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阿斯汤加瑜伽、甚至更广的瑜伽领域,RichardFreeman大师是很多瑜伽习练者的精神导师,他的教诲直接或间接地教导、影响了很多瑜伽人,而Richard老师在美国博尔德的YogaWorkshop也成为许多瑜伽人向往的“圣地”,他每年在此举办的为期四周的密集研修吸引了全球各地的瑜伽爱好者申请参加,大多数人却因其极低的通过率而不能前往。
李小朴老师在年成功通过申请,成为首位获得参加RichardFreeman瑜伽教师密集研修资格的大陆学生,并在博尔德参加了为期四周的密集研修课程。此后,李小朴老师在《瑜伽》杂志年11月刊里分享了他在本次密集研修的故事。现在,让我们一起跟随李小朴老师来了解他在这四周的密集研修里,和RichardFreeman之间发生的那些有趣的、令人深思的师生故事吧!
图为李小朴与Richard和Mary的合影
“它不同于已知,也不同于未知。不是凭语言表达它,而是语言由它表达;你要知道它就是梵,而非人们所崇拜者。”——《由谁奥义书》
当我试着回想参加RichardFreeman四周瑜伽密集研修的经历时,脑海里浮现出的是《由谁奥义书》中的这段话。我尽力避免让自己下意识地美化或神圣化这段回忆,但我仍然在感受着这段经历留下的回响。我不想用漂亮的言辞来描绘这段体验,只能让自己沉浸于体验的余温中,让不可名状的体验,孕生出它自然的表达。
简陋的圣地
虽然之前在泰国静修中已经感受过RichardFreeman为人的朴实低调,但这个“圣地”的简单还是超出了我的想象。跟国内一些“高端瑜伽会所”比起来,YogaWorkshop堪称简陋:一间临街的教室,连正式的接待台都没有,除了几盆绿植和墙上克里希那玛查亚、帕塔比·乔伊斯的照片,再无其他修饰。
我将在这里经历一段怎样的旅程?当时我不愿太仔细去想。期待总是蒙蔽觉察,使人错过眼前的生命之流。
黑色幽默与荒诞主义
Richard说,体式练习有时会让人迷恋自己的身体。“不要做自恋的练习,”他反复教导我们,“通过阿斯汤加的结束唱诵,把练习的益处回向众生。”也许觉得仅仅是这样提醒还不够,他的课上总是伴随着各种关于死亡的暗黑笑话。讲到TadagiMudra(池塘契合法)时,他说:“假如你死在森林里,野兽会先把你的内脏吃掉;下雨后,你的腹腔就会变成一个池塘,鹿可以来喝水,你就变得很有用。”
“下行气会戳破幻象,让人领悟无常与寂灭,因此在瑜伽市场中不受欢迎。然而它是练习的根基。阿斯汤加的初级序列,就是为培养下行气而设计的。”
整个四周的密集研修中,贯穿着“无常”的主题。瑜伽并非生活的装点,它帮我们去正视那些自己不愿面对的事实。立足于阴影,生命才是立体的存在。无常不是个轻松的课题,在修行的初期,会让人感觉沉重而压抑。但看得久了,竟然会生起一种无来由的喜悦。慢慢开始觉得Richard的黑色幽默并不是肤浅的机智,其背后有着一种深沉的悲悯。
Richard也时常会说把体式当作契合法来练习。于是人体成为修行的法器,它像桥梁般,将人引向一个超越日常感知的神秘国度。那个国度并不遥远,它就叠加在日常的感知领域上。RichardFreeman带领的体式课,时常能使我唤醒一些精微能量的觉知。这种感受在我参加过的两次静修中,已经多次感受过。而这一次持续四周的密集研修,使我不仅有机会探索自己的内在体验,也试着去感受这种特别体验的源头。我发现他有一种将抽象概念视觉化的特殊天赋。似乎能量、形态和思想以三位一体的状态同时化生并被感知到,然后又如泡沫幻灭,回归觉知的海洋。在他的引导下,每个肢体的表达、每个呼吸都有如宇宙生灭缩影般的波澜壮阔。
他的这种天赋也延伸到了语言领域。他扎实的梵文功底,使他可以领会瑜伽典籍经文字里行间的精妙意味,深知语言的生成模式既可以成为修行的工具,也会成为修行的障碍。他会时不时地强调瑜伽中浮现的悖论(他也算我见过的最爱用悖论——paradox——这个词的人)。无论是典籍中的悖论,还是练习中生成的相互矛盾的经验,都被当作修行中的必由之路。在每一种流派体系的自身逻辑秩序中,都有着盲区或不能自圆其说的地方。对于一种诚实的修行,他曾经开玩笑说:“有时候,有人问我瑜伽老师的责任是什么,我会告诉他:把学生搞糊涂。”
有时他会让我联想起古代的禅宗大师,或是二十世纪的荒诞派小说家,在看似荒诞不经的语言背后,有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超逻辑。他说自古至今人们都太容易脱离上下文,只按字面意思去理解上师的教诲和经文的内容,把智慧变成死板的教条。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他说话时常半真半假,来破除学生的这种习惯。有时说了什么让人听来匪夷所思的段子,他的妻子Mary会在旁边补充说:“这是真的。你们要是分不清他的哪些话是真的,可以找我来求证。”
在Mary面前
Richard与Mary夫妇俩在课堂上的互动特别有爱。练到扭转三角式时,Richard说他曾跟B.K.S.艾扬格上过一堂90分钟、只有扭转三角式的课。Mary马上说:“他可能是受刺激了,跟谁都讲。”后来Richard又揭Mary的短,说她有一次往后穿越,踹到了帕塔比·乔伊斯身上,害得大师直接脸朝下趴在了另一个学生身上。Mary羞愧地说,到现在回忆起来都有心理阴影。
在我参加Richard的静修之前,对Mary几乎没有任何了解,以为只是Richard的贤内助。可见到两人之后,我才明白,他们就像不可分割的一体。如果没有Mary,Richard也不会是RichardFreeman。他们两人显现出完全不同的气质,又非常默契,彼此互补。对我来说,Richard像双翅,带我翱翔天际;Mary像双足,让我踏实地行走于大地。两者都离不开彼此。
有些话,虽然以前也听Richard讲过,但从Mary的嘴里说出来,有了一种更摄人心魄的力量。她说:“认识无常,不仅是知道你的先人和自己会死去,也要知道你的孩子和所有的后代都会死去。”那一瞬间,我在她身上感受到了最伟大的母爱——接纳孩子的一切,包括他的死亡。这是超越了生物繁衍本能的爱。
每周三下午,是Mary的讨论课。我好像回到了母系氏族时期的部落聚会。家族的女性长者,在族人间创造着一种情感上的连接纽带。Mary谈到为师之道,中间好几段都让我特别感动、受启发。听完之后我有一个很强烈的感受:为师之道就是为人之道,因为真正的上师就是自己。与学生相处,实际上是与自己相处。只有当你不再把自己的私欲投射到学生身上,你才真正学会与自己相处。
在Mary面前,好像每个学生都是她的孩子。你可以真实地感受到那种博大深厚的母爱,在她面前,你不需要掩盖或修饰,只要诚实地成为自己,成为一个人。这是最大的修行。
Mary说:“瑜伽应该让你觉得更加平凡,而不是超凡。”我在泰国静修时就感慨过,他们的不凡,恰恰来自于他们的平凡。他们深刻知道肉体终将朽坏,也深刻知道自己并没有摆脱人类的共性。首先要成为一个人,才能在心灵深处对众生产生真切共鸣,于是谦卑、包容与平和会到来。
“在自我中见众生,在众生中见自我。”在那一刻,真真切切地知道,自己的修行开始了。
精神层面的断食
每周四下午,我们会前往博尔德的香巴拉中心做禅修,第一周还有两天的周末禅修。在此之前虽然对内观禅修心仪已久,但并没有付诸实践。
香巴拉中心的禅修更多沿用的是藏传佛教传统,方式非常简单,静坐20分钟后,老师会敲响颂钵。大家起身,开始围着房间绕圈禅行。听到老师敲响木板后,回到自己座位上,继续静坐20分钟。如此反复,一天6个小时。
这其间我尽量保持静语,回避跟他人的目光接触,减少外界对自我觉知的干扰,就像一场精神层面的断食。
禅修结束后,我记下了这么一段话:“禅坐、禅行,没有目的地,只是坐、只是行。脑海里浮现出加缪的《西西弗斯神话》、塔尔科夫斯基的《怀乡》,各种感受飘过,然后又都消失不见。把自己暴露在厌倦中,让自娱自乐的大脑忍饥挨饿,让自欺欺人的世俗价值观自我瓦解,于是荒诞和神圣成为一体。”
从香巴拉中心回家的路上,我沿着博尔德溪谷步行,沿途亦真亦幻的风景让我如同坠入梦中。好像是那些在冥想中浮现出的深层记忆与潜意识,呈现在我的面前。于是一切言语都变得多余,在沉默中观察着无与有间的交替。
尸体解剖实验室
这四周的瑜伽密集研修中,还包含两次在尸体解剖实验室上的解剖课。在出发前,Mary说:“就算你什么解剖知识也没记住,去那里参观一下,也会对无常有更深刻的认知。”
很幸运的是,我们前往的尸体解剖实验室今年采取了新的“轻防腐技术”,没有很浓烈的福尔马林气味,尸体组织也更接近死亡初期的状态。
在掀开第一具尸体的包裹之后,我的大脑大概空白了3分钟,解剖老师说的我一个字也没听进去。然而很快,好奇心就压过了恐惧感。我开始被眼前的一切所吸引。三具由浅到深不同程度解剖的尸体,让我们由外到里看了个透。亲眼看到筋膜的层层嵌套、肌肉纤维的走向,对各组织间的比例关系也有了全新的概念。有很多从书本和图谱上学不到的惊人发现,无疑是对头脑和心灵的双重冲击。人体组织器官之间的致密交织与错综复杂的关系,远远超出了我预先的理解。我们也许可以把每一个局部的功能研究得很透彻,却无法完全洞悉这有机体网络内部的相互作用。如果说从书本和图谱上学解剖像读了一本言情小说,那么看尸体解剖就像谈了一场真正的恋爱,也许此后还是不懂爱是什么,但至少懂得了它远比你想象得要复杂。无论是解剖学、体式还是哲学,当你更多去理解关系而非每个实体或概念的孤立意义时,一切都会变得不同。
第二次尸体解剖课前,我放下了警惕,以为有过第一次的经验,不会再有新的冲击。课程开始没几分钟,就发现上次只是热身。这堂课上,我的手上托过大脑和睾丸,看了松果体、脑垂体、眼球构造、唾液腺、软腭、舌骨、声带以及各腑脏器官和大小网膜,所有这些都让人想到,眼前这毫无生命力的尸体曾经有过怎样鲜活的生命。很多知识远远超越了运动解剖的范围,听老师讲了大小网膜的作用以及与腹压的关系,才真正理解到,不只是肌肉骨骼发生运动,所有器官和包膜甚至脂肪组织都对运动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无论是香巴拉中心的冥想课,还是尸体解剖课,Richard和Mary都会像同学们一样听课、练习,甚至提问。冥想和解剖老师讲课过程中都说过:“这话Richard和Mary已经听过几十遍了。”虽然我一直没有把他们当作高高在上的上师,但有过这几次共同学习的经历,越发觉得瑜伽无止境,人人都是初学者。
师生传承
每天晨练后,是唱诵和哲学课。在四周时间里,Richard讲解了《由谁奥义书》《大森林奥义书》《心经》《数论颂》《瑜伽经》《薄伽梵歌》,商羯罗的Aparokshanubhuti和YogaTaravali,带我们跨越了从公元前八百年到公元后八百年的瑜伽思想发展史。
Richard说,帕塔比·乔伊斯在教授哲学时,会让学生从《由谁奥义书》读起。这篇短小精悍的韵文为此后所有的典籍阅读定了一个背景基调,在它的基础上,瑜伽士可以把握住多样的印度哲学流变之根。
Richard一直主张用多重视角来探索瑜伽传统,比较各派见解主张之间的异同,看到它们各自的背景、模式和局限。研修期间,传来了T.K.V.德斯科查去世的消息。第二天唱诵课开始时,Richard说:“德斯科查去世了。他非常喜欢唱诵。今天他与我们同在。”接着Richard又讲了克里希那玛查亚和德斯科查的家族传承(毗湿奴派),而帕塔比·乔伊斯的家族传承是湿婆派,所以家族传承与师生传承之间有一些差异。
Richard说,当你深入一种流派的修行,应当更加欣赏其他宗派的差异以及宗派间的交汇,否则就会像偏激的支叉,渐渐枯萎。
讲解《瑜伽经》时,他也解释了帕塔比·乔伊斯为何把他教授的哈达瑜伽命名为八分支瑜伽(AshtangaYoga)。哈达和密宗瑜伽修行,必须具备一个坚实的古典哲学背景,否则就成了飘忽的方术。他类比说,佛教金刚乘修行一定要有大乘佛教的根基。密集研修结束时,Richard表达了他对帕塔比·乔伊斯的敬意:“尽管他已经离开了人世,但他仍然以他特有的方式启发着我。”
最后一天体式练习后的摊尸式中,Richard拉起风琴,唱了一段非常优美的唱诵。虽然他就坐在离我很近的位置上,我却感觉他的声音好像来自远古时代。事后我和同学交流起这样的感受,她说:“那声音是来自累世的修行。”
接下来的哲学课,Richard用近一个小时的时间讲了《瑜伽经》的最后一句。Purusārtha?unyānāmgunānāmpratiprasavahkaivalyamsvarūpapratisthāvāciti?aktiriti——空无、逆流、如是……观者自性空无,一切变易的体验便逆流回本然如是的状态,以真我本初的形态存在,或者说纯然的意识。
以上内容节选自《瑜伽》杂志年11月刊(采访、图片/李小朴,编辑/子玉)。
除了上述李小朴老师在《瑜伽》杂志纸刊里的分享,我们也希望通过杂志的平台请李小朴老师把他从Richard大师那里学到的知识更直观地、近距离地分享给更多的瑜伽人。年1月7日,我们将在北京举办一场“让你的体式升华”瑜伽哲学主题课,在本次课程中,我们邀请到李小朴老师担任课程的授课老师,他将带领大家通过瑜伽的方式寻找我们的内在觉察。
在这次课程中我们也邀请了旷雪梅老师,她将和伽人们一起通过体式的练习来分享瑜伽与哲学的见解。两位老师会将不同风格的课程呈现给大家,这堂课程不同于以往我们所熟悉的瑜伽课堂,它将带我们从新的视角去认识瑜伽、认识我们的日常习练。老师介绍
(老师排名不分先后)李小朴
*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学硕士研究生;
*长于讲授瑜伽哲学;
*首位获得参加RichardFreeman瑜伽教师密集研修资格的大陆学生;
*曾为VincentBolletta、DonnaFarhi、MatyEzraty等多位国外不同风格流派瑜伽老师,及KYM(克里希那玛查亚瑜伽院)名师担任口译。
旷雪梅
*北京体育大学体操专业;
*师从斯瓦米·韦达·帕若堤大师;
*十年的喜马拉雅瑜伽禅修经验;
*获得喜马拉雅瑜伽传承小时的师资认证;
*中国瑜伽健身大会的培训导师;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瑜伽养生栏目特约嘉宾;
*出版过瑜伽系列教学光盘和书籍。
课程信息
课程时间
.01.07,09:00-12:00、14:00-16:00
授课老师:李小朴、旷雪梅
课程主题
1.在体式中的自我观察和自我觉知的习练
2.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找到内在的觉察
课程售价(文末有惊喜)
早鸟价(12月23日前)
元/人(《瑜伽》杂志的年度订阅者)
元/人(非年度订阅者)
原价(12月24日恢复原价)
元/人(《瑜伽》杂志的年度订阅者)
元/人(非年度订阅者)
课程早鸟价即将结束,抓紧时间报名哦!
课程地址
北京市丰台区万丰路号4层
(9号地铁七里庄站北米路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