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本文前,请您先点击上面的蓝色字体“清徐老乡俱乐部”,再点击“ 主要作品有《晨曦集》、《希忱集》、《清徐体育史话》、《清徐东湖》、《清徐体坛人物谱》、《罗贯中传奇》等。
“一、出版《银球情缘》、《罗学》第三期、《清徐罗贯中文化、醋文化、葡萄文化书画集》,再版《人生与爱》,在各类报刊发表作品50余篇……二、举办、参加书画展赛5次……三、举办书画笔会、讲座5次……四、组织、参加体育比赛十余次……五、组织、参加座谈会3次……六、组织聚会3次……七、外出旅游2次……” 这是一位七旬老人的年个人“总结”。这份沉甸甸的“总结”,真切而生动地反映了老人充实而活力的晚年生活,让人心生敬意。他就是县文联原主席啜希忱。 体育工作的多面手 曾任多年教师的啜希忱,被大家习惯地呼为“啜老师”,他从小喜欢体育运动,最爱打乒乓球,曾13次获得全县男子单打冠军,是我县第一个进入太原市少体校进行乒乓球专业训练的优秀运动员。年县少体校成立后,他担任专职乒乓球教练员。多次组队参加省市比赛获得好成绩。年当选县乒乓球协会主席。年他被山西省体委授予“优秀教练员”称号。年县武术协会成立,他当选武协主席。积极组队参加全国和省市武术比赛,多次荣获团体总分前三名。年他荣获“山西省武术工作先进个人”荣誉。年荣获“山西省武术成就奖”。 在县少体校、县体委工作的20多年里,他为上级体育专业队及基层培养了余名乒乓球人才。 武晓平是啜希忱的学生,他在《一段不能散去的青春记忆》一文中这样回忆他的老师:啜老师是一位事业心极强的人,当时是体委的专职干部。他教我们打球,绝不仅仅当做工作来做,他是当作一种神圣的事业来做的。他从没什么礼拜天、节假日,每天早晨五六点他准时出现在训练场上,组织队员进行身体素质训练。为了观摩一个乒乓球教学片,他会带我们跑四十多公里。我们小时候温饱没解决,粮食是限量供应,啜老师就向上反映,多方争取,给我们每天补助了二两粮票。记得一次在外地比赛,不知怎么搞的,一点吃的都没有了,啜老师自己掏钱买了一包点心数着个儿分给大家吃。女队员陈桂芳打趣地说:“苦不苦,想想红军二万五。这是救命的油蛋蛋呀。” 艰苦而有趣的往事,写满了与恩师在一起度过的美好时光。学生黄利民在他70岁诞辰之际,也曾赋联一副献给他的老师:“几十春秋,以文武之学,育桃李情深四海;古稀岁月,享孟德之誉,愿恩师福寿百年。”中国长安集团董事长廉刚、山西省体育局长苏亚君……都是他的学生。 啜希忱老师是清徐围棋运动的主要创始人。在体委工作期间,曾多次举办暑假青少年围棋训练班,还个人出资连续举办三届“利先杯”全县围棋赛。此外,对田径、篮球、羽毛球、足球、象棋等项目都有涉猎。当过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既是体育活动的组织者,又是参与者、实践者。大家都说他是“体育工作的多面手”。啜老师曾6次被评为县劳模,代表太原市体育战线参加过全市劳动模范表彰大会,获省、市级荣誉40余次。 文化事业的排头兵 啜希忱老师从小喜欢文学,早在年体委工作时就创建成立了全县乃至全省的第一个诗社——“东湖诗社”。凭着他爱生活爱艺术的热情和蓬勃向上干事业的朝气,把诗社搞得红红火火,有声有色。 迎春诗会、中秋诗会、醋文化节、葡萄节……他会前东奔西走筹备忙,会中首唱提调,抛砖引玉引佳音,会后焚膏继晷整理诗稿、刻蜡版,印刷《东湖》诗刊。没经费,他把妻子经营文具店的蝇头微利甚至血本都贴上了。 日复一日,东湖诗社声名鹊起,吸引了全国、省市闻名的诗坛巨子,文艺界的大腕来诗社助兴。丁芒、马斗金、马真、王智才、刘亚瑜、时寿之、时新、赵望进……“诗社三十年,清徐文苑桃李争妍,诗坛群星灿烂。诗集出了一部又一部,诗人的理想真个是随风直上云霄。”王保玉如是说。 年啜希忱老师调任文联主席后,带领广大文艺工作者积极开展书画、摄影、音乐舞蹈、文学创作等活动,先后成立各种文艺协会、研究会15个,大力弘扬清徐特色地方文化。策划并组织了首届葡萄文化节、醋文化节。 赞美家乡、宣传清徐,他潜心于文学创作。先后创作出版了《古今诗人咏清徐》、《清徐体育诗话》、《清徐东湖》、《清徐文存》《晨曦集》《洗尘集》等著作共15本,约多万字。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啜希忱老师非常注重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在他精心组织下,使全县拥有一支如著名诗人、书法家高中昌,民间艺术大师杨宗新,画家、摄影家刘永成,文坛奇才张卯春,文坛新秀张见素等一批文学艺术精英队伍,成为推动清徐文化发展的主力军。 “剑花舞罢墨花开,腕底风云助兴来。有味人生谁解得?文章尽可洗尘埃。”山西省诗词学会副秘书长高中昌这样评价他。 罗学研究的推动者 清徐是全国最早建制县之一,具有2年历史,是晋商重要发祥地之一,是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的故里,是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早在年9月我县便成立了罗贯中研究会。这是一个专门从事有关罗贯中生平及其著作学术研究的社团组织。 啜希忱老师是最早参加罗贯中研究会的会员之一。年调文联工作后,他在孟繁仁、郭维忠二位前辈的带领下,深入开展罗贯中研究工作,并担任副会长兼秘书长。在县委和县政府领导的支持下,罗研会先后承办了两次全国《三国演义》学术研讨会,三次全省研讨会,他还主动邀请国学大师姚奠中先生参会,并请姚老担任罗贯中研究会顾问。 0年,啜希忱老师争取县政府的支持,由清徐罗氏后裔罗二栋先生出资,兴建了全国唯一的罗贯中纪念馆。年,在清徐成立了全国专门研究罗贯中的学术机构罗贯中学会,并创办了《罗学》学刊,面向海内外专家学者发行。啜希忱老师担任《罗学》副主编,目前已出版了三期。年,开通建立了“罗贯中研究”网站。 近年来,他还撰写了学术论文30余篇,为推动罗贯中研究,弘扬清徐地方特色文化做出了积极贡献。 老龄工作的热心人 啜希忱老师热心于社会活动,是文体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参与者。哪里有红火热闹就可能有他参与,所以私下有人给他送了个雅号叫“红火委员会主任”。 在啜希忱老师周围凝聚了一批志同道合、情趣相同的老人,大家通过聚会、健身、交流,互相帮助、增进感情。这些老人大都比他年长,啜老把自己当作他们的后辈,也是他们热心的服务员,经常看望他们,为他们排忧解难,帮助他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左邻右舍、朋友亲戚托他捎个东西,他都要把要买的东西记在小本子上,这家买不到就跑去另一家买。只要是别人的事他都一桩桩一件件,分门别类地记下、办好。 啜希忱老师患有声带麻痹,说话时声音很低。为了组织活动,他必须一次次出去拉赞助,协调有关人员和部门。当面和人交流,别人听着还凑乎,如果打电话,人家听他说话就很吃力。为此,他常常风趣地说,自己打电话时,就像地下工作者在布置任务。 二十多年的冠心病一直折磨着他,医院。有几次,他感到很累了,但是,想起有些活动还没有安排好,就拖着病体又出门了。有时候,老伴见他十分疲惫,便说他:“退休了不在家好好休息,做点家务,照看孙子,整天在外忙个不停,出了门就像只兔子跑来跳去,一回来就像只病猴子,疯了?”可他觉得,人生在世,理应有所追求,有所作为。更不能只为自己而活着,要为社会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样的生活才充实,才有意义。 人生何惧桑榆晚,秋色满园胜春天。啜希忱老师自我评价道:“我这一辈子最幸运的是能从事自己最喜爱的工作,最欣慰的是有许多好老师和好朋友;我一辈子没有多少钱财给子女,给他们的是知识和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敢于创新、不断追求的精神;我一辈子最好的是人缘,最坏的是身体,最大的优点是心善,最大的缺点是心太软,最大的本领是学会勤俭,最真的收获是懂得珍惜,最喜欢的格言是‘车到山前必有路’,最欣赏的歌词是‘不白活一回’!” 他似一轮燃烧的“夕阳”,散发着暖暖的火热的光芒……
来源:醋都网
投稿
商务合作请联系
清徐老乡点下面
↓↓↓
呼和浩特白癜风专科医院寻常型白癜风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