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音和语言
口吃发音法(钱厚心巨著)完全解读,在动物界,昆虫会用它的翅或膜来发出美妙的声音,夜莺和百灵会用它的喉舌唱出歌声,牛马也会用它的嗓子喊叫,母鸡觅到食物咯咯地招呼小鸡。无论是昆虫或禽兽,它们的发音,充其量只能说是“动物语言”,同人类的语言不可比拟。一个人要有完整的语言能力,必须具备下述几个条件:
(一)要有健全的发音器官,如:上下唇、舌、声带、气管、鼻孔等都不能有残缺。同时,这些器官的肌肉不能有麻痹或部份麻痹的现象存在。
(二)要有健全的小脑,使肌肉的收缩与张弛运动协调一致。
(三)要有健全的大脑,具有发育正常的智力和健全的心理品质以作语言的接收、加工、反馈和表达。
(四)从事语言活动的肌肉,能自由地运动。
据生理学和解剖学证明,口吃患者的上述四个条件是基本具备的,但缺少的是健全的心理品质。说话主要靠着发音,发音主要靠着声带,如果声带环了,就发不出声音或会音哑。比方患了感冒,气管发炎充血,使声带变厚,起了病理变化,那也只会哑着声音讲话,而不致口吃。
讲话要靠肺部出气,但患严重肺结核的病人,虽然肺快被蚀尽了,也只会使语言变得微弱而不致口吃。讲话要靠大脑的构思,一个白痴虽然不能组成整套的语言,但也能喊“我要吃”“我要坐”,决无口吃现象。上述事实又再一次地说明:口吃并非语言系统、生理机能的疾病。是由于多次吃音的发生,由量变到质变而形成心理障碍,形成习惯性的口吃。本篇根据由量变到质变的规率,用发音和语言的练习,消除口吃病态心理,重新恢复正常的语言能力。
二、说话前的障碍
一旦有了口吃习惯后,出于心理恐怖、呼吸失调、性格急躁等引起心理状态在瞬间的一系列异常的变化,而导致呼吸与发言失调的口吃现象。这是人为因素造成习惯性语言口吃,现象颇为复杂,兹分述于下:
(一)患者在说话时,由于大脑机能剧烈活动,先使鼻孔猛烈吸气,尔后引起气流停滞,同时在吸气后期,大脑发布语言的工作已经开始进行,但是由于发布语言的活动在先,排气活动还未形成,所以使语言迟迟难发。
当吸气活动停止后,大脑机能活动又以优先指挥发音活动转为优先指挥排气活动,因此使排气活动和发音器官的活动还是不能达到有效的配合,使气流在跑失的过程形成“嘶……嘶”无语的声响。当这种大脑机能活动的忙乱现象降到一定程度时,则会使缓慢的排气与发音器官的活动趋于协调,而又由嘶嘶无语的声响转化为语言的逼出、冲出、蹦出,但音短、音急、音高,常使听者惊吓一跳。
(二)有时由于第一音的难发和欠稳,故又形成多次重复,以后才能较为顺利地完成整个句子的表达。但又因语言的顺利而往往想一口气把后面的话都讲完,结果形成收腹活动来硬挤硬压肺部排气,使排气时间持续延长,所讲句子太多,末音太低,平淡无力,最终又使换气不能及时进行,导致大脑机能活动的缺氧而重又陷于忙乱,为以后说话时的吃音发生打下了基础。
(三)出于第一音的难发,还往往利用一些不必要的但又能“救急”的“费词”(如:“但是”、“还是”、‘这个”、“那个”、“啊”、‘哈”、“哼”、“呀”等)和举动(手足舞动、面部抽动、挤眼睛、拉嘴角、伸舌头、扳动嘴唇等动作)作为引导,才能使语言较为勉强地发出。
这种现象的产生,当然也是大脑活动的结果。这是患者逼得无法而“应急”的自发办法。尽管这种动作能协助语言达到较为勉强地发出,但患者内心却感到很不自然,由于内心矛盾的影响,使难发音范围逐渐扩大,同时,也会使语言表达能力增加障碍,加剧了大脑发布语言时的额外负担和混乱。
(四)患者在讲话的过程,还存在着严重的死板语言和吸气不足的现象。在讲话时,明知某一字音发不出,但患者总是硬要把它发出而不管吃音多么严重,有时吸气还没有达到一定的程度,就急忙发音,结果造成少气无力,听者感到十分难受,这是急于说话的倾向造成的。
(五)由于大脑与发音器官缺乏及时的联系,在将近谈话的一刹那间,大脑一方面要支配说话,一方面又要支配其它有关器官动作,因为神经系统传达工作做得不及时,往往使其它器官的动作在前,说话在后,这样就使口脑之间联系脱节,其时大脑活动就有空隙,在这个空隙间,若遇外界环境的刺激,口与脑之间的联系就会暂时趋于中断,或者在这个口脑联系的空隙间,因发音器官不受大脑的支配,就下自禁地发出各种急剧的口吃,尽管很难堪,出足洋相,但仍然不能自禁。
三、发音法的法则
口吃患者在说话时,口吃的显著表现是在第一音,遇到难发音,表现更为突出。其实中阻性、难发性都是在第一音出了故障,究其实质是第一音犯了以下几个“错误”:
急——心慌意乱,肌肉紧张;
快——想一口气把所有的话都讲出来;
短——与第二音紧连;
不独立——第二音几乎同时发出;
高和重——猛然一声,冲出第一音。
根据上述原因,我们汲取正常入讲话的优点,针对口吃患者(第一音)障碍的特征,对矫正口吃需要进行重新训练语言的办法,也就是语言的再学习,练习一种正确的说话方式,要求做到第一音发出的时候要:
平静——情绪稳定,肌肉松弛;
慢一些——不要很快,要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
拖长些——第一音少许拖长些;
独立——说完第一音再发第二音;
低和轻——第一音(子育)比第二音要低;
以上述方法说话,我们称之为“发音法”。练习时需注意下列几点:
(一)别把发音法看得太简单:我们不可因为简单而不相信它。它的作用实在是出于我们意料之外的。在笔者直接矫正下,几千名患者经过短期训练就能消除口吃,这主要是依靠“发音法”说话的技巧。我们对发音法应该有正确的认识,要畅快地、满怀希望地去接受它。
(二)慢:当我仍口吃时,好心人常常劝我们:说得慢一点,别着急,慢慢说。出此可见人人都晓得,说话慢一点,口吃会轻些,它已是一个公认的好方法。因为快和急是导致口吃加重的重要因素。
现在国外在矫正口吃的语言训练上,大致都要保持一个慢的原则。但也不要过份地慢,那种慢得脱离实际生活的慢速度,说活好象唱颂歌似的慢,是不好听的。但是一定要比我们原来口吃着急时说话要慢得多,要比一般语言能力很强、快速度说话的正常人更慢得多。每个人的语言能力不同,我们的语言能力本来就较差,再加上口吃影响的长期障碍,所以我们在练习时,尽可能慢—点,是有好处的。
(三)轻:我们也许能体会到,说话轻一些,对口吃患者确实有些帮助,口吃可以减轻些,也许不会口吃。但是,所谓“轻”,并非轻到使人听不到,只要别象你发生口吃时那样重的语音就可以了。另一面要注意第一音(子音)要比第二音低,这样就不会两个音一起冲出。
(四)柔和:口吃时的说话往往很粗重,这种粗重的发音就容易使语言发生障碍,所以要把它改变得柔和一些,要改变到象广播员那样的柔和动听。我们也有这样的体验,就是当心平气和说话时,发言一定是柔和的,因而是不大会口吃的。
(五)均衡:口吃患者的说话,由于发言意欲过急,常会几个字紧连在一起冲出来,这就容易发生障碍。常常第一字还未发出,就想把第二个字一起说出来。结果一个字也讲不出来。所以,我们练习时要均衡地说出来。如说“应该”两字,不要把“应该”两字紧连在一起冲出来,面是要把“应该”两字依次一个个均衡地发出来。
(六)连贯:说话不能一个字一个字有意地分开,那就会缺少连贯性了,我们要把每句话都保持连贯性(这种连贯与前面的要求第一音独立并不矛盾),字与字之间不要中断。比如说“你上哪儿去?”不要说成;“你、上、哪、儿、去?”那就不好听了。
(七)节奏:发音法必须掌握节奏感,这是很重要的。正常人说话都有他一定的音律,可是口吃患者的语言音律却被口吃破坏了,因此根本谈不上什么音律。要恢复语言的音律,就要训练有节奏地说话,特别是训练长句和朗读练习更为重要。初学发音法往往是头几个字刚慢下来,后面的字就急速起来,掌握了节奏就能使每句话都能轻下来、慢下来。
我们在唱歌时不口吃,主要是唱歌音调上有一定的节拍与音节,不但唱歌,凡是有一定速度和音调的,象唱戏、小调等都不会口吃。这种节奏就是要求在每一长句里保持二、三个较轻较低的音节,这样就自然地形成一种有起伏(波浪形)的节奏,在患者心理上就起了一种音律作用,再加上轻便、柔和、均衡,所以是既稳重又轻松,就能达到正确训练语言的目的。
(八)强弱适宜,字音清楚:不要在开始时用力很强,中间稍弱,末了就没有力了。应该做到强弱一致地说话,既不要过于大声,又不要有气无力,一般不要忽而很高,忽而很低,只要略有点强弱就可以了。当然,有抑扬顿挫的声调更好,这也正是我们要追求的。
四、发音法一一单语练习
前面谈到我们对发音法能矫正口吃不应看得太简单而怀疑,在实用时又不应认为很复杂而畏难,实际上做起来,也不是太难的事。有人把发音法比作说话的“减速器”。
怎样练习发音法?首先,我们要进行单语(指两三个字的词或词组)发音法的基本训练,主要目的是达到学会与熟练掌握发音法。
如说:“向前”二字说作向(音由低到高)——前(音略高)
如说:“向前进”三字说作向(音由低到高)——前(音略高)——进(音略高)
下图是发音法的要领(法则):
我们在练习时力求准确,练习时凭自己体会去摸索,希望注意下列几点:
(一)第二、三两音不必太高。第一音低了,节奏感就出来了,以后的第二、三音按照你原来说话一样。有的患者为了表示节奏,如说“向前进”时,把“向”字压得非常低,把“前进”二字特别提高,就不好听了。
(二)均衡连贯。如说“向前进”时,应该说成“向一前一进”。不可把前面二字连得太紧,说成“向前——进”。也不可把后面三字连得太紧,说成“向——前进”。
(三)不要太拘束。有入提到:“保持同样距离很困难,用什么方法来衡量?”这种顾虑是不必要的,所谓各音距离保持均衡,并不是绝对均衡,而是比较均衡,稍为在距离上差些是无妨的,目的是为了避免字与字之间紧连在一起,能缓慢柔和不急促地说下去就可以了,不必太仔细、太拘谨。
(四)轻轻地,处于无抵抗状态。发音千万不能过急,过急时使咽喉和舌等用力过强,容易造成发音器官活动失调,气流被阻而口吃。现在我们把每一单语的第一宇都轻缓地、无抵抗地发出,象缓慢倒水似地让水平缓地慢慢地流出来。
口吃患者也有不口吃的时候,主要原因是说话均衡、平静、柔和。着急时,因用力太大使声音受到抵抗,呼吸也随着紊乱,失去平衡而口吃,发音法就是针对这些原因。因此,我们练习时要重视上述要领。
轻症的人,不要认为发言稍快些也能够说出,就忽视发音法的锻炼,这是不对的。因为这是两个不同习惯的斗争,新习惯不建立,旧习惯就永远去不掉。必须经过一个慢慢熟悉的过程,不要有厌烦情绪,依练习的进度,逐渐加快,刚练习时“向前进”渎作:“向———前———进。”
熟练后读作:向——前——进。
再后读作,向一前一进
(注————一这些线条代表延续时间的长短)
这种单语练习,每次十分钟或二十分钟,每天练习几次,两个字、三个字的单语练习,如:
世界、感谢、竹林、歌曲、钢笔、道德、我刚来、有决心、有信心、有耐心、不害伯……都可以。
语气不要更改,用平常说话的自然语气。
五、发音法———语句练习
在练习单语(指二、三个字的词或词组)发音法的基础上,我们要进一步作字数稍多的语句发音法练习。从单语发音法到语句发音法之间还需要有一个过度阶段,那就是字数较多的词组的发音法。比如:“一定矫正”这句话把“一定”作为一个单语,把“矫正”作为一个单语。这样,一定的“一”字,矫正的“矫”字,都要依“发音法”的要领发出。
如:
又比如,“坚决使用发音法”这句话把“坚决”作为一个单语;把“使用”作为一个单语,把“发音法”作为一个单语。这样,坚决的“坚”字,使用的“使”字,发音法的“发”字,都要依“发音法”的要领较低地发出。
如下图:
长句练习,分成小段,也就是半截句。“坚决使用发音法”这句话,如正确运用,就有三个轻音、三个节奏,连贯起来就成为一起一伏的波浪形节奏。初学时,读这句话以大约四秒钟为标准,以后依练习进度可以逐渐加快,不过也只能快到与自己说话能力相称的程度。自学发音法是有些困难的,不过懂得发音法的要领后,慢慢体会、摸索,是会熟练的。
初学时应读作:
“坚——决”“使——用”“发——音——法”
(三个音节)
以后逐步加快,读作:
“坚——决使用”“发音法”
(两个节奏)
如下图:(“使”字不用发音法)
再根据进步程度读作:
“坚—决使用发音法”
(一个节奏)
如下图(“使”字、“发”字都不用发音法)
如说“一定要使用发音法”这句话,把“要”字放在第一个单语里或放在第二个单语里都可以。
如下图可以说成:
长句练习,切成怎样的小段(半截句)可由自己安排,但要安排适当,比如说:
“我今天去看电影”。
这句话有下面几种安排方法:
①“我”“今——天”“去——看”“电——影”。
②“我——今天”“去——看”“电——影”。
③“我——今天”去——看电影”。
④“我——今天去看”“电——影”。
⑤“我—一今天去”“看一—电影”。
在分段时千万不可把语句割得支离破碎,如:
①“我——今”“天——去”“看——电影”。
②“我——今天”“去——看电”“影”。
如果遇到上下不能连接的词音,可以单独使用“发音法”。
比如说:“李同志与吴同志很好”这句话,如果分段不适当,就不象话。
如,“李——同志”“与——吴”“同——志很好”。
可以这样读:“与”字单独发音。
如:“李——同志”“与”“吴——同志很好”。
这样,保持了单语的完整性,这里末尾的“同志很好”仍是“同志”“很好”两个单语.只是紧按着说。
长句练习后转到朗诵练习,希注意下列几点:
(一)我国汉语说话,一般一口气不超过七八个字,就可以分段。一口气要讲七八个字以上是很难受的,会形成“说者很吃力、听者不悦耳”。长句练习,从生疏到熟练后,速度是可以略为加快的。但有一个原则,即要控制在自己的说话能力以内。
(二)长句分段是否适当,不要十分拘谨,只要领会发音法的精神,把发音法熟练起来,你将会本能地合理安排,这就是熟能生巧。刚练习时难免有些别扭,熟练后就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了。
(三)发音法基本练习成熟之后,就可进行朗诵练习。朗诵主要是为谈话练习打好基础。朗诵练习的方法可以找书本、报刊、杂志等文章进行出声朗读,声音不要太高,要与你平时说话声音差不多。朗诵的语气与态度要从容,保持与日常说话时一样自然的态度。朗诵的文章最好内容比较通俗,不要过于艰深。朗诵文章以前,作五分钟基础练习(熟练后可不必)。
(四)朗诵时间最好在清晨(或早晨一小时,晚上一小时),地点宜在室外,如果在室内或其它认为适宜的地方也可以,若有人时则可轻声地读,若轻声还会吵扰别人,则可以不出声默读,不过出声朗诵作用较大,患者应保持出声朗诵一定的时间,平时,如读报、看书都可练习。
(五)朗诵练习得认真不认真,努力不努力,熟练不熟练,决定于发音法掌握得好不好。朗诵练习的基础牢固不牢固,将决定实际生活中发音法的习惯是否能很快建立。所以,朗诵练习是发音法锻炼的一个重要过程。成绩优良、效果显著的患者,大都朗诵练习时间多,有的每天达三、四个小时之久。朗诵虽是越多越好,但也不宜过份,时间太久,容易使身心疲劳,要自己善于掌握,以个人的能力为度,既不能放松,也不宜太疲劳。
(六)对待朗诵要有热情,要有兴趣,要充满信心,才能发挥作用。不要勉强地抱着任务观点去完成,不要有厌倦感,更不要找出种种理由来推诿。有些轻症患者认为;“朗诵练习对我没有必要,因为我在朗诵中并不口吃”,这种想法是不对的。我们朗诵是为了打下熟练地掌握发音法的基础。
轻症的人往往容易忽视朗诵练习,因而有些在矫正中效果不如重症者显著。我们认为:不论你的口吃轻到何等程度,只要你自己意识到存在口吃,就需要矫正。除非你认为没有矫正的必要。当你认为需要矫正时,那就要按部就班,进行语言训练。
而这种语言训练也就是与习惯作斗争。朗诵练习就是发音法习惯的培养,对矫正口吃能起重要的推动作用,患者应特别重视,努力锻炼矫正口吃中的这一基本功。朗诵中要做到:安静、镇定、稳重、沉着
口吃互助会大理公益班口吃矫正方法分享:
各位朋友,大家好,我是搭讪高手,这一期的训练快过三分之二了,有一些同学进步很快,能很好的运用方法说话,也有一些同学进步稍慢,有些自甘堕落,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要有针对性的多加指导,进步较快的同学要积极主动帮助进步慢的同学,帮助别人也是一个提高自己的过程,我们口吃互助会就是要相互帮助的,没有成功的个人,只有成功的团队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