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述
舌针疗法是针刺舌体上的一些特定穴位,以治疗疾病的一种针刺方法。舌为心之苗,又为脾之外候,脏腑气血上营于舌,而舌与脏腑的联系是通过经络实现的。如手少阴心经之别系舌本;足太阴脾经连舌本,散舌下;足少阴肾经挟舌本;足厥阴肝经络舌本;足太阳之筋,其支者,别入结于舌本;足少阳之筋,入系舌本;上焦出于胃上口,上至舌,下足阳明等。这些说明五脏六腑都直接或间接地通过经络、经筋与舌相联,脏腑的精气上荣于舌,脏腑的病变也必然影响精气的变化而反映于舌象,亦即舌不仅具有辨滋味、调声音、拌食物等生理功能,而且它和肌体是一个整体,为脏腑的外候。舌与全身脏腑器官密切联系,针刺舌上的特定穴位,具有疏筋通络、活血止痛的功效,可用以治疗多种病证。
舌针适应症脑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泌尿生殖系统、肌肉、关节系统、眼科疾病及部分精神科、耳鼻喉科、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等疾病皆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较为显著的为神经、精神系统疾病,如:儿童自闭症、小儿脑瘫、脑炎后遗症、脊髓小脑共济运动失调、中风及脑外伤致昏迷、美尼尔氏症、脑供血不足、老年痴呆、顽固性面瘫、忧郁症、癔病、神经衰弱及失眠等;缺血性心肌病、房室阻滞、心律失常、心绞痛、病毒性心肌炎等;糖尿病、甲亢、更年期综合症、月经失调、尿崩症等;五官科疾病如:视疲劳、缺血性视神经病变、视神经萎缩、青光眼、复视、声带麻痹、过敏性鼻炎以及肢体功能障碍等。
1.穴位的定位与主治
(1)基础舌穴
1)心穴:位于舌尖部。主治心经相应疾病。
2)肺穴:位于心穴旁开3分处。主治肺经相应疾病。
3)胃穴:位于舌面中央,心穴后1寸处。
主治胃经相应疾病。
4)脾穴:位于胃穴旁开4分处。主治脾经相应疾病。
5)胆穴:位于胃穴旁开8分处。主治胆经相应疾病。
6)肝穴:位于胆穴后5分处。主治肝经相应疾病。
7)小肠穴:位于胃穴后3分处。主治小肠经相应疾病。
8)膀胱穴:位于小肠穴后3分处。主治膀胱经相应疾病。
9)肾穴:位于膀胱穴旁开4分处。主治肾经相应疾病。
10)大肠穴:位于膀胱穴后2分处。主治大肠经相应疾病。
11)阴穴:位于大肠穴后2分,舌根部。主.治前后二阴疾患。
12)聚泉:位于舌面中央,胃穴前4分处。主治消渴、舌强等。
13)上肢穴:位于肺穴与胆穴之间,舌边缘。主治上肢疾病。
14)下肢穴:位于阴穴旁开1寸,近舌边缘处。主治瘫痪。
15)三焦穴:从聚泉穴引一横线,舌尖部分统称上焦穴;通过小肠穴引第二横线,一、二横线之间为中焦穴;通过大肠穴引第三条横线,第二、三横线之间为下焦穴。三穴分别主治上、中、下焦相应疾病。
16)额穴:将舌向上卷起,舌尖抵上门齿舌尖正下3分处。主治头痛、眩晕等。
17)目穴:位于额穴向外斜下3分处。主治目赤肿痛等。
18)鼻穴:位于舌边缘与舌下静脉之间,目穴下2分处。主治鼻塞、鼻渊等。
19)耳穴:位于鼻穴向外斜下2分处。主治耳鸣、耳聋。
20)咽喉穴:位于耳穴正下2分处。主治咽喉肿痛等。
21)海泉:将舌卷起,位于舌下中央系带上。主治呃逆、消渴。
22)金津玉液:将舌尖向上反卷,上下门齿夹住舌,使舌固定,舌下系带两侧静脉上,左名金津,右名玉液。主治舌炎、口疮、喉痹、呕吐、漏经。
23)舌柱:舌上举,位于舌下之筋如柱上。主治重舌、舌肿。
24)中矩:舌上举,位于舌底与齿龈交界处。主治舌燥、中风、舌强不语。
(2)舌针新穴
①神根穴:舌底舌下系带根部凹陷中。主治高血压、脑血栓。
②佐泉穴:舌底舌下系带两侧内阜近舌下腺导管开口处。主治脑血管病后遗症。
③液旁穴:舌底左右舌下静脉内侧距舌根部1/3处。主治高血压、脑血管病后遗症。
24)支肢穴:舌底左右舌下静脉外侧距舌根部1/3分处。主治高血压、脑血管病后遗症。
2.选穴原则与配穴方法
舌针必须在辨证前提下取穴,并配合验舌辨经进行选穴配穴。主要方法是,辨色分经脉,按五行理论,五脏六腑配五色,舌色所反映的正是所属脏腑的病证。如舌见青色,主肝胆经疾患。以形态辨脏腑之寒热虚实,如舌卷挛缩,多属肝气竭绝,筋脉失养;舌体痿软,多属气血亏虚,阴液亏损,筋脉失养所致。
舌针的取穴原则是:“经脉所过,主治所及,体舌相应,循经定穴。”主要配穴方法有:
(1)单独配穴法:按照脏腑经络学说,根据疾病与舌穴相应的原理辨证取穴,用于治疗局部或全身病证,如取心穴、脾穴、金津玉液治口舌糜烂;取心穴、肾穴、额穴治不寐健忘。
(2)内外配穴法:主要为舌穴与邻近腧穴相配,如胆穴配风池治疗偏头痛;中矩配廉泉治疗中风舌强不语等。
(3)上下配穴法:主要为舌穴与督、任脉及下肢经穴相配,如膀胱穴配中极治尿急、尿痛;阴穴、肾穴配命门、关元治遗精、阳痿。
(4)左右配穴法:主要为舌穴与四肢同侧或对侧经穴相配,如右侧肺穴、咽喉穴配右侧少商穴,治右侧咽喉肿痛;右侧上肢穴、脾穴配左侧曲池、合谷,治左上肢瘫痪、手臂肿痛。
3.针具
舌针疗法一般采用直径0.38-0.32毫米×25-40毫米(28-30号,1.0-1.5寸)
的毫针;舌针刺血选用直径0.45毫米X40毫米(26号,1.5寸)的毫针。
舌针疗法的临床操作1.程序:
针刺治疗前,口腔一般不做特殊消毒处理,稍漱口使不有食物残渣即可。针具最好用一次性消毒针具。然后辨证施治,针对不同的病证,可施以不同的针刺方法,不同的补泻手法,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针刺过程中,应密切观察病人的反应,尽量避免出现不良的副作用。
2.体位:
多采取坐位或仰卧位。患者口自然张开,医者用洁净药用纱布垫舌将舌拉出,或用压舌板固定舌位;昏迷患者或针儿童患者可用压舌板垫于上下齿间以便于寻穴刺针。
3.针具:
选取长40mm,直径0.30~0.32mm的毫针。刺舌下络脉出血时可采用0.38mm的较粗毫针,也可使用三棱针刺血。
4.基本手法:
一般多采用速刺法。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捏住针柄,快速刺入或小幅度快速提插、捻转。
5.留针与出针:
多数情况下不留针,作完基本手法后即可快速出针。做脉冲电针时,可持续1—3分钟。
6.补泻:
针刺补法,针刺穴位上,拇指向前小弧度捻转5~7次,稍停片刻,为一度补法,一般行三度或九度补法,不留针,在捻转时,勿令太深。
针刺泻法,在针刺穴位上,拇指向后大幅度捻转6次,稍停片刻,为一度泻法,一般行六度或八度泻法,不留针。
7.舌穴刺血法:
一般采用圆利针或26或28号1.5寸毫针,在选定的穴位上,快速浅刺放血。
小儿脑瘫舌针治疗
选穴原则:选取与患病躯体症状相应的舌针穴位,再根据
辨证所涉及的脏腑选取相应脏腑穴位。
主穴:附蒂穴襞中穴脑枢穴脑灵穴脑明穴
配穴:
1、四肢症状严重者可加手穴、前臂穴、肘穴、肩穴、足穴、小腿穴、膝穴、大腿穴
2、腰脊胸骶症状者可加腰穴、胸穴、骶穴或尾穴等穴位。
3、喉间痰鸣,时作癫痫或抽搐,纳呆,舌苔黄腻,脉滑数加脾穴;
4、手足徐动,足履不正,语言不利,舌红,脉细数者加肝穴、肾穴等。
自闭症舌针治疗
选穴原则:重点选取调节中枢神经的穴位,再根据辨证所涉及的脏腑选取相应脏腑穴位。
主穴:脑枢穴脑中穴脑源穴襞中穴心穴
配穴:可随证配取肝穴、肾穴等。
针刺方法:毫针快速点刺提插或捻转数下,不留针。每日一次,2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5天。
脑萎缩舌针治疗:
选穴原则:主要在选取特异性的舌针穴区的基础上,再根据辨证所涉及的脏腑选取相应脏腑穴位。
主穴:脑枢穴附蔕穴襞中穴脑中穴脑源穴心穴
针刺方法:毫针点刺或捻转数下,不留针。每日一次,2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5天。亦可用电麻仪电脉冲刺激3~5分钟。
中风舌针治疗:
选穴原则:重点选取特异性的舌穴和与患病躯体症状相应的舌针穴位。
主穴:襞中穴脑灵穴脑中穴脑明穴
配穴:选取与患病部位相应的舌针穴区。
针刺方法:毫针点刺,不留针,每日一次,20次为一疗程。
抑郁症舌针治疗:
选穴原则:重点选取调节中枢神经的穴位,再根据辨证所涉及的脏腑选取相应脏腑穴位。
主穴:脑枢穴脑源穴脑中穴心穴肺穴
配穴:如见急躁易怒,胸部胀满疼痛,或舌质紫暗或瘀斑等实证者加肝穴;见头昏目眩,心悸健忘,反应迟钝,舌红少苔,脉细数者加心穴、脾穴等。
针刺方法:毫针快速点刺,不留针。每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5天。
面瘫舌针治疗:
选穴原则:在重点选取特异性穴位的基础上,再根据辨证所涉及的脏腑选取相应脏腑穴位。
主穴:上、下唇际透患侧地仓穴脑灵穴脑源穴附蒂穴
配穴:有外感症状者加肺穴。
针刺方法:毫针点刺,不留针,针上、下唇际斜刺患侧5分,采用滞针法,轻轻向反方向牵拉。每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5天。
不良反应及处理晕针是针刺过程中病人发生的晕厥现象。患者由于体质虚弱,精神紧张,或疲劳、饥饿、大汗、大出血之后,或医者针刺手法过重,均可导致此症的发生。
可表现为患者突然出现的精神疲倦、头晕目眩、面色苍白、恶心欲吐、多汗心慌、四肢发冷、脉沉细。
对于晕针应注重于预防,如果出现晕针现象,须立即停止针刺,将针起出,使患者平卧,给饮温开水或糖水后,即可恢复正常。
出血:由于舌体血管丰富,少数情况下针后会有出血现象,这些都是舌针针法的正常情况,一般无须处理。
瘀血:部分病人针后舌体会有瘀血现象,即被针刺舌体局部有青紫,一般无须处理,数日后即可吸收,一般不影响进水、进食。
水肿:个别病人针后舌体出现肿胀无青紫,属于水肿,一般无须处理,数日后自行吸收,一般不会影响进食、进水。
影响针灸学术传承的关键因素分析
针灸疗法起源于远古火灸石熨、刺痈排脓、刺络放血等这些最为原始的人类与病痛斗争的经验,在漫长的医疗实践积累中,它脱离了简单的经验医学层次,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经络腧穴理论体系,从而逐渐发展形成既有丰富临床实践,又有理论指导的一门学科,是中国传统医药学中最具特色的疗法之一。缘于笔者有幸参与“北京中医药数字博物馆——针灸馆”“历代针灸学成就多媒体展示系统”等课题研究,系统考查了针灸医学从古至今的整个发展历程,对其学术演变的整体脉络有了较为深刻的了解,在此不揣简陋,试对影响针灸学术发展的关键因素作一总体归纳和分析。
1.微针调气的出现与理论体系的构建
现代医疗中,“针”与“灸”往往同时并称,但实际上这两者的起源和发展是有先后次序的。古人治病使用艾灸的历史很悠久,早在战国时期《孟子》一书中就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记载。年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了大量帛书,其中《五十二病方》经推测为西汉时期的古医书,它记载了“灸、砭、熨、薰”等多种外治法;出土帛书中有两种是关于针灸经脉方面的早期文献,被专家命名为《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其中提到的治疗方法只有灸法而没有针法,如:“病足小指废,膞(腨)痛,……数瘨(癫)疾。诸病此物者,皆久(灸)泰(太)阳(脉)。”由此可以推测,灸法的出现很可能早于针法。马王堆出土帛书《脉法》曰:“用砭启脉必如式,痈肿有脓”,可见砭石也是古人常用的医疗工具,砭刺痈脓、砭刺放血等治疗方法在古文献中很常见。不论是灸法,还是砭法,刺激的部位均为一个比较大的范围,不同于后来特定腧穴所固定的精确刺激部位。
古代金属冶炼技术的发明促进了针具的革新,从而出现了金属针,又称之为“微针”,它逐渐取代砭石成为刺疗的主要工具。《灵枢·九针十二原》描绘的“九针”就是微针的代表,其曰:“余欲勿使被毒药,无用砭石,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出入之会,令可传于后世,”由此针灸医学逐渐转到以微针调气为主。微针刺激人体的范围细小而精确,这些刺激部位后来被统称为腧穴,所以黄龙祥曾说:“真正意义上的针灸学应当是在针刺‘调气’概念形成以及‘气针’的出现之后才开始上路的——这也是为什么类似针灸的疗法在中国其他民族以及世界其他国家均出现并流行过,而针灸学只在中国汉医圈这块特殊的土壤扎根并生长的关键一步。”[1]
马王堆出土帛书记载的早期十一脉大多是向心循行、彼此不连贯,也很少与人体内在脏腑相属络。当微针调气出现以后,必然使得人们更加北京治疗白癜风的医院哪家比较好北京哪里治疗白癜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