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杂谈,等你一起来谈中医,谈学习,谈养生,谈经验,谈行医故事!
导引
大家好!所以志学之岁,驰百金而询经方,耄及之年,竟三余而勤药饵。为医者,应勤思苦学,以仁者之术扶危救困,张延昌教授为您解读汉代医简,更有丰富临床应用,今天带大家继续来学习武威汉代医简方药注解及临床运用,让大家了解特色中药药剂及其合理的使用。
中医杂谈方四
□□瘀方乾当归二分弓穷二分牡丹二分漏庐二分桂二分蜀椒一分?一分凡[11]□□皆冶合以淳酒和饮一方寸匕日三饮倍恿者卧药中当出血久瘀[12]
乾当归二分,川芎二分,牡丹二分,漏庐二分,桂二分,蜀椒一分,?一分。
瘀方医案
(一)
活血化瘀、清热凉血治疗红斑性肢痛症。
红斑性肢痛症属血痹瘀热凝滞证,治以武威汉代医简所载“瘀方”加减,活血化瘀、清热凉血。
李某,女,16岁。
初诊:年3月12日
主诉:双足发热、红肿、阵发性疼痛2周,加重3天。
患者为住校中学生,于2周前自感双足发热肿胀,疼痛较甚,医院诊断为末梢神经炎,给予青霉素静脉点滴,口服萘丁美酮胶囊、维生素B1等药物治疗,疗效不佳。
近3天病情加重,多为昼轻夜重,双足疼痛剧烈难忍,坐卧不安,抱足呼叫,喜凉怕热,夜间难以入睡。
症见:双足底、足趾、足背呈阵发性疼痛,以足底前端及足趾、足背红肿热痛较甚,足趾有散在红色斑点。
功能活动受限,局部充血性肿胀,皮色发红,有明显的烧灼样、针刺样疼痛,发作间歇期仍有持续性疼痛,影响睡眠。饮食较差,小便短赤,大便正常,舌质暗红,苔薄黄,脉沉涩。
实验室检查示:WBC14.6×L,HGBg/L,ESR10mm/h,RF8kU/L,ASOU/L,CRP8.60mg/L,UA.19μmol/L。
西医诊断:红斑性肢痛症。
中医诊断:血痹,属瘀热凝滞证。
治则:活血化瘀、清热凉血。
方用:《武威汉代医简》瘀方加减治疗。
当归12g川芎6g牡丹皮9g漏芦9g
桂枝3g蜀椒2g赤芍9g桃仁6g
丹参12g忍冬藤12g黄柏6g苍术9g
王不留行6g5剂,每天1剂,水煎两次,分3次服。
若阵发性疼痛剧烈难忍时,双足浸泡冷水中或冷水外敷,并抬高患肢,以缓解症状。
二诊:年3月18日。
治疗5天后,患者双足红肿剧痛明显减轻,足趾红色斑点有所消退,皮温略高。继上方加水牛角12g、川牛膝9g内服。
三诊:年3月30日。
治疗10天后,患者双足红肿热痛基本缓解,足趾斑点消失,病情稳定。再巩固治疗7天后,双足症状消失,行走自如。随访1年,未见复发。
红斑性肢痛症为一少见的阵发性血管扩张性疾病,属中医学“血痹”范畴,好发于15~40岁青壮年,多发于足部,以阵发性肢端皮温升高、皮肤潮红、肿胀、剧烈灼痛为特征。
本病在西北地区发病较少见,此患者为住校中学生,其原因是宿舍与室外温差大有关,又是阳春三月,气温突然转暖,由于机体血管神经功能未能很快适应气温骤然回升所致。
方中当归补血活血,善止血瘀之痛,川芎通利散瘀、活血行气,二者组方,名“佛手散”,是治疗瘀证之名方;牡丹皮、赤芍合桃仁以化瘀血,并能清瘀热。
丹参能通血脉、化瘀滞,为去瘀生新治痹之要药;忍冬藤清络中之热,通络中之滞,凡四肢关节红肿热痛为必用之品。
黄柏苦寒,寒以清热,苦以燥湿,苍术苦温,善能燥湿,二者相伍,合成清热燥湿之效,使热去湿除,对足膝肿痛效著。
漏芦苦寒,清热解毒,促使患足红肿消散;王不留行善于通利血脉、行而不住、走而不守,故有活血通经之功。
少佐桂枝与蜀椒温热之品,一则佐制黄柏之苦寒,二则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旨在温通血脉,引药直达病所。
诸药配伍,具有活血化瘀、清热凉血、通利血脉、通则不痛之功。药简效专,方证相符,故能取得满意疗效。
资料查阅
红斑性肢痛症(erythromelalgia)是一种原因不明的肢端远端皮肤阵发性皮温升高,皮肤潮红、肿胀,并产生剧烈灼热痛为特征的一种植物神经系统疾病。
环境温度升高可诱发或加剧疼痛;温度降低可使疼痛缓解。任何年龄均可起病,但以青壮年多见。
本病病因未明。可能与寒冷导致肢端毛细血管舒缩功能障碍有关。由于肢端小动脉扩张,血液流量显著增加,局部充血,血管内张力增高,压迫或刺激动脉及邻近神经末梢而产生剧烈疼痛前。常因气温骤降受凉或长期行军诱发。
鉴别诊断
应注意与以下疾病鉴别:
(1)雷诺病:多见于青年女性,是由于交感神经功能紊乱引起的肢端局部缺血现象,遇冷是主要诱因。
临床表现主要为苍白、发绀、潮红,局部温度低。治疗原则是保暖,使用血管扩张剂或交感神经封闭。
(2)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多见于中青年男性,主要为血流不足引起的症状。可分为局部缺血期、营养障碍期、坏疽期3期。
出现间歇性跛行,皮肤苍白发绀及足背动脉波动减弱(或消失),足部干性坏疽等表现。
(3)小腿红斑病:寒冷为发病诱因,红斑以小腿为主,无明显疼痛。
(二)
活血化瘀,疏通血管治疗双下肢静脉瓣功能不全。
双下肢静脉瓣功能不全证属气滞血瘀,治疗以武威汉代医简所载“瘀方”加味,活血化瘀,疏通血管。
张某,女,52岁。清洁工。
一诊:年9月9日。
主诉:左下肢肌肉疼痛半年。
患者从事卫生清洁工作,长期站立作业,工作场所在大楼第一层,空间大,见阳光少,接触潮湿。加之劳累,半年前出现左下肢肌肉疼痛,近膝关节处血管曲逥,高出皮肤,触之呈结节状,质硬,多方治疗效差。月经量少。舌淡黯,苔薄白,脉迟缓。
x线片示:左膝关节、左侧胫腓骨骨质未发现异常。前医按膝骨关节病治疗,效不佳。左下肢疼痛逐渐加重,站立不能过久,上下楼梯困难,直接影响上班工作。
今来我处诊治,未排除下肢血管病变,建议做双下肢血管彩色B超。
超声所见:1、双下肢静脉瓣功能不全(左II级,右I级)。2、双下肢肌间静脉管径增宽。3、双下肢深动脉未见异常。
西医诊断:双下肢静脉瓣功能不全(左II级,右I级)
中医诊断:血瘀证(双下肢血管)
辨证:气滞血瘀。
治法:活血化瘀,疏通血管
方药:《武威汉代医简》所载“瘀方”加味。
当归20g川芎15g丹皮10g桂枝10g
蜀椒5g水蛭10g路路通20g
10剂,水煎两次,分三次服。
二诊:年10月20。
上述症状稍有好转,精神转好,上班站立,拖扫地板,清扫垃圾等日常工作基本不受影响,可坚持上班工作。舌脉、辨证同前,原方继服10剂服。
三诊:年10月1日。
下肢疼痛渐有减轻,正常上班,余无特殊。辨证治法同前,原方加桃仁10克,红花10克,以加强活血化瘀之力,促其加速痊愈。
取10剂,并嘱如有牙龈出血、小便色赤,或月经量过多,即应减轻药量或停服。
四诊:年10月11日。
当归20g川芎15g丹皮10g桂枝10g
蜀椒5g水蛭10g路路通20g赤芍15g
牛膝20g乳香10g没药10g元胡10g
桃仁10g红花10g甘草3g
10剂,水煎两次,分三次服。
五诊:年10月28日。
近1周下肢疼痛消失,唯觉晚上左侧下肢根部有困胀感,走路、上下楼都不受影响。余无特殊。皮肤颜色正常。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滑。继以调理脾胃,益气补血。
处方:十全大补汤加味。
黄芪30g桂枝10g党参20g白术20g
茯苓10g当归20g赤芍15g白芍20g
熟地20g鸡血藤20g砂仁10g甘草3g
10剂,水煎两次,分三次服。
年11月9日星期一再次询问病人,虽入初冬,气温下降,病无复发,正常上班无任何影响。并嘱在近期内作彩色B超复查。
彩色B超复查报告:(医院)年12月2日
超声所见:双髂、股总、股浅、股深、腘静脉、胫后静脉未见明显增宽,探头加压管腔明显变窄,管壁、管腔内未见实质性低回声。
彩色多普勒血流充填完全,左股总、股浅静脉可见双向血流信号,并探及返流频谱,乏氏试验增加腹压后返流加重,返流时间大于1秒。
双下肢小隐静脉未见迂曲扩张。左下肢大隐静脉迂曲增宽,汇入端管径增宽,较宽处约5.3cm;膝关节段管径增宽约4.8mm。
双下肢髂外、股总、股浅、腘、胫后、胫前及足背动脉未见增宽或狭窄,管壁回声增强,可见多个点状强回声附着,彩流信号未见异常。
频谱形态正常,呈三相波,频窗清晰,流速左右对称,未见异常。
超声提示:1、双下肢动脉粥样硬化(轻度);2、左下肢深静脉瓣功能不全(II级);3、左下肢大隐静脉曲张。
年12月14日患者述,自我感觉一切都好,要求巩固疗效,继服中药。
处方:十全大补汤加味。
黄芪30g桂枝10g党参20g白术20g
茯苓10g当归20g赤芍15g白芍20g
熟地20g鸡血藤20g砂仁10g甘草3g
10剂,水煎两次,分三次服。
年12月3日,随访病情无复发,正常上班。
年5月16日,患者带另两人来我出诊病,随告之,自己仍在原单位正常上班,原病无复发。
(三)
益气温阳,活血化瘀治疗大面积心肌梗塞。
重度心肌梗塞属正气虚衰,气滞血凝,先以参芪四逆散加味,益气温阳,活血通络,后改用武威汉代医简所载“瘀方”治疗。
张某,女,65岁。门诊号:古浪丰泉韩庄人。
初诊:年9月13日。
主诉:心慌气短2个月,加重半月余。
患者既往患有糖尿病,服降糖药治疗。2月前出现心慌气短,自汗乏力,夜眠不佳,近半月前症状加重,随医院心脏彩超检查报告“左室前壁、前间隔至心尖段室壁运动欠协调。
左心扩大;主动脉硬化;左室收缩功能及舒张功能减低;彩色血流:二尖瓣返流(少量)”。住院治疗疗效不明显,医院就治。
医院介入诊疗报告检查所见:“穿刺右侧桡动脉,植入6F血管鞘,经cm1型导丝支撑下送TLG造影导管到达左右冠开口,造影示:冠状供血呈右优势,左主干:正常;前降支:近端后%闭塞;回旋支:中段50%狭窄,远端粥样斑块形成”(详见报告单及检查录像资料)。
院方向其家属交待病情,患者系重度心肌梗塞,经过心脏血管打压测试,已不能作支架、搭桥手术,或住院营养支持观察一月后,再次经过心脏血管打压测试,条件允许,方可作支架、搭桥手术。
患者家住农村,因经济条件限制,不能接受住院营养支持观察治疗,当日回家,氧气持续吸入。回家前病人丈夫和内弟前来要求服用中药姑息治疗。
现证:心慌气短,全身乏力,卧床不能坐起,面色?白灰暗,神色淡漠,语言低沉,四肢怕凉,睡眠差,大便两三日一行。舌淡黯,苔薄白,脉细数(脉率次/分)。
西医诊断:心肌梗塞(重度)。
中医诊断:心悸。
辨证:心血不足,阳虚欲脱,气滞血瘀。
治法:急以大补元气,回阳救逆,活血化瘀,温通心脉
处方:四逆散加人参汤加味
制附片10g先煎干姜10g西洋参15g黄芪30g
当归20g川芎15g赤芍15g水蛭10g
桃仁10g红花10g白术20g砂仁9g
炙甘草10g
4剂,水煎两次,频频服下。
年9月17日晚,家人电话告之,患者病趋平稳,已有好转,建议上方继续服用3剂,嘱服药后病情变化情况随时电话报告。
年9月20日,电话告之,患者自觉心慌气短症状之病情稳定,精神转好,纳食尚可,二便通调,睡眠差。心率较快,余无特殊。
上方加酸枣仁15g,柏子仁10g,连翘10g,龙骨30g,牡蛎30g。
年9月25日,患者家属告知,病人睡眠改善,大便偏干,饮食一般,余症同前。西洋参15g改为红参15g,加强补益中气之力,加肉苁蓉30g温阳润便,加焦山楂20g助消化,增饮食。
年10月5日,家属电话告诉,上方连服8剂后,心慌气短症状明显好转,心率在80~90之间,可起身坐位,纳食有增,大便2~3日一行,微干。
鉴于患者连续服用大补温阳之剂,为避免脾胃过量受碍,暂给药性平稳之剂,以缓冲胃肠负荷,以利再施温补。
处方:以苓桂术甘汤合丹参饮加味调治。
茯苓20g桂枝10g白术20g当归20g
丹参20g檀香5g郁金15g砂仁10g
焦山楂20g炒鸡内金20g肉苁蓉20g甘草5g
5剂,水煎两次,分三次服。
年10月11日,家属电话告之,上药服5剂后,精神更有好转,每日可坐1次,约5分钟。心慌症状好转。纳食可。心率约80~85次。大便两日一行,质中等。改服年9月25日处方。
患者恢复后自己做的鞋垫
年10月16日,家属电话告之,面色转红润,语言气息明显好转,心率80次/分左右.
患者服中药治疗月余,初以大剂益气温阳,活血通络救其急,现已病情稳定,治疗则以活血化瘀为先,佐以益气固阳。
处方:武威汉代医简所载“瘀方”加减治之。
当归20g川芎15g丹皮10g漏芦10g
桂枝10g蜀椒5g水蛭10g杏仁10g
桔梗15g炙黄芪20g党参20g炙甘草6g
每日一剂,水煎两次,分三次服。
年10月25日,电话告之,患者可以自行起卧,偶尔出现心慌气短,晨起恶心,大便偏干,三日一行。原为持续吸氧,现间断吸氧即可。
年10月31日,本人回古浪亲自看望病人,见面色红润,言语清晰,思维敏捷,回答如流,每天起身坐位3~4次,心慌气短明显好转,双下肢无浮肿,饮食增加,二便通调。舌质淡黯,苔薄白,脉沉细略弦。
以上方调理治疗三个月后病人下地活动,可做简单的家务工作,心率80次/分,精神明显好转,纳食量正常,睡眠好,二便调。
(年2月18日)
医院检查报告:
冠心病陈旧性心肌梗塞伴心尖部室壁瘤;左室收缩功能测值减低;左室扩大。(详见年B超检查报告单)。
7个月后(年4月9日)来病渐好转,纳食又增,二便通调,测心率75次,空腹血糖9.5,血压/75mmHg。
早晚外出行走1公里多路,可做简单的家务。治疗10个月后(年7月23日)电话随访,患者基本恢复正常,每日行走约6公里,从事正常家务活动,停服治疗药物。
该患者既往患有糖尿病,服降糖药治疗,2月前出现心慌气短,自汗乏力,夜眠不佳,近半月前症状加重,全身乏力,卧床不能坐起,面色?白灰暗,神色淡漠,语言低沉,四肢怕凉,睡眠差,大便两三日一行。
舌淡黯,苔薄白,脉细数。证属心血不足,阳虚欲脱。西医院检查属重度心肌梗塞,已不能作心脏支架手术。
中药治疗急用温中祛寒,回阳救逆,方选四逆加人参汤加味。方中以附子、干姜回阳救逆;西洋参、黄芪大补元气;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水蛭活血化瘀;白术、砂仁、甘草温胃健脾。
服药方法要求,水煎药汁频频服用。治疗月余,改以活血化瘀为主,佐以益气固阳。方用武威汉代医简所载“瘀方”加减治之。
方中当归、川芎、丹皮、漏芦、水蛭活血化瘀,佐以炙黄芪、党参、炙甘草补益中气,在此基础上对症加减,至年7月23日电话随访,患者基本恢复正常,每日行走约6公里,从事正常家务活动,停服治疗药物。
综上,这是一位重度心肌梗塞患者,医院经过心脏血管打压测试,已不能作支架、搭桥手术,经中药治疗得以恢复。
医院沈则民、李钧烈临床应用多年来以瘀方为主方,治疗一些难治性疾病取得较好的疗效,举医案介绍如下。
1、脑挫伤二便失禁
陈某某,男,46岁。住院号921。因车祸头部受伤,昏迷,呕吐,右耳流血,急诊住院。
CT示前联合脑挫裂伤,伴局限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经西医治疗半月,意识恢复缓慢,嗜睡,二便失禁。
诊见:目光呆滞,语言蹇涩杂乱,健忘。舌紫黯、苔白厚腻,脉沉涩。证属髓损肾亏,痰瘀阻塞脑窍。治拟祛瘀化痰,开窍醒脑。瘀方加减。
处方:当归15g,川芎25g,丹皮、炙桂枝6g、浙贝母、石菖蒲、姜半夏、胆南星各10g,生大黄(后下)20g。每日1剂,水煎温服。1剂后,嗜睡减轻,解出奇臭大便,量多,上方去生大黄,加远志、益智仁各10g。续服5剂后,二便已能自主,仍有健忘,上方加制首乌、女贞子、枸杞子各15g。再服药15剂后,记忆力恢复,诸症消失,出院。
2、非化脓性肋软骨炎
田某某,女,36岁。
主诉:胸肋疼痛1年余,反复发作,缠绵难愈。
检查:胸第三、四肋关节处微有隆起,压痛明显,皮肤无红肿,右肋弓部肋软骨压痛。胸部X线摄片及血常规检查正常,抗“O”80U,血沉15mm/h,类风湿因子阴性。
诊见:胸肋疼痛,每当咳嗽、深呼吸及伸展肢体时加重,服布洛芬等止痛片后疼痛缓解,平素怕冷,月经量少,夹有血块,腰背酸楚。舌淡红、苔薄白,脉细。证属营血亏虚,寒痰瘀血互阻。治拟温阳补血,活血化瘀。瘀方加减。
处方:当归、川芎12g,炙桂枝、浙贝母、丹皮、漏芦各10g,蜀椒、鸡血藤15g,青风藤各20g,炮山甲各5g,徐长卿30g。每日1剂,水煎温服。5剂后,胸肋疼痛明显减轻,上方加黄芪、党参、白术各15g。再进7剂后,胸肋疼痛消失。随访1年,未见复发。
3、声带麻痹
谢某某,男,51岁。
主诉:渐进性声音嘶哑3月。
经彩色超声实时成像颈部探查、X线正位胸片、食道钡剂造影等检查未发现异物,间接喉镜检查发现左声带中位固定,右声带活动佳。
五官科诊断为迷走神经性病变,声带麻痹。诊见声音嘶哑,喉头有痰,伴喝水呛咳,面色萎黄,神疲乏力。
舌淡红偏黯、苔薄白稍腻,脉细。证属气虚血滞,痰瘀交阻喉中。治拟益气通络,化痰散瘀。瘀方加减,
处方:当归20g,川芎15g,丹皮、桂枝、漏芦、浙贝母、生晒参、白术各10g,生黄芪30g,桔梗5g。每日1剂,水煎温服。
3剂后,患者精神转振,情绪大有好转,喝水时已无呛咳,声音较前清晰,喉头仍有痰,上方加姜半夏、陈皮各10g。续服5剂后,声音如常,诸症消失。喉镜检查示左侧声带基本与右侧对称,发音时声带闭合良好。
作者简介版权申明:由中医杂谈编辑部编校,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编辑:小郎中
校稿:陈伏凤鲁海花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