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的位置和毗邻
食管在第6颈椎环状软骨水平接咽部,经过上纵膈、后纵膈,穿过膈肌的食管裂孔,在11胸椎水平连接于贲门。
食管长度与身高有关,随年龄、性别、个体差异不同。一般认为成人食管的长度约为25cm,门齿至起始部15cm,至气管分叉24-26cm,至贲门的距离约40cm。
参考标志肿瘤定位手术方式
食管的3个狭窄
咽食管狭窄:由环状软骨和环咽肌构成
支气管主动脉狭窄:因主动脉弓和左主支气管造成
膈狭窄:因膈脚形成裂孔所致
三个狭窄为食管癌的好发部位
食管的分段
解剖分段
颈段:食管入口至胸骨柄上沿,长约5cm
胸段:胸廓入口至食管裂孔,长18-20cm
胸上段
胸中段
胸下段
腹段:食管裂孔至贲门,长约2cm
临床分段(UICC)
颈段:入口或环状软骨下缘→胸骨柄上缘平面
距门齿(15cm)(18cm)
胸段:分胸上、中、下三段
胸上段:胸骨柄上缘→气管分叉平面
(18cm)(24cm)
胸中段:气管分叉至贲门全长的上半
(24cm)(32cm)
胸下段:气管分叉至贲门全长的下半
(32cm)(40cm)
胸下段包括食管腹段
食管癌好发部位及发病率
食管的毗邻
颈段:前:气管膜部、甲状腺
叶(前外侧)
侧:颈动脉鞘、喉返
N、甲下血管
(左:胸导管末端)
后:椎前筋膜
胸段食管的毗邻
胸上段的前方:气管、气管杈、主动脉弓及分支、左喉返神经等
胸中下段的前方:左主支气管、左心房、左迷走神经等
胸段食管后方毗邻
奇静脉、半奇静脉、副半奇静脉、胸导管、胸主动脉、右肋间后动脉、迷走N等。
胸段食管左侧毗邻
胸上段:左锁骨下动脉、胸导管上份、主动脉弓、左纵隔胸膜等
胸中下段:胸主动脉、左纵隔胸膜等
胸段食管右侧毗邻
奇静脉弓、右纵隔胸膜等
食管的血液供应、淋巴引流及神经分布淋巴引流
颈段食管:颈深淋巴结
胸段食管:气管旁、食管旁淋巴结
腹段食管:贲门周、腹腔淋巴结
神经:交感N、迷走N
食管的组织结构无浆膜层
环行肌层薄
纵行肌层厚
食管解剖临床特点
独特的食管解剖使术后易发生并症:
食管粘膜下层有较丰富的脂肪,使其上面的鳞状上皮粘膜容易移动,切断后易回缩。因此,作食管吻合时,要注意每一针缝线都要缝住粘膜的切缘,否则易并发吻合口瘘。
食管外层缺乏浆膜层,只有一层薄的纤维膜,是易造成术后吻合口瘘的原因之一。食管肌层比较脆弱,作吻合时如缝线太浅,会撕破肌层。
食管粘膜下层有丰富的淋巴管,它与气管旁、后纵隔、颈部、主动脉旁和胃周淋巴结有密集的交通,使“根治性切除”难以奏效。由于食管癌的肿瘤细胞常沿粘膜下向上转移到距肿瘤块4~6cm处,因此,上段食管切缘应距肿瘤块6~10cm,以免肿瘤复发。
胸段食管的血供由4~6根主动脉的食管分支提供,它们与甲状腺下、肋间、支气管、膈下和胃左动脉有侧支循环。节段性贫乏的血供是吻合口易裂的原因之一。现代对食管血供的研究,进一步发现主动脉食管分支在进入食管壁前已变为网状。因此,如经裂孔钝性游离食管时,应尽可能靠近食管壁,就可减少出血。
与食管手术后并发症有关的解剖特点是神经支配。食管切除术中损伤喉返神经后,除声带麻痹造成声音嘶哑外,可能造成更大的影响:损害食管收缩功能,食管上(环咽肌)括约肌功能受损,可引起颈段食管下咽困难和严重误吸。
腹段食管不仅可发生多种疾病,病因也很复杂,这些疾病包括:胃食管反流、运动异常、食管裂孔疝食管穿孔、良、恶性肿瘤。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