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章如新教授
发表于国际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发展历程与展望
章如新
医院耳鼻咽喉科,上海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回顾耳鼻咽喉学科在中西医结合方面所取得的进展与成就,感慨万千。70年来,我国耳鼻咽喉科学领域中西医结合论文汇聚的文献浩如烟海,为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做出贡献的专家灿若繁星,这里撷取沧海之一粟。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十分重视中西医结合事业发展。20个世纪50年代中央政府便把中西医结合作为卫生事业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年号召各省市举办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的学习班,之后在全国迅速推开了西医学习中医、中西医结合的事业[1]。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也由建国初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成长发展起来。年5月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耳鼻咽喉科专业委员会成立,由首都医科医院耳鼻咽喉科杨和钧教授担任首任主任委员,并连任第二届主任委员;年由首都医科医院耳鼻咽喉科刘永祥担任第三届主任委员;年由首都医科医院耳鼻咽喉科张道行教授担任第四届主任委员,年由复旦大医院迟放鲁教授担任第五届主任委员,今已经连任至第七届。年,《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创刊,年入选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20多年来共召开全国性学术会议20余次,成为国内耳鼻咽喉科领域有代表性的专业学术期刊之一,是耳鼻咽喉科中西医工作者的良师益友,为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发展做了出色的贡献。学会自身也进一步发展壮大,人数增倍,学术活动丰富多彩,年在迟放鲁主任委员的带领下成立了专家委员会,扩大了组织队伍,目前有多名成员。30多年来,各省、市、自治区也相继成立了中西医结合学会耳鼻咽喉科专业委员会。中西医结合学会耳鼻咽喉科事业蓬勃发展。
如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着力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努力实现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给中西医结合事业展示了更为美好的前景。
建国70年来,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领域名医荟萃、人才辈出,他们为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事业的蓬勃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杨和钧教授,曾担任首都医科医院耳鼻咽喉科主任,是中国的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学和艺术嗓音医学事业的奠基者、开拓者和引领人。作为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专业委员会首任主任委员,他积极推动中西医结合理论在耳鼻咽喉科领域的运用,是《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创始人之一并任首届编委会总编辑,其领导下的委员会及杂志编委会开展了卓越的工作,促进了各省市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地方组织的建立、学术交流及中西医结合医学在耳鼻咽喉科的发展。杨和钧教授自20世纪80年代起开启了国内艺术嗓音医学的工作,对职业用嗓者的嗓音疾病诊治、嗓音保健开展临床研究,为艺术嗓音医学在中国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在临床工作中,他在早期即开展了内耳手术,创立以中医“气息”理论结合现代医学的检测评估的嗓音训练方法,在耳科、咽喉科及嗓音外科、嗓音评估、嗓音矫治方面成绩卓著。
干祖望教授,我国著名中医耳鼻喉科专家,全国首批名老中医之一,中医现代耳鼻咽喉学科奠基人之一,全国中医耳鼻咽喉科及江苏省耳鼻咽喉科学会名誉会长,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第二届国医大师荣誉获得者。干祖望教授擅治耳鼻咽喉科疑难杂病,首创中医耳鼻咽喉科“中介”学说,在中医耳鼻咽喉科理论与临床的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对嗓音生理、病理有独到见解,拓展了数百年来“金实不鸣、金破不鸣”的理念。他提出发声机制的新观点和声音特性与脏腑的关系,为中医嗓音疾病临床提供了新的辨证依据,拓宽了嗓音疾病治疗的中医理论及中西医结合的思路[2]。
张赞臣教授,现代中医耳鼻咽喉科学创始人之一。曾任上海中医院顾问,上海中医药大学耳鼻喉科教研组顾问,开创了“海派中医之张氏喉科”。张氏提倡弘扬中医传统特点,汲取现代医学之长,临床治疗参用现代医学诊断手段。他主编的《中国诊断学纲要》、《张赞臣临床经验选编》、《咽喉病新镜》等专著,运用现代医学的方法拓展中医诊断,成为中西医结合的新理念。他主办全国和上海耳鼻咽喉科医师进修班,在培育人才、学术研究诸方面,为中医耳鼻咽喉科的继承和发扬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张重华教授是复旦大医院原院长,耳鼻咽喉科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耳鼻喉科专业委员会原主任委员,荣誉主任委员,上海市中西医结合鼻病特色专科学科带头人。20世纪50年代首批进入选“西学中”学术骨干,年医院建立耳鼻咽喉科中西医结合临床学科。他于年师从张赞臣教授,之后提出实行中医现代化的主张,积极倡导西学中探索中西医结合的道路,在临床上中坚持中西医结合的治疗特色,在难治性鼻出血、顽固性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嗅觉障碍、鼻内翻性乳头状瘤、喉性顽咳、、声带白斑、耳鼻咽喉科身心相关疾病及癌前期病变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主编《喉科启承》,继承了张赞臣教授现代中医及中西医结合的理论,并加以发展。年建立了张重华全国名老中医工作室。
田道法教授是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耳鼻咽喉科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传承工作室指导老师,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突出贡献专家。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耳鼻咽喉科专业委员会第三、四届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变态反应专业委员会第一、二届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副总编。年获评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西医结合突出贡献奖”。田道法教授提出了从改善患者体质病理状态入手以防癌的肿瘤防治思路,研发了具有改善病理体质、抑制EB病毒感染活性、阻逆细胞转化功效的益气解毒颗粒,应用于鼻咽癌防治后,在放化疗过程中的增效减毒、放化疗后的康复等方面取得了成果。
在老前辈的引领下,我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中青年专家学者不断涌现,人才辈出,成果累累。随着中西医结合学术思想体系的不断完善,新理论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临床经验的广泛交流,基础研究的不断深入,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不论是耳鸣耳聋、鼻部疾病,还是咽喉嗓音疾病、头颈肿瘤、鼻咽癌等疾病临床治疗都取得了显著成绩,逐步形成中西医结合的临床特色。
1.中西医结合在耳科的主要成就。耳科许多疾病病机复杂,病程长,尤其是内耳病(如神经性耳鸣、感音神经性聋、突发性聋等),中西医结合治疗有独到之处[3]。经长期的临床实践与研究,针灸在治疗耳聋耳鸣的疗效已得到了肯定,研究发现针刺“内听宫”能提高突发性聋患者听觉的外周神经以及中枢系统的兴奋性和传导性,因此针灸已成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突发性聋的常用方法之一。针刺可增强内耳毛细血管壁渗透性,改善内耳微循环,对耳鸣的治疗有效。在耳部穴位注射营养神经及活血化瘀的药物,配合针刺配治疗,对耳鸣耳聋的治疗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内服汤药以辨证论治为指导,根据耳鸣的虚实、缓急采用清肝泻热、疏风清热、活血化瘀、健脾益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已有大量临床实践证明,采用活血化瘀的中医治疗结合西医常规治疗对突发性聋疗效有明显提高。有学者采用清肝通窍汤治疗突发性聋,从分子水平探讨了清肝通窍汤对急性内耳损伤豚鼠的治疗作用及作用机理,临床应用疗效满意。上海中医药大学施建蓉教授团队采用现代医学手段探索了中医肾主耳理论中的补肾中药防治耳鸣、耳聋方法,研究发现了补肾中药可以改善慢性耳鸣模型杏仁外侧核、初级听皮层和下丘外核自发放电的变化,可能通过调节中枢兴奋性和抑制性作用之间的平衡而实现,也可能通过改善耳蜗功能而间接影响中枢放电。从而揭示了中医肾主耳理论防治耳鸣耳聋的科学理论。迟放鲁教授采用内耳手术结合中医内服汤药的综合治疗的方式治疗耳源性眩晕,既采纳西医的微创治疗及药物治疗,也精于中医中药治疗;他运用中西医结合理念在治疗迟发型膜迷路积水也取得良好的效果。
2.中西医结合在鼻科的主要成就。中西医结合在变应性鼻炎、慢性鼻鼻窦炎及鼻出血等疾病,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变应性鼻炎的治疗一直是临床尚未解决的难题,采用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治疗方法提高疗效、防止复发具有十分显著的效果。20世纪60年代,医院耳鼻咽喉科李新吾教授首创“新吾蝶腭神经节针刺法”,成为中西医结合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特色疗法,数十年来在众多鼻炎患者中获得满意疗效[4]。年“李新吾名老中医工作室”成立,相关研究成果在国外学术期刊发表,该技术作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继续教育和新技术推广项目在国内外推广和应用。我们通过多年临床实践,研究发现核酪穴位注射及筛前神经阻滞术的阶梯式中西医结合疗法对难治性变应性鼻炎有显著的远期疗效,研究证实了变应性鼻炎患者穴位注射及中医中药治疗能够有效降低Th2细胞因子的水平,提高免疫功能,具有远期疗效。张重华教授倡导的鼻出血中西医结合特色疗法对难治性鼻出血危重患者治疗效果显著,并得到了有效推广。有临床实践发现,慢性鼻窦炎鼻内镜围手术治疗后给予中医药的应用可有效地防止术后出血及提高治愈率。有学者采用鼻内镜手术后给予中药辩证施治及局部中药灌洗、中药熏蒸的治疗取得了比单一非中西医结合治疗更优的疗效。3.中西医结合在咽喉嗓音疾病治疗上的主要成就。早在20世纪70年代,杨和钧教授就开始了中西医结合嗓音医学的研究,并先后完成了不同行业艺术嗓音声学特点、变声期嗓音特点及保护等研究项目。开展了中西医结合治疗嗓音疾病,中西医结合调理艺术嗓音对加强嗓音保健发挥了积极作用的研究。张赞臣教授开创了“海派中医之张氏喉科”,创制“金灯山根汤”等喉科验方。张重华教授在此基础上继续发扬光大,用经验方“双参咽炎颗粒”、“玄柏爽声颗粒”治疗急慢性咽炎喉炎及声带小结声带息肉等,因疗效显著而沿用至今。声带白斑在临床上被认为是喉部的癌前病变。我们学习张重华教授的中医喉科理论,运用补中益气、健脾祛湿、活血化瘀、清喉利咽的“黄鹤汤”方剂治疗声带白斑等喉部疾病,经二十余年的临床应用,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4.中西医结合在头颈部肿瘤治疗上的主要成就。喉癌、鼻咽癌是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重要疾病。随着中西医结合医学和激光等技术的发展,逐步形成了手术、放疗、中医药治疗结合的综合性中西医治疗方案。这种中西医有机结合的治疗方式大大提高了头颈肿瘤的疗效,明显减少了并发症及后遗症,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期得到持续改善,充分展示了中西医结合治疗头颈肿瘤的优越性。田道法教授运用“益气解读方”联合放化疗,通过抑制调节性T细胞增殖分化和功能活性,从而抑制肿瘤生长;实验研究证实该方能抑制EB病毒感染活力,有效调节患者免疫功能,提高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恢复肿瘤免疫监视机制,能够通过调节基因转录等机制抑制鼻咽部上皮细胞的转化、增殖并诱导癌细胞凋亡。采用活血化瘀的中药可以改善肿瘤局部微循环,增加血流量流速,减少肿瘤组织局部纤维蛋白的聚集,抑制瘤栓的形成,从而改善局部组织低氧状态,增加放射敏感性。我国在鼻咽癌中西医结合基础与临床研究领域已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中药益气解毒颗粒阻断鼻咽上皮细胞癌变的分子机制研究、益气解毒颗粒对鼻咽癌高危人群防护作用的临床与实验研究、益气养阴清热解毒法治疗EB病毒感染者的临床研究等研究,获得了多项研究成果[5]。
回顾历程,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走过了70年的历程,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和令人瞩目的成就;展望未来,要取得原始创新和重大性新的突破性成果,任重而道远。挑战与机遇并存,我们需要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相结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与手段从分子机制及基因调控机制入手进行研究,倡导多中心、双盲、大样本、随机的循证医学研究等科学手段对耳鼻咽喉科疾病的临床研究,探讨耳鼻咽喉科常见病及难治性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作用,将中西医结合治疗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近年来随着学科的发展,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的专业人员不断增多,学术交流内容不断丰富,我们更要勇攀医学研究生物高峰,不断提升完善中西医结合的科学体系,持续创新,为提高医疗质量和保障人民的健康贡献力量。对此我们满怀信心!
下附原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