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音频收听
经常有人说,唱歌时候要用混声,就是真声和假声混合起来的一种声音。解释起来很简单但是真正操作起来非常困难。为什么困难?因为本来就没有混声,你对着一个想象出来的东西瞎琢磨个什么劲儿。简单来说,人的声带振动机制(laryngealmechanisms)分为四种,分别是M0,M1,M2,M3。M0,指的是气泡音,不具备完整的发声周期,此时只有声带的边缘在振动。M1,指的是广义上的胸声,什么真声,胸声,摇滚真声,国外所谓的bottom-up,国内所谓的喉下关闭等等,一切以甲杓肌收缩为主导(主导的意思是指环甲肌还是会拉长声带的)的发声机制,都叫M1。M2,指的是广义上的头声,什么假声,强假声,弱混声,通过SLS系列方法练出来的所谓的一切叫混声的音,或者说一切符合SLS定义的高音(声音细且具有穿透力的声音),国外所谓的early-bribing,国内所谓的喉上关闭,一切以拉长环甲肌为主导,通过声带边缘振动(也许也会带点甲杓肌稍微的闭合)的发声机制,都叫M2。M3,俗称成的海豚音,哨音,Flageolet效应的极致(随着音高频率的上升,由于声带不够长了,声带后端开始慢慢逐渐闭合不发声,最后只有声带前端的部分在振动)。那么从声带振动机制的定义来看,我们已经初步明白:原来,这个世界上,是没有混声的,心碎了。在我们判断一个人的声音的质量的时候,大多数人第一反应是:”哇,这个人的高音,好,好!哇,不行了,他的声音兜不住了,听起来有点。“或者说:”他的高音听起来好好听,虽然听起来不,但感觉怪怪的,声音有点细细的,虽然不像音,但感觉有点不够。“有没有发现,我们很喜欢说,真,或者,假、实,或者,虚。对于声音的品质,我们有近乎直觉般地认知,这是好事啊,为什么要被那么多奇奇怪怪的概念所困住呢?我们都知道,我们进行发声时,声门会不停地进行闭合以及张开的动作。国外的研究嗓音的科学家们通过一种叫electroglottographic(简称EGG)的仪器对发声时的声带状态进行测量分析,并引入了两个计量单位,一个叫Oq(theopenquotient),指一段周期内声门开放时间的比例,一个叫Cq(theclosedquotient),指一段周期内声门闭合时间的比例。对,所以Oq+Cq=1。Oq越大,声音会显得更加地虚,有气感,反之,Oq越小,代表Cq值越高,声音会显得更加地真,更加地有张力。鉴于大家都喜欢说闭合,这个Oq说的全是声门开放,接下来在下文中我将只用Cq来进行阐述,以免大家产生混乱以及理解有困难。Cq的范围取决于人的声带振动的机制,M1的Cq大概在0.2~0.7之间,M2的Cq大概在0.05~0.5之间。这个数据很直观吧,明白为什么你就是会破音了吧?用个很理想化的值,就是当你用0.7的Cq演唱,到高音,你转成M2,那只能破音,因为M2的Cq的最大值才0.5。当他习惯性地用很真的声音演唱,到高音时,他的M1机制转化到M2机制的过程一出现问题,立马扑街。“那我就不能0.7,一直到高音了?你刚才不是说了,M1不是有个什么,甲杓肌为主导的高音吗,那么多歌手声音那么实,明显的M1发声机制啊。”是的,因为人家经过了训练……等等,别无聊到反驳说哪个没学过唱歌的人高音就那么实了!这样我只好说是因为人家的甲杓肌够力,天生会协调甲杓肌和环甲肌运动,这样无法体现声乐训练的效果了……之前是用Cq的数值来说话,现在我们来模拟一下声带振动实际发生了什么:起音,主歌开始了,你的甲杓肌开始抓紧你的声带,互相撞击,啪嗒啪嗒,嗯,很man,很低沉,很有男人味儿。主歌第二段了,调子开始高了,你的甲杓肌得抓得更紧地让两条声带互相啪嗒了,你下意识地更加用力了,你开始收紧肌肉了,你的舌头不自觉地往后缩,舌骨开始朝甲状骨撞去,你的喉部外层肌肉开始挤压,你的喉咙逐渐抬高。副歌开始了!你更加用力了,由于这个音很高,你的声带下意识地想要拉长变薄,产生更高的振动频率,这时候可能发生三件事情:1.你的甲杓肌牺牲了,由于抓着声带互怼的频率实在太高了,他每次都那么用力,他受不了了,他已经没有什么力气了,能走这一步已经很不容易了,他放开了抓着声带两边撞的双手,归去,声门在极短的时间内Cq值猛降……声音立马变虚了,根据情况,可能破了,也可能没破,这得看当时的力度。2.对,你的甲杓肌还坚持得住,你的胜利近在眼前,你下意识地一顶,你的舌骨把甲状骨往下推,你的喉位上升,你的环甲肌不停地带着甲状骨往上顶,试图把声带拉长,可是没有用。你死活唱不上去,你更激动了,你的舌根继续往下推,你的喉结逐渐上抬,你的舌骨跟甲状骨牢牢地贴合在一起,环甲肌更加没有余地去拉长你的声带了。你感觉你的喉咙很不舒服,随着你激烈而猛烈地发声,你真是越来越越不舒服了,而且怎么也没唱上去。3.前两件惨事都没发生,你感觉很开心,你没有察觉到危险在暗处中盯着你,你没有发现你的喉位一步步往上抬,等待着那最后一击,环甲肌不停地拉长,开始越来越接近目标音高,当你准备完成那声高音的一刹那,甲状骨撞上了舌骨,喉部肌肉挤压声带,声带要没法振动了,一个完美的破音,你也彻底没声儿了,非常惨烈。观众席上传来雷鸣般慰问的哄笑声。好了,明白了过程,你应该就知道为什么你在练唱的时候,要注意那么些地方了。接下来,为了让本答案更加充满趣味性以及知识性,我要开始进行根据以上正确的科学道理,来进行一些通过脑补推理而来的胡说八道的QA。Q1:为什么练气泡音可以让声音不疲劳,让发声更轻松?A:因为当进行气泡音,也就是M0的时候,由声带边缘开始振动来发出音高,比一般M1起步依赖甲杓肌相对较少,所以会让人感觉更轻松。Q2:这样厚,那根据这个Cq和Oq的数值来看,你之前的回答里说的关于SLS的办法就是让M1的Cq值降下来,这样就能更好地连接到M2,是这样子吗?A:是的,因为M1的Cq范围挺广的(0.2~0.7),所以降低M1的Cq来进行M1到M2的转换不失为一个好办法。比方说,你跟人讲悄悄话或者耳语的时候,应该是M1机制的Cq最低的时候,此时你会发现说话声音带有气声(声门打开的周期大大增加),所以如果按声音是否有气来说,胸声也存在假声的。所以同理,SLS喜欢强调以及区分头声和假声这个概念,是因为没有气感的M2的Cq比较高,更容易和M1进行连接。Q3:可是我感觉我的M1和M2进行连接的时候,声音会突然变得很虚诶~为什么呀?A:因为你没有进行过训练,你的M1与M2进行转换的时候,你的甲杓肌彻底放弃了治疗,感觉交托了使命后就歇息去了,完全靠声带的边缘进行振动,你的声门没有闭合起来,所以只要闭合起来就可以,有两个办法,大家最常见的就是用twang(咽音)来进行闭合。Q4:twang就是咽音吗?我知道林俊卿八大咽音练声法,很牛逼的,练出来的都是大神,而且听很多人说亚当兰伯特(AdamLambert)也是咽音大神!A:不要想太多了,其实twang(咽音)其实就是一个生理动作,就是会厌软骨往后压的一个动作,强制声带后端进行闭合,这样声门就闭合了,Cq就上升了,声音听起来就没那么假了。同时,因为会厌软骨处于声门的正上方,所以当你的喉位升高时,你的声带才会离会厌软骨比较近,这样会厌软骨往下压的时候才能压得到你的声带进行强制闭合,所以你明白了为什么高喉位唱高音很容易,低喉位的时候变得相对困难了吗?Q5:原来如此、原来如此,学到了、学到了。你刚才说有两个办法,那第二个办法是什么?A:不就是让甲杓肌再次工作,你让他再次抓着你的两根声带互相撞吗……好吧,为了让你的提问更有意义,我就多说一点吧,由于甲杓肌的收缩导致的声带闭合的幅度是比通过twang让声带闭合的幅度要大的,所以产生的音量也会更大,音色听起来也会更加有紧绷感,有厚度,听起来更加实,更具金属感。当然了,这两种闭合方式是可以同时进行的。Q6:这样说来,迈克尔波顿(MichaelBolton)和迈克尔杰克逊(MichaelJackson)这两个Michael的声音天差地别,是因为他们的发声分别是M1和M2?为什么?明明都是向Seth学习的SLS唱法?A:我之前的答案已经说过了,SLS虽然是主张以M2为主的唱法,可是不代表练的人的M1不强啊,M1也可以学习如何使用更少的甲杓肌唱歌来减少消耗,M2也能增加甲杓肌的收缩程度来增加自己的声音的真实感。Q7:哇塞,也就是说M1和M2其实可以进行互换?A:是的,君不见帕瓦罗蒂从pp~ff的可怕的MessadiVoce,这绝对是M1和M2之间自然转换的巅峰~Q8:说到帕瓦罗蒂,感觉很多唱的摇滚也是用的M1,为什么感觉和帕瓦罗蒂不一样?A:这有点考倒我了,这大概跟所谓的“掩盖”有关系,唱美声需要更打开的喉咙以及靠舌后的元音转换,而流行(包括摇滚)不需要这样的打开喉咙,摇滚的元音转换更多用到的是舌前的元音转换,所以差距还蛮大的。哦对了,很多金属摇滚的唱法是靠的M2而不是M1,因为M2很方便,可以唱得很高。Q9:是啊,感觉帕瓦罗蒂的高音里面胸腔共鸣好足啊,加了很多胸声,不愧是hiC之王!A:你认为他的胸腔共鸣很足,其实只是你的听感上来说而已,如果你一直希望自己能唱个胸腔共鸣浑厚的高音,那么你永远都唱不了胸腔共鸣浑厚的高音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好的共鸣来自于好的声源,共鸣是人体的某些腔体和声音频率产生的共振现象,同时放大了这个声音。当你唱低音时,自然会和大腔体的胸腔进行共振,当你逐渐升高音调时,随着频率地上升,声音的波长变短,它会寻求更小的共鸣腔而往上走,也就是音越高,腔体越小,所以最终共鸣会到头部。也即是说,自己唱歌时,可以从自身的共鸣到哪个腔体来调整音高,但别人的听感则一直是全频率的,如果你是唱M1的话,那么感觉胸腔共鸣更强,如果你是唱M2的,那么感觉头腔共鸣更多。Q10:原来如此,你懂那么多,唱歌一定很厉害,你唱一个给我们听听啊。A:你不知道越会逼逼理论的人是因为越唱不好歌,所以只好越不停地找方法,结果歌没唱好,反而理论懂了不少结果久病成医吗?我才不唱呢,略略略略略略~~好吧,不卖萌了。这大概是我关于声乐的集大成之作了。总结一下,其实声乐技术说白了就是以下锻炼七个方面:气息支持(肌肉通过收缩阻碍气息呼出的动作增加体内气压)隔绝外部肌肉发声(舌骨甲状骨之间保持距离,喉部肌肉不挤压声带)胸声(甲杓肌的收缩,Belting)头声(环甲肌的拉长,声带边缘振动)换声(环甲肌和甲杓肌的协同作用与配合)咽音(会厌软骨下压,帮助闭合)元音转换(基频频率太高导致共振峰偏移,所谓的高音点要小)很多人会说,怎么可能,那么简单就全概括了?我的回答是,是的。其实每个方面练好都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的反复试错与纠正,而且唱歌这东西,除了技术之外,更多的方面来自于艺术层面的东西。我很大言不惭地表示我写的这篇文章已经是关于发声的巅峰科普了吧,希望学习声乐的朋友看了能找到学习的方向,乐评人看了能更加有针对性地吹嘘和分析别人的唱功,声乐老师看了能结合经验更加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当然了,如果你本来就知道这些玩意儿……那当我没说。
沈阳白癜风专科医院北京那家治白癜风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