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推送儿子眼中的母亲谢希德曹惟正先

时间:2021-11-14 18:00:32 来源:声带麻痹

今天(3月19日)是谢希德校长诞辰周年纪念日,“谢希德百年诞辰纪念展”在复旦大学和解放日报社同时开展。值此机会,“复旦记忆”独家刊登谢希德之子曹惟正先生的回忆,以谢先生身边最亲近的人的视角,来感悟老校长奋斗和奉献的一生。

▲年夏,

谢希德厦门大学毕业照

妈妈是一位优秀的教育家,科学家和社会活动家。她不仅对中国半导体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也对提高复旦大学及中国大学在世界的影响、以及为推动中美两国之间的政治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这次回国,我得以有机会系统整理了妈妈遗物,有机会向妈妈的同事、学生深入了解妈妈的往事,我对妈妈有了更深、更全面的了解。

一张外文书店订书单

▲年,谢希德接待时任美国总统里根访问

在整理的文稿中,一张明信片大小的“上海外文书店订书通知单”把我的思绪带回了那十年动荡的年月。那段时间,妈妈和爸爸不能从事他们热爱的教学研究工作,有一段时间甚至失去了人生自由。可他们从来没有放弃,特别在爸爸被解除了长达三年的隔离审查回到家后,妈妈和爸爸几乎每个周日都要去外文书店二楼内部门市部订购影印的外国期刊书籍,先在预订目录上查找需要的书目,影印本到了以后,外文书店就会将通知单寄到家中。有时,我们全家一起去,他们负责买书,我负责背回家。有时他们忙,取书的任务就交给了我。过了一段时间,书店里的人都认识了我,只要我一去,他们就会将预订的书拿出来,并让我回家转告又有哪些新期刊和书籍上架了。爸爸妈妈隔着书桌相对而坐,埋头看书的情景,不仅定格在多张照片里,他们身处逆境也不放弃追求科学的精神,也永远地铭记在我心里。就这样,爸爸妈妈了解到了当时国外物理和生物领域内的最新发展。妈妈为什么能在恢复工作后马上提出在中国率先开展表面物理研究(这个当时在国外也是非常新颖的学科),并在复旦创建了表面物理研究所,原因就在于她时刻关心着国外科技的新动态。复旦大学表面物理研究所是她继上海技术物理所,复旦大学现代物理所后,创建的又一个物理学科研究所。

一辈子的感恩

▲80年代,谢希德在表面物理实验室

去年,我见到一位曾在复旦物理系就读的前辈,他告诉我一段妈妈的故事。当年他读的是物理专业,毕业前,妈妈向他问起毕业去向,他告诉妈妈,由于声带有病影响说话,所以去向还没有定(那时物理专业很多毕业生是去做物理教师的)。妈妈听后就对他说:“你声带不好会影响你说话,但不影响你工作呀,你可以到技术物理所来!”那时技术物理所就坐落在现在邯郸校区恒隆物理楼后面那栋楼中。这位前辈告诉妈妈,他没有学过半导体物理课程。妈妈说:“这不要紧,我教你!”自那以后,妈妈每周定时给他一对一的辅导,如果妈妈有事要出差,她都会提前告知,出差回来,一定找机会补上。这位前辈毕业后就去了技术物理所。虽然此事已过去了半个多世纪,他也早已退休,但提起此事,仍十分激动,他说:“谢先生当年对我的个人辅导,改变了我的人生,她关心学生、提携后学的品德,令人感佩。”不止他一人,很多在技术物理所工作的老同志都说,没有谢希德就没有中科院技术物理所的今天。

“这下我放心了”

▲年,谢希德与汪道涵(左四)、美国复旦基金会董事会TomScanlon(左二)、美国驻上海总领事FrankWardlaw(右一)等人共同为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奠基典礼剪彩

妈妈不仅在半导体、表面物理这些领域做出了贡献,在她的后半生,对将复旦大学推向世界也做出了很大贡献。她率先在中国建立了第一个美国研究中心——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在中心筹款筹建阶段,妈妈多次到美国国会,与参众两院议员会谈,为中心的建立争取捐赠款。在美国国会里要走很多路,一天下来,对一位患有腿疾和身体虚弱的妈妈来说,简直就是磨难,她的腿脚因为长时间走路都浮肿了,可妈妈一直坚持着。美国研究中心建成后,成为了中美交流的重要平台。年初,医院病房中得知美研中心的第二期拨款下来后,她对我欣慰地感叹:“这下我放心了……”

他们不知道我是校长的儿子

▲年8月7日,谢希德全家团聚留念

爸爸妈妈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带我逛书店,培养我的读书兴趣,我常常看书看得入迷了,天暗了也没有察觉,很小就成了近视眼。即便在“文革”时期,我也没有受“读书无用论”的影响,妈妈教我组装半导体收音机,从单管机到四管、八管的晶体管收音机,至今我还珍藏着妈妈当年亲笔画的示意图。“文革”结束后,我考取了复旦物理系,妈妈对我要求十分严格,我从来没有因为是谢希德的儿子而在复旦搞特殊化。周末回家时,都是骑自行车来回,即使有事要找妈妈帮着从家里捎东西,也都是用校门口的付费公用电话联系,门房工作人员都不知道我就是谢校长的儿子。

“德:做一个模范的人民教师”

▲80年代,谢希德夫妇在家工作

我爸爸曹天钦是著名的生物化学家,从事蛋白质和植物病毒分子生物学研究,是中国现代蛋白质研究的奠基人。爸爸妈妈两人相识于中学时代,年他俩结婚,携手回国,年5月,同一天加入中国共产党,年11月,同时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爸爸妈妈相互扶持,相濡以沫四十余年。68年前的今天,也就是年3月19日,这是妈妈从国外留学回到上海的第一个生日,爸爸将德文版的《理论力学》作为生日礼物送给在复旦任教的妈妈。爸爸在书的扉页上深情地写道:“德:做一个模范的人民教师”——这是爸爸对妈妈的期望,也是人民对妈妈的期望,妈妈用她的一生做到了。

▲谢希德和同学们亲切交谈

今天,漫步复旦校园,妈妈的影子、妈妈的影响无处不在,妈妈创立的半导体、表面物理等学科正得到迅猛发展;妈妈创立的美国研究中心持续开展着对美国各方面的深入研究;希德书院新版大师剧《谢希德》已在3月14日成功上演;介绍妈妈生平事迹的《希贤立德——谢希德画传》一书在校档案馆和复旦大学出版社的努力下,也将出版。妈妈博大的爱国情怀、孜孜以求的科学精神,永远铭记在我心中——我相信,也会在复旦人心中永驻。

复旦记忆

作者|曹惟正

编辑|刘洋

审编|黄岸青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morgm.com/jbcs/13234.html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