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科疾病治法
(一)内治法
⑴消法:运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和方药,使初起的肿疡得到消散,不使邪毒结聚成浓,是一切肿疡初起的治法总则。适用于尚未成浓的初期肿疡和非化脓性肿块性疾病以及各种皮肤疾病。分为:解表、通里、清热、温通、祛痰、理湿、行气、和营。
⑵托法:用补益气血和透脓的药物,扶助正气、托毒外出,以免毒邪扩散和内陷的治疗法则。适用于外疡中后期肿疡形症已成,即成脓期,或溃疡初期。分为:补托、透托。
⑶补法:用补养的药物恢复其正气,助养其新生,使疮口早日愈合的治疗法则。适用于溃疡后期、虚症。分为:补益、调胃。
具体应用:解表、通里、清热、温通、祛痰、理湿、行气、和营、内托、补益、调胃。
清热法:用寒凉的药。使内蕴热毒得以清解:清热解毒(五味消毒饮):热毒之症,局部红肿热痛,伴发热烦燥、口咽干燥、舌红苔黄脉数清气分热(黄连解毒汤、仙方活命饮)清血分热(犀角地黄汤、清营汤)养阴清热(知柏地黄丸)清骨蒸潮热(清骨散)。
内托法:用补益和透脓的药扶助正气,托毒外出,使疮疡毒邪移深居浅,早日液化成脓,或时病灶趋于局限化,使邪盛者不致脓毒旁窜深溃,正虚者不致毒邪内陷,从而达到脓出毒泄,肿痛消退的目的。邪盛正实:透托(透脓散)邪盛正衰:益气托毒(托里消毒散)温阳托毒(神功内托散、薏苡附子败酱散)阴虚托毒(竹叶黄芪汤)
调胃法:用调理胃气的药物使纳谷旺盛从而促进气血生化的治法。理脾和胃(异功散)和胃化浊(二陈汤)清养胃阴(益胃汤):适用于胃阴不足,定疮走黄,有头疽内陷,口干少津而不喜饮,胃纳不香,或伴口糜,舌光红,脉细数。
(二)外治法
(1)膏药:富有粘性,敷贴患处固定患部,使患部减少活动,保护溃疡创面,避免外来刺激和毒邪感染。
适应症:一切外科疾病初起、成脓、溃后各个阶段。
用法:阳症:太乙膏(生肌)、千锤膏(提脓)阴症:阳和解凝膏/咬头膏(腐蚀)
(2)油膏:适应症:肿疡、溃疡、皮肤糜烂结痂渗液不多者以及肛门病。
用法:肿疡期:金黄膏(散结)玉露膏(清热解毒)冲和膏(半阴半阳)回阳玉龙膏(阴症)
溃疡期:生肌玉红膏、红油膏、生肌白玉膏、疯油膏、青黛散油膏、消痔膏、黄连膏
(3)箍围药:古称敷贴。是药粉和液体调制成的糊剂。具有箍集围聚、收束疮毒的作用。适应症:无明显肿块。肿势散漫不聚而无集中之硬块者。
用法:阳症(菊花银花冷茶):金黄散、玉露散。半阴半阳(葱姜韭蜂蜜):冲和散。阴症(醋酒):回阳玉龙散.
(4)掺药:将各种不同的药物研成粉末根据制方原理,并按其不同的作用配伍成方,用时掺布于膏药或油膏上,或直接掺布于病变部位。配制时应研极细,无声为度;植物类药物另研过筛;矿物类水飞;珍贵药物另研。
消散药:适用于初期局限未成脓。先箍围后掺药。阳毒内消散/红灵丹(阳症)阴毒内消散/桂麝散/黑退消(阴症)
提脓祛腐药:能使疮疡内蓄之脓毒早日排出腐肉迅速脱落。提脓祛腐是处理溃疡早期的一种方法。
红升丹Hg固体-液化成脓黑虎丹不含升丹白降丹(腐蚀药)Se腐蚀-干性坏死放射切。
手术切口:1:脓腔最低点便于引流;2:循经直切免伤血络;3:乳房以乳头为中心放射切免伤乳络;4:面部沿自然纹理切;5:手指脓肿侧方切;6:关节区用横切口、弧形切口、s切口;7:关节附近切口避免越过关节;8:肛旁低位以肛管为中心
乳房疾病
1、男子乳头属肝,乳房属肾;女子乳头属肝乳房属胃。乳房疾病与肝、胃、肾经及冲任二脉有密切联系。
2、肿块的检查:站立位或仰卧位。检查时间:月经来潮7-10天。
望诊:比较是否两侧形状大小对称;有无表面突起凹陷;乳头位置内缩抬高;皮肤红、水肿、橘皮、湿疹;静脉扩张。
触诊:先健侧后患侧。四指并拢指腹平放。整个-内上-外上-外下-内下-乳晕(血液溢出)-腋窝-锁骨上-锁骨下。
3、乳痈:西医的急性化脓性乳腺炎。
哺乳期:外吹乳痈;
妊娠期:内吹乳痈;
非以上两期:不乳儿乳痈。
特点:乳房局部结块,红肿热痛,并有无寒发热。
病因病机:乳汁郁积/肝郁胃热/感受外邪
临床表现:初期:乳汁郁积表症+淤症(乳头皲裂哺乳时感刺痛,乳汁结块乳房胀痛,皮色微红热)解表通乳瓜蒌牛蒡汤
切口:按乳络方向并与脓腔基底大小一致,选择脓肿稍低的位置使引流通畅不形成脓袋,避免损伤乳络形成乳漏。
4、乳癖:西医的乳腺增生。
特点:单侧或双侧乳房疼痛并出现肿块,与月经周期及情志变化密切相关。肿块大小不/等形态不一/边界不清/质地不硬/活动度好,好发25-45岁中青年妇女。
病因病机:肝郁脾虚;肾虚冲任不调。
治疗:止痛,消块是要点。肝郁痰凝:青壮年(逍遥蒌贝散)。
冲任失调:中年妇女(二仙汤合四物汤)
5、乳衄:乳窍不时溢出少量血液。
特点:乳头单个或多个乳孔溢出血性液体,或有乳晕下单发肿块。
治疗:虚:脾不统血(归脾汤)
实:肝火偏旺迫血妄行(丹栀逍遥散)
瘿
瘿:是甲状腺疾病的总称。
特点:发于甲状腺部,或为漫肿,或为结块,或有灼痛,多数皮色不变。良性肿物大多可随吞咽动作上下移动,或伴有烦热、心悸、多汗及月经不调,甚至闭经等症状。
五瘿(宋·陈无择)坚硬不可移者曰石瘿:皮色不变者曰肉瘿:筋脉露结者曰筋瘿:赤脉交结者曰血瘿:随喜怒消长者曰气瘿。
归经为:任督肝肾瘿病初起多实(气、痰、瘀)病久由实转虚(心肝)
检查方法:嘱患者端坐,双手放于两膝,显露颈部并使患者头部略为俯下,使劲前部肌肉和筋膜松弛。
1、望诊:对面观察两侧是否对称,有无肿块隆起,注意其位置、大小、形态,有无血管充盈等。
2、触诊:先健康后肿块,注意肿块位置、大小、数目、硬度、光滑度、活动度、有无压痛、边界是否清晰,并检查肿块是否随吞咽动作上下移动,有无振颤,气管有无移位,颈部淋巴结是否肿大。
3、听诊:甲亢时,局部可听到收缩期连续性血管杂音。
临床压迫:1、气管:常见,一侧压迫可使气管移位弯曲,两侧压迫气管扁平,可致呼吸困难。
2、食管:吞咽不适,但不会引起梗阻症状
3、喉返神经:声带麻痹,声音嘶哑
4、颈深部大静脉:头颈部血液回流受阻,表浅静脉明显扩张,面部水肿。
气瘿:肿部柔软无痛,随喜怒消长。西医:单纯性甲状腺肿,地方性甲状腺肿。肝郁气滞(四海舒郁丸)。
肉瘿:颈前喉结一侧或两侧结块,柔韧而圆,如肉之团,随吞咽动作上下移动,发展缓慢。好发于青年女性及中年人。西医:甲状腺良性肿瘤或囊肿。气滞痰凝(海藻玉壶汤合逍遥散)气阴两虚(海藻玉壶汤合生脉散)。
瘿痈:结喉两侧结块,色红灼热,疼痛肿胀,甚而化脓,常伴有发热、头痛。西医:急性、亚急性甲状腺炎。风热痰凝(牛蒡解肌汤、普济消毒饮)气滞痰凝(柴胡疏肝汤)
周围血管疾病
症状和体征:疼痛(间歇性/持续性)皮肤温度异常皮肤颜色异常感觉异常肢体增粗或萎缩溃疡和坏疽(干性/湿性)
间歇性跛行:表现为病人在以一定速度行走一定距离后,下肢的某个部位出现酸胀感及痉挛感,迫使病人停步,休息1-5分钟后症状缓解或消失。再次行走又出现同样的症状。是缺血早期表现。
动脉缺血性营养障碍:皮肤(松弛/变薄/脱屑/无弹性)肌肉(萎缩)指甲(变脆/增厚/甲嵴/甲沟炎)汗毛(稀疏/变细/脱落)。
1、股肿:血液在深静脉管内发生异常凝固而引起静脉阻塞、血液回流障碍的疾病。西医:下肢深静脉血栓。
特点:四大症状:肢体肿胀、疼痛、局部皮温升高和浅静脉怒张,并发肺栓塞和肺梗塞。
治疗:急性期:湿热下注症:四大症状+全身症状(四妙勇安汤)湿重(茵陈赤小豆方)。
2、脱疽:发于四肢末端,严重时指节坏疽脱落的一种慢性周围血管疾病。
病因:本虚标实脾肾阳虚(本虚)寒湿外伤(标实)。
三期三级:1期:局部缺血期2期:营养障碍期3期:坏死期/1级:局限于手指足趾2级:局限于足跖3级:发展至踝关节及其上方。
治疗:寒湿阻滞(阳和汤)血脉瘀阻(桃红四物汤)湿热毒盛-湿疽(四妙勇安汤)湿毒伤阴-干疽(顾步汤)气阴两虚(黄芪鳖甲汤)。
其他外科疾病
1、烧伤面积计算:手掌法1%中国九分法(头面颈9%/双上肢2*9%/躯干前后外阴3*9%/下肢臀部5*9%+1%)
儿童(头面颈[9+(12-年龄)]%双下肢[46-(12-年龄)]%)。
2、毒蛇咬伤:神经毒(抑制运动终板乙酰胆碱受体/抑制运动神经末梢释放介质)血循毒。急救:阻止蛇毒吸收:结扎,降温,制动排毒:扩创,吮吸,烧灼,针刺,火罐,利尿剂,胰蛋白酶注射抑制毒性:蛇药,通二便,抗毒血清。
早期结扎:柔软的绳子近心端过1关节结扎,阻断淋巴液静脉血,清洗伤口,15-20min放松1min,用蛇药30min后去掉。
3、破伤风:肌肉强直性痉挛(咀嚼肌)阵发性抽搐(刺激)治疗原则:熄风镇痉解毒玉真散合五虎追风散/木萸散。
预防与调护:1、正确处理伤口
2、预防注射破伤风类毒素
3、常规使用破伤风抗毒素
4、中药预防
5、患者隔离
6、专人护理。
皮肤病最好的医院白癜风能医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