、合拍。也就是说,学习美声唱法,要从多个方面打下扎实的基础,跟老师学的同时,每天要坚持自修。美声唱法提倡放开、放下来唱,具体的途径是面带微笑、半打哈欠、吃一惊、张大口吸一口气······从中选一种方式。这种放开、放下是持续性的,目的是为了让喉头开启、喉头里的声带有个安稳的位置,气道、声道上下贯通,使气息能够直冲声带。

硬起音喊嗓:“嗨”在某一个音高上连发,好好找到气息、声带、共鸣三者配合的感觉,支持点在胸腹、小腹,仿佛是度一个个圆圈。每喊一次,全身跳动一下。音高从自然声区、中声区,到高声区,以中声区为主。将喊嗓的音逐渐延长,达到十秒、二十秒、三十秒·······检查牙关是否放松、放下、软口盖是否抬起,声带在气息未到时已拉紧、闭合,气息到时发声。软起音练声:“啊”,吸足气后先发无声的“Z、C、S“其中之一,一到三秒,让气先到、先通,紧接着声带调控跟进,正式发”啊“。六个母音依次用其中之一领头,带出后五个母音。

《祝酒歌》、《打起手鼓唱起歌》、《边疆处处胜江南》、《敢问路在何方》、《小白杨》、《金梭和银梭》等歌的衬词“唻”,《年轻的心》《祖国,慈祥的母亲》《我骑着马儿过草原》等衬词“啦”,我们可以将带有衬词的乐句抽出,按原曲调反复练唱,对于放松舌部、牙关很有益处。衬词带“啊”的更多,我们找出几十首歌,例如《再见吧!妈妈》、《北京颂歌》、《回延安》、《我爱祖国的蓝天》等。没有曲调六个母音按通常的练声曲练,从中分析各自的声音位置高低、靠前靠后;唇、齿、舌等的位置变化;声带的不同形态。除了“唻”、“啦”、“呀”、“咪”、“嘛”·······以外还有好多复合母音:哇、咔、发······

字正音正、音准节拍准、声情并茂,彻底摆脱气少声多、共鸣单一、上下不通、声音扁紧、只放不收、只强不弱、低音真声、高音假声······纠正了种种不良的发声偏向,意味着他的方法正确了,但只是合格,还未到高超,如何使歌声的行腔趋向珠圆玉润、诗情画意、象流水、象行云,又是一个更高的台阶。歌唱要有激情、豪情、深情、真情、柔情,因此我们应以运动的状态、呼唤的状态、朗诵的状态进入歌唱的角色。

科学的发声法的要领之一是放开、放下来唱,然后是丹田用气、混合共鸣、字正腔圆,明确哪里需积极、哪里需放松,首先唱好一个”啊“,先练好自然声区、中声区,后练高声区,十分气力用七分······半打哈欠是放开、放下来唱的最好提示,其实打哈欠时不由自主地发出的”啊“是一个最优美的声音。正确的声音,喉部不用力,它是一个通道,除了声带及附属肌肉、神经积极之外,其它部位不能紧张、”喧宾夺主“,否则就产生沉重的喉音,堵塞了声波向鼻咽腔发展的通道,于是剥夺了鼻咽腔共鸣,也影响了口咽腔共鸣。

音域的宽窄、音质的优差、音色的美丑,如果基本方法掌握程度在同等水准,则取决于歌手的天赋条件。后天的刻苦努力是必要的,但不能改变一切。音乐学院声乐系招生,考场上招考老师一字排开坐,礼让著名教授优先选自己带教的学生。教授既要看考生的已有基础、乐感,又要看他的嗓音本钱。有的往往是讲师教了一、二年后再推荐给著名教授续教。作曲家、声乐教授、教师、歌唱演员确实是凭真才实学登上乐坛的,他们的艺术、教学成果已得到了实践的一次次检验,确是金子。

(二)

光凭天生好歌喉或一知半解的声乐理论是不能唱好美声的,人体发声器官解剖图是否已经读懂,如何使气息的通道、声音的通道保持畅通,哪些器官可以调控、哪些器官不能调控,如何改变一些不良的习惯,养成合理的习惯······

声带跟着喉头走,只有保持喉头稳定,才能使声带不受任何挤压的情况下发出能量,而喉头的稳定取决于它是否打开。正确的发声法首先看喉头是否打开,张开口深吸一口气或用鼻深吸一口气,然后象半打哈欠那样准备发声。咽腔上端是鼻咽腔,中端是口咽腔,下端是喉咽腔,影响咽腔内径的是咽壁、舌根、软口盖、声带,这四个部位都是有伸缩性、可变性的,都有技能技巧的问题。

声带上通咽腔,下接气管口、胸腔,它是声道的上下连接处,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声音的源头,如果它所发出的基音不正确,那么咽腔与各个共鸣腔无法呼应。天天练唱的歌手,其声带功能会增强,很多年过去了嗓音依然嘹亮、充满青春的气息。要学会调节气息的同时会调节声带的张力与闭合度,以适应不同音高的需要。气道比声道长,咽腔是两者共同的通道,气的畅通必促进声的畅通,声的畅通必能引导气的合理输送。声道运用是否准确、合理,耳朵能分辨,气道运用得如何需细心体会,一大部分还是通过声音来检验。

人体的发声器官就象一个乐器,演奏前需作调试,琴弦断了需调换;弓法、指法将在一个比较长期的过程中摸索而成。歌手有时是被动的,应去适应发声器官的固有规律,不能让发声器官一味适应自己;有时也有主动的方面,将气道、声道在原有的基础上训练好,就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发挥。声带是娇嫩的,过度使用会产生病变,不正确的发声法对它的伤害同样是致命的,因此,倍加保护声带是歌手的重大任务。

学习器乐从儿童时代开始起步,几乎没有人有异议;学习声乐从小开始,有许多人会反对,理由是未变声前不宜放声高歌。实践证明,有成就的歌手多数是未变声前就开始学习使用嗓子表达心声,一些基础知识已逐渐被吸收进来。这象马拉松赛跑,先跑半个小时者总是领先了。少年儿童的发声法与成年人是一致的,只是音域有所不同。可喜的是有的家长让自己的孩子同时学习器乐与声乐,经一个时期的观察后再侧重学哪一门课。同时学两门是可以的。

好的老师指导学生学基本功,学技能技巧,同时引导学生见学习器乐、基本乐理、作品分析、对知名歌手的客观评论······有的美声唱法的歌手认为留长发、蓄长须才是与国际接轨,其实这是狭隘之见。这些年将美声与民族唱法有机结合的歌手更引人注目,有些号称自己是民族唱法者其实参进了美声的成分,应叫“半民半美”。

试谈通俗唱法

(一)

通俗唱法是将专业、正规的发声法加以改良,成为浅显易懂、适合大众欣赏水平的演唱方法,它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深受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民族的音乐爱好者的欢迎。通俗唱法的名牌作品《卖汤圆》、《橄榄树》、《爱的奉献》、《思念》、《故乡的云》、《冬天里的一把火》《黄土高原》、《涛声依旧》、《好人一生平安》、《东方之珠》········大约从七十年代末开始,邓丽君、谢丽斯、王洁实、张明敏、费翔、韦唯、毛阿敏、刘欢、那英、蔡琴、周杰伦、满文军、韩红·、容祖儿、超女李宇春、周笔畅、张靓颖,孙楠、祖海、田震、陈思思、谭晶·····成为通俗唱法的代表人物。通俗唱法中有多种流派,但大部分都是轻声细语、柔和甜美的风格,有的载歌载舞,生龙活虎,观众群情激昂,台上台下相互呼应,会场气氛十分活跃,是最好的精神享受、激动人心的娱乐活动。一场演唱晚会催生了几千甚至上万个通俗歌手。速成的通俗歌手与经过多年磨炼的通俗歌手并存、竞相斗妍。

一种是误解了通俗唱法只要听听音乐会就能依样画瓢、一夜成名,一种是从事业的高度出发,将学好通俗唱法当成一件大事,重视基本功训练,赞成台上几分钟、台下几年功,不指望走捷径。我们以后一种态度为标准,讲讲通俗唱法的基本原理。通俗唱法与美声唱法相比,前者十分气力用三分、四分,后者是十分气力用七分。通俗唱法与美声、民族唱法相比,前者接近口语化,后者情绪饱满,有火焰般的热情,即使进入抒情、如泣如诉的唱段也是在十足的底气支持下进行的。通俗唱法的歌手有的是天生音量比较小,俗称小嗓门,如果唱美声、民族唱法优势不明显,选唱通俗唱法正是扬长避短。也有不少很有爆发力、音质音量均不错的通俗歌手。不论哪一种类型的嗓音,唱通俗,应向科学发声法靠拢,演唱风格上仿照通俗。

美声的十句话要领对通俗有着不容置疑的指导意义,通俗唱法的练声完全可以用美声方式:一,打开鼻腔、口腔、咽腔、喉腔、胸腔等,口腔内的五音器官(唇、齿、舌、牙、喉)既要单独练正确的状态、练声,又要一与一、一与二、一与三如何协调地练习,喉头与喉头声带如何运作一定要一清二楚,放开、放下来唱,丹田用气,气通声通,上下贯通,字正腔圆······通俗唱法容易陷入白声的失误,走向另一个极端是喊叫。

通俗唱法的歌手因所唱的歌曲音高、音量都在一般的范围内,所以发生嗓音病变的可能性较少,声带小结、息肉、水肿、闭合不全······不多见。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呼吸、发声器官长期得不到适量的运动,会弱化、萎缩,久而久之,青春的歌喉过早地褪色。美声。民族唱法的歌手年过七十、八十的,雄风犹在,好多位照样能登台高歌,如李光曦、胡松华、郭颂、郭兰英、方初善、叶佩英、刘秉义·······

(二)

有的通俗歌手是将民族唱法的歌曲用通俗的风格包装起来,譬如《天路》在不降调的情形下将行腔、吐字作了某些夸张的处理,如滑音、不带颤音的平直音、近似于喊叫的激情音,迎合某些观众猎奇的欣赏口味,以收视率、卖座率作为首要标准,将通俗唱法向不够规范的方向发展。一些受过专业训练的歌手有时也唱起通俗歌曲,他们没有太多的做作、油腔滑调,而是拿出了真功夫,他们保持了专业发声法的长处,又发扬了通俗唱法的优点。通俗唱法的优点是不少的:音与音之间的连结、音的延长、软起音的运用、字与音的统一、气氛的渲染等都有独到之处。

美声、民族唱法的歌手唱通俗歌曲,优势互补,哪么,通俗歌手唱美声、民族歌曲呢?近年常见这种现象,心里好感别扭,中低声区没有一点气势,高声区不是生硬的真声喊叫就是尖细的假声点缀。《我爱你,中国》、《我的太阳》、《北京颂歌》等歌特有的崇高、庄严之格调好象被一件不合体的衣服所笼罩,有一种被“克隆”之感。大气、豪迈的歌是美声唱法“近邻”。唱通俗唱法的歌手大部分嗓音条件一般或音量较小,存在先天不足,尽量少唱实力派歌手的歌,否则吃力不讨好。

不插电(不借助扩音器演唱),美声、民族唱法者照样能唱,通俗唱法者不能应付这一情形。有些当红通俗歌手在电视屏幕上、广播里给人非常华美、艳丽的歌声,到了剧场近距离听要打很大的折扣;如果面对面,可能有点失望了。许多通俗歌手都是在歌唱中学会歌唱,先学的是如何唱得动听,如何拨动听众的心弦,引起听众的共鸣;为了烘托气氛,不得不学点舞蹈表演,也是为了弥补声音上的薄弱。通俗歌手总体上是比较会唱歌、会选歌的,当取得一些成绩后也很重视声乐理论上的充实。

只练歌,不练声;只会唱,不知为什么要这样唱;重复知名歌手的代表作,不去唱新作;学了别人的缺点,以为是拣到了黄金······这些是通俗歌手常有不良习惯,他们学习歌唱不从发声方法上去深究,绕开这个根本性问题去做表面文章,终究得不到真正的要领。有人暗暗地自我陶醉:轻声轻气的通俗唱法不会损伤嗓子。客观上,过分地养精蓄锐,专唱弱音、软音、中低声区,长此以往,嗓音必退化。另一个极端是声嘶力竭的张狂类型,声音的气势要盖过美声、民族唱法,这不是严谨的科学态度。歌手要感动听众一要靠扎实的基本功与技巧,二要量力而行,不能图一时的一鸣惊人而使嗓子处于受损的危险境地。

艺术上的常青树与昙花一现人物是两个截然不同的结局,前者始终注重不断提高艺术的修养,扎根在艺术的沃土之中,先不纠缠哪一种唱法之争,只认定一种科学的发声法:正规的基本功训练,不走捷径,唯有四季苦炼,理论联系实际,准备几年的台下功,然后几种唱法都尝试一下,自己适合哪一种唱法。最好的办法,几种唱法都会,根据歌曲的风格选择相应的唱法。通俗唱法从七十年代底、八十年代初开始流行起来,确实受到人们特别是年轻人的欢迎,但不能将这娱乐化的艺术抑制高雅的艺术。生活中需要通俗音乐,有时更需要《唱支山歌给党听》、《我们走在大路上》、《马儿啊,你慢些走》、《祝酒歌》、《在希望的田野上》······(完)

赞赏

长按







































国内著名白癜风专家
专治白癜风的专科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morgm.com/jbcs/9460.html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