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腔体
说到腔体,不少小伙伴想必就会想到胸腔、头腔、口咽、喉咽这些声乐概念,想到胸腔共鸣、头腔共鸣这些声乐术语。没错,胸腔口腔头腔口咽喉咽这些,的确是呼吸系统中的腔。不过,声乐的腔体是为声音提供音乐性共鸣的,那么这些腔体真的都能为声音提供共鸣的吗?
未必。有句老话叫“尽信书不如无书”,咱学东西得动脑子,不能别人说啥都一股脑的照单全收一概相信。咱们稍微动动脑筋想一下就应该明白,胸腔虽然是腔,却不可能为声音提供共鸣,不可能是声乐的共鸣腔体,声乐共鸣腔不包括胸腔,当然也不存在胸腔共鸣这回事。
都不用讲道理,不用作分析,咱只用乐器来做类比就可以了。任何人可曾见过,可曾听说过,可曾能想起,有什么乐器的共鸣箱共鸣体,是用海绵那样的软塌塌的东西,和胶皮管那样的东西做的吗?没有吧,肯定没有,不可能有。因为那样的东西不能出现共振,不能提供共鸣,空气的震动遇到软的物体,振动就会被吸收被抵消。所谓胸腔就是肺和气管,肺和气管就是海绵和胶皮管一样的物体,尽管内部有空间,但是内壁表面没有肌肉没有张力,空间大小和空气压力又时时刻刻都在变化,声带引起的声波震动向下传到肺和气管,就如同泥牛入海。肺和气管,可以说只有腔,没有体。
所有乐器的共鸣器腔体的体,或者是骨质,或者是木质,或者是金属质,唯独没有软质。可以发生共振提供共鸣的材质,都具有脆、硬、韧的特点,有弹性有张力。在呼吸系统的腔中,口喉咽管有肌肉,有吞咽的功能,并且可以通过正确的呼吸保持技术将管壁在下意识状态下拉伸绷直,具备琴弦一样的弹性张力。鼻腔是个大小固定不变的空间,前壁是颧骨,上壁是头骨,下壁是硬腭,全都是“脆骨”。
口腔是说话的地方,是语言产生的地方,不是共鸣的地方,否则就会出现“大舌头”,出现音包字,呜鲁呜鲁的含混不清。
小伙伴们已经明白了吧?
再者说了,声波既然是空气的振动,那么它的传播当然也是有方向的。肺中呼出的气息向上通过声带的时候产生声波震动,这个振动波当然是通过喉咽口咽向上传送,不可能向下传送,所谓“吸着唱”的说法,就算是正确的,那也只是寻找那种感觉,而并非真的那样。退一步说,就算胸腔真的能共鸣,可那向上传送的空气波,又怎么可能跑到下边的胸里来呢?所谓能感觉到胸腔里的声音那只是主观上的错觉,至于能摸到胸部和背部的振动,那是骨骼肉体产生的杂波,如同马路上汽车跑过引起周围居民家玻璃窗振动一个道理,那个振动频率手几乎都能分辨出来,从频率上说那是耳朵听不到的超低低音,次声波。
至于说高音唱头腔,中音低音唱胸腔,那就更是胡扯了。管你什么音,长的难道不一样么?
我不想去纠结胸中的肺与器官算不算腔,我只想说即使算腔,他们也不存在给声带的原始振动提供共振共鸣的道理,没有这个道理,没有这么能力,没有这个可能。声带的原始声波震动从声带上出发顺着脖子里的咽管向上传送进入头结构中的脆骨软骨甲骨构成的腔体,在这里放大、着色、美化、渲染,并经过口鼻的复杂配合,变成语言从嘴和鼻孔这三个出口里释放到前上方。只有头骨结构中的腔与腔壁,才是人声的腔体,以鼻甲骨,上颚骨,以及上颚骨相连的上牙为主共鸣体,如同提琴吉他的箱板,或笛子小号的笛管号体。
这样回头一看,我们人声的发声结构与原理就十分清晰了。我们的发声系统就如同是一支形状与构造十分特殊的骨肉做成的竖笛:喉咙是这个竖笛的吹口、嘴子,声带相当于嘴子里的簧片,靠近嘴子的一小节是由肌肉组织构成的,向上连着骨结构构成的复杂的具备语言功能的共鸣腔。唱歌,就是悠闲地悠扬地吹响这支竖笛。那么肺呢,就是用来吹响这支竖笛的气囊,从功能上说,肺不是腔,胸不是体。胸中的肺与头颈中的“竖笛”共同构成呼吸发声系统,但是他们机能不同,在发声行为中,各自承担不同的功能。
这一点必须得搞清楚,因为各司其职步调一致相互协调,才有可能是一个高效率的敏捷的发声体系,高效率敏捷的发声体系,才有可能成为乐器。如果认识是混乱的,器官功能也必然互相牵扯,互相较劲,互相拆台,结果就是乱七八糟一塌糊涂。很多小伙伴学习之所以没效率,出力不见效,很大程度都是这个原因。
主观意识是调配这个能力的中枢,主观意识错了,功能就紊乱了,所以找胸腔,找胸腔共鸣这种意识要不得。声音有根和气息下沉这些要求,只能通过其他的方法来实现,主观上的意识向下找胸腔,整个系统就全乱套了。意识跑到喉咙下边,就完全谈不上声音的“高位置”了。
-1-10
赞赏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家医院权威怎样治白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