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岗在东北的那些事

时间:2019/2/20 13:00:14 来源:声带麻痹

林彪因病没有参加 , 彭德怀最有发言权。但林彪参加了解放战争的全过程,特别是解放战争中在东北发生了什么他是一清二楚,他实在是东北人民解放战争的主角,这点我们后文会有交代。所以这位东北人民解放战争的主角在高岗事件发生的时候对陈云说:“高岗在东北做了大量的工作,这时我们应该为他分担一部分责任。”为高岗分担一部分责任的意思在林彪当时说得前几句话里,林彪已经多次讲过了,这时林彪的话音是落在“高岗在东北做了大量的工作”上,这句话的意思林彪懂,陈云更懂。

去东北实在是高岗自己的要求和选择。在去东北之前,高岗在陕北这块黄土地上整整生活、战斗了40年;就全党论,他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七大选出的十三位政治局委员之一;就西北革命根据地而言,他是中共中央西北局书记,中共西北地区党的一把手;他还是陕甘宁边区的参议会议长,相当于今天的人大常委会主任,并且连选连任,连当了三届,即便是人去了东北,却还是以最高票继续当选,其在西北地区人民群众中的威望之高,可以想见。如果要做官,想要权,高岗实在用不着去东北,但在年9月14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高岗却向党中央提出了去东北的要求。当时毛泽东正在重庆谈判,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和日常工作的是刘少奇。

对于东北的重要,对于东北在中国的重要地位,很多高岗研究的专家和党史研究的专家们都有汗牛充栋的论述,我们就不说了。而人们用“运筹帷幄,高瞻远瞩”来形容毛泽东当年对东北战略地位的重视,我们当然也不持任何疑义,因为历史已经证明了当年中共对东北的争夺是正确的,并且历史也因胜利而犒赏了劳苦功高的中国共产党人。严格意义上来说,中共能夺取政权,中华人民共和国能够建立,和东北大地上的争夺的胜负密切相关、密不可分,国共双方斗争的天平开始倾斜正是从东北开始的。

但是作为一个研究历史的人,我们还是要认真地指出来,严格意义上的对中国东北“运筹帷幄,高瞻远瞩”的,还有很多人。首先由于当年后金政权的“运筹帷幄,高瞻远瞩”,金人得以从东北入关,在中国建立了满清政权,一晃就是多年,直到年武昌城头的改旗易帜;后来又有了俄国人的“运筹帷幄,高瞻远瞩”,于是爆发了年的“日俄战争”,日胜俄败;于是日本人又来“运筹帷幄,高瞻远瞩”,侵占东三省,建立伪满洲国,扶植儿皇帝,直接发动侵华战争,妄图灭亡中国,称霸世界;日本战败投降后国民党蒋介石也“运筹帷幄,高瞻远瞩”,调兵谴将,大打出手,必欲夺取东北而后快;最后美国人也“运筹帷幄,高瞻远瞩”,发动 ,美国大兵一直打到鸭绿江边,矛头直指中国的东北三省。

所以,看重东北并且“运筹帷幄,高瞻远瞩”的并非毛泽东一人,不过毛泽东是胜利者,所以历史由毛泽东书写,由中共党史专家们书写。但也带来了一个负面的效因,即中国革命的胜利就是毛泽东的胜利,中国革命的成功都是毛泽东的成功,功劳都成了毛泽东一个人的了,这一点我们姑且也不否认。但是“过”呢?在革命过程中的一切错误呢?已经发生的和曾经发生过的错误,也都成了别人的了。

而且毛泽东只有正确,从来就没有错过,即便就是毛泽东的错,也还有两条:一条是永远不提,就当从来没有发生过,历史研究中叫“为尊者讳”;还有一条叫强辩,强调毛泽东是上了别人的当,是受了别人的欺骗。一句话是毛泽东永远都不会犯错误,而在这个世界上只有“神”才可能不犯错误,于是毛泽东最后被美化成了“神”,可以“运筹帷幄,高瞻远瞩”,也可以点石成金,化险为夷,更可以未卜先知,“一句话可以顶一万句”,至于战友们的智慧,全党的努力,人心的向背就都成了无足轻重的东西。即如对东北的看重,即使在中共党内也远不止毛泽东一人,而是全党的共识,刘少奇当时也这么看,其他如周恩来、任弼时、朱德、彭真、张闻天、陈云等等、等等许许多多的人,也都是这么看,高岗积极要求去东北,其实也是看到了这一点。

积极要求去东北的高岗,是在毛泽东结束重庆谈判回到延安之后的年10月11日下午的中共中央书记处汇报会上,被批准和张闻天、李富春一起去东北的,以进一步加强中共东北局的领导力量。毛泽东对高岗说,你去帮帮彭真。这个话是高岗后来自己说的,党史专家们自然不信,所以我们在毛泽东说的后面没有加上引号,而且毛泽东当时说这个话的意思我们真的不太清楚,是不是对彭真有点不太放心我们也真的不知道。但是历史却证明了毛泽东后来的这个决策才真正是“运筹帷幄,高瞻远瞩”的,因为看到东北重要是一回事,真正的去争取、去做则是另一回事情,而自己去不了,也不可能去,派得力的“人才”去,选择适当的人选去,这才是领袖“运筹帷幄,高瞻远瞩”的真正表现。

积极要求去东北的高岗是年10月22日离开延安的,紧赶慢赶到11月22日才到达东北局的所在地沈阳,路上整整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可见当时交通的不便,今天的读者恐怕实在难以想象当年的情景。但对高岗而言,困难的还不是交通,而是他一到东北就立刻陷入一场“关于东北战略方针的争论”。由于中共中央一下子派出了两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到东北局向书记彭真报到,其中一位还是前中共中央总负责张闻天,东北局和彭真自然十分重视,于高岗、张闻天等人到达的当晚就召开了东北局扩大会议,研究东北发展的战略方针问题,这本来是一个欢迎会,结果却闹得不欢而散。

据与高岗一同由延安来到沈阳的张闻天的夫人刘英后来回忆:“到沈阳以后,闻天、富春、高岗、凯丰四人去了东北局,在那里吃晚饭。回来后高岗大谈当晚就战略方针问题发生的争论。高岗的意见是:苏联履行它同国民党政府签订的中苏条约和协定,把沈阳等大城市交给国民党。现在国民党军队已占了山海关。力量对比是敌强我弱,我们又缺乏群众基础。所以我们的方针应当避开大城市,到农村去发动群众,建立根据地。闻天全力支持这个意见。而另一种意见认为不能放弃大城市,认为苏联红军理应支持我党我军。会上争得面红耳赤。”

刘英是井冈山时期的老红军,是毛泽东的老战友和小老乡,她同张闻天结为夫妇还是毛泽东保的大媒,她的话可信度还是很高的。从刘英的回忆看,高岗下车伊始就放了一炮,充分体现了高岗率真、耿直的个性。无疑此时高岗的意见是正确的,他是大西北山沟沟里走出来的革命战士,有着丰富的对敌斗争经验和创建革命根据地的经验,曾经为了创建陕北革命根据地和刘志丹等人几起几落,高举革命的红旗不倒,直到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到来,因此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最知道怎么去做。

而彭真无疑也是一位老革命家,甚至党龄比高岗还长,在党内的资格也比高岗老得多,但彭真长期从事党的地下工作、白区工作,打游击,创建革命根据地并非他的长项,他对党的事业忠心耿耿,坚决执行毛泽东、党的指示和中共中央的决定,中规中距,绝不超越雷池一步,对当时东北复杂多变的形势一下子适应不了也在情理之中,因此双方的第一次见面,第一次会议就闹得“面红耳赤”,不欢而散也就可以理解了。

其实,最先与彭真发生分歧的并不是高岗,而是陈云。年9月14日,根据东北急剧发展的局势,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刘少奇的主持下连夜开会,并作出决定:成立以彭真为书记,陈云、程子华、伍修权、林枫为委员的东北局,立即乘苏军代表的飞机赴东北主持局面,开展工作。于是9月16日,彭真、陈云等人乘苏军代表的飞机赶到了沈阳。从“抢占先机”的角度讲,中共确实先到一步,但中共先到一步的只是首脑机关----东北局和少数原在东北的部队,中共从各个解放区抽调的十万干部和战士组成的各路大军仍在路途之中。而当中共紧锣密鼓进军东北的时候,国民党蒋介石一刻也没有闲着,他们也行动迅速,充分利用海空优势,运兵运将,比中共的“腿走步量”要快捷得多,10月底就完成了大致的部署,11月1日就发起了对山海关的进攻,揭开了国共双方争夺东北大战的序幕。

正是在这样的形势下,陈云向彭真建议“迅速在东满、北满、西满建立巩固的根据地,作长久的打算。”彭真不否认陈云说的对,但他并不打算实行。为什么呢?请你接着往下看。

正是在这样的形势下,陈云向彭真建议“迅速在东满、北满、西满建立巩固的根据地,作长久的打算。”彭真不否认陈云说的对,但他并不打算实行。因为彭真到东北是中共中央的委派,也是苏联老大哥的意思:就是要名正言顺地接收全东北,就是要主持东北的全局,就是要占领全部东北的大小城市,这个任务真正是太重大了,他要对党、对中共中央负全部的责任。到农村去?那太浪费时间了,而形势又太急迫了。他从中共中央得到的指示是“独霸东北”,要将整个东北接收下来,要将东北的所有大城市统统占领下来,而不仅仅是东满、北满和西满的那些又穷又苦的农村。

彭真记得清清楚楚,毛泽东在中共“七大”时曾说过:“东北是很重要的,从我们党,从中国革命最近将来的前途看,东北是特别重要的,如果我们把现在的一切全丢了,只要我们有了东北,那么革命就有了巩固的基础。”这就是毛泽东当年曾经的“独霸东北之梦”,这是党的历史研究专家和高岗研究的专家们口口声声承认的。而苏联红军出兵东北和日本无条件投降,似乎又使中国共产党人看到了“独霸东北”的希望。

当时东北的形势是国民党政府及其军队远在西北、西南,而我冀热辽解放军与东北只有一关(山海关)之隔,山东解放区与东北也是隔海相望。许多人相信,不客气地讲,包括中共中央和后来被中共党史专家们吹成“神”一样的毛泽东也同样相信:苏联老大哥一定会帮助我们。人们相信,苏军一撤退,我们就可以一下子接收全东北,到那时,只要我们把住沿海的港口,国民党的军队就休想进入东北。

在这样的情况和背景下,彭真怎么可能会听进陈云的意见。不但听不进陈云的意见,年11月2日,中共中央、毛泽东还作出决定:在中共东北局之下,组织中共北满分局,由陈云任书记,高岗兼任北满军区司令员,陈云兼任北满军区政治委员,张闻天则成了中共北满分局的一名普普通通的委员。就这样,中共中央派住东北局四位政治局委员中的三位汇聚到了北满。在彭真是摔掉了包袱,可以更好的执行中共中央、毛泽东的既定方针;在陈云、高岗、张闻天等人来说,是你们自己要去的农村,没有什么人逼着你们去;但对中国革命来说,无疑是一大幸事,这三个人中之龙汇聚在一起,配合的相得益彰,干的有声有色,把北满这个有着千万人口的广大地区变成了中共在东北的巩固的根据地,支撑了中共和国民党的长达三年的在东北的争夺。我们可以毫不客气的说一句话:没有东北,就没有全中国的解放,而没有北满,也就不可能有整个东北,这就是真正的历史,当然我们在后面还会详细地谈到。

但真正有力量和彭真发生矛盾并进行较量的主角还应该是林彪,而林彪与彭真之间的矛盾是被逼出来的。年9月14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不仅仅是成立东北局,还对中共所属的各大战略区进行了分工,林彪被派往山东军区担任司令员,是和彭真等人同时出发的,不过彭真等人乘得是飞机,一天就到了沈阳,而林彪则只能从延安骑马或者步行去山东,所以他走得不快,也快不起来,当他刚刚走到河南省濮阳地界,就被中共中央一份“万万火急”的电报拦截,命令他转奔东北担任东北人民自治军总司令,即后来的东北民主联军和中国解放军第四野战军,成了中共在东北武装力量的“头”。当然根据中共党指挥枪的原则,林彪这个“头”还必须接受中共东北局和中共东北局书记彭真的指挥。

林彪作为中共在东北武装力量的总司令,自然是来打仗的,而且林彪能打仗也是出了名的,但林彪此时此刻却不想打仗,甚至拒绝打仗。这使中共东北局书记彭真恼火万分,气愤异常。彭真的恼火和气愤是有凭恃的,那就是中共中央、毛泽东给东北局的一系列指示:

年10月19日,东北局接到中共中央《关于集中主力与国民党争夺辽东、安东的方针》的指示,其主要内容是“集中主力于锦州、营口、沈阳之线……首先保卫辽东、安东,然后掌握全东北。”

年10月23日,中共中央致电东北局:“竭尽全力、霸占全东北,万一不成,亦造成对抗力量,以利将来谈判。”

年11月2日,中央军委指示:“立即布置内线作战,……并于适当时机,坚决消灭蒋军,不使进沈阳。”

年11月12日,东北局作出“在苏军撤出后夺取沈阳、长春、哈尔滨”的部署,并报送中共中央。

年11月14日,毛泽东亲自电示:“以锦州为中心地区,为主力集中作战之枢纽。”

年11月15日,中共中央同意东北局12日电,并作出指示:“准备坚决消灭蒋顽在沈、长、哈处着陆部队,夺取三大城市,其中最有决定意义的是沈阳城。”

同日,毛泽东又亲自给林彪、彭真发出《关于内线作战的方针》的指示:“挨敌进至绥中地区或兴城地区,业已疲劳消耗至相当程度,我则集中最大兵力……举行反攻”,“最后全部歼灭三个军,即能从战略上解决问题。”

我们在这里全文引用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当年的那么多的文件里面的话,就是为了说明当年毛泽东和刘少奇等中共中央领导人坐在延安的窑洞里是如何的“运筹帷幄,高瞻远瞩”,做着“独霸东北之梦”。他们迫不及待的,左一道,右一道的,发布着指示和命令,全然不顾东北战场上的许许多多的实际情况。中共中央东北局书记彭真认真的执行着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所有指示和命令,当然不会考虑别的什么人的意见。

直至几十年后的年,中共着手开始写解放战争三大战役历史,其中写到辽沈战役,在写辽沈战役前言时,两种观点仍然针锋相对,陈云和彭真仍有争论,官司都曾经打到了邓小平那里,当然陈云和彭真都已经用不着出面了,双方都有代理人,彭真仍然一再坚持自己当年是执行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指示,所以怎么可能有错误呢?所以即便有错,你们看着办吧。还能怎么办?毛泽东是“神”,是不能随便否定的,但是邓小平当然有办法,他老人家微笑着对双方说:不要再争论了,留给后来的人去讨论吧。

我们写出这段史实并不是想贬低毛泽东和中共中央以及彭真为中国革命所做的一切,我们只是想说,任何人都是人,没有圣人,即使是圣人也有马失前蹄、败走麦城的时候。所以林彪机毁人亡之后,很多党史研究专家在辽沈战役中打不打锦州的问题上大做文章,大肆发挥,大加渲染,论证毛泽东的先见之明和林彪的“愚蠢”乃至“反党”,有意思吗?

这些党史研究的专家们从来没有打过仗,根本不知道战争的复杂和艰难困苦,根本不知道战争的危险性,根本不知道战争的指挥者,特别是战争第一线的主要指挥员要如何慎重地研究战争和对待战争,只是一味地看着中共中央的文件和“神”一样的毛泽东的脸色寻找材料,进而写文章、发议论。我们真的不知道这样的历史研究,能研究出什么样的“好”历史来?

我们还是回过头来,当时林彪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于年11月19日到达辽西前线的,接下来又会怎么样呢?请你接着往下看。

我们还是回过头来,当时林彪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于年11月19日到达辽西前线的,21日即致电中共中央军委、彭真、罗荣恒等人,说明当时敌我军双方面的情况,并提出了不同意见。这个意见也得到了黄克诚等我军前线高级将领们的一致赞同。林彪认为来犯的国民党军训练有素、装备精良且人数众多,气势也很盛,在东北战场上总的形势是敌强我弱;反观我军大部还在赶往东北的路上,守卫山海关的则是刚刚经过长途行军到达这里,没有来得及进行任何休整便投入战斗的部队。而更糟糕的是这些部队在开拔时为了方便行军,进而加快行军速度,把一些重型的武器几乎都送给了沿途的地方部队,因为传说到了东北以后立刻就可以得到新武器。可是没有想到的是,部队到达后,苏军老大哥竟然改变了主意,把我军看管的仓库全部收回,这就使即使到达的部队连人手一枪都不能保证,很多战士竟是赤手空拳面对全副美式装备的国民党军队。

再加上当时的东北已经是初冬季节,寒风瑟瑟,不少战士身着单衣,还有的打着赤脚,生病的人员不断增加,更影响了部队的战斗力。此外,当时的东北群众基础和党的工作很薄弱,不同于老解放区,一般老百姓不了解我党我军,见到打仗就躲,我军没有水也没有饭,连找些抬担架的人都困难。而更要命的是那些配合作战的新收编的部队,人数不少,有二、三十万人,但都是乌合之众,听见枪声就一哄而散,不少还被国民党收编,调转枪口在我军后方捣乱。一句话,此时的林彪坚决不同意中共中央和东北局在辽西决战的部署。

于是年11月16日,我军退出山海关,19日退出绥中,21日退出兴城,22日撤出锦西。东北局及我军总部没有撤,当然也不想撤,却被苏军硬是赶出沈阳,被迫退到了本溪,11月26日,我军撤出锦州。至此,中共中央、毛泽东“集中主力于锦州、营口、沈阳之线”,展开辽西决战的意图成空,年11月28日,中共中央被迫批准了林彪放弃辽西决战的意见。

高岗、张闻天等人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来到沈阳,参加了东北局会议。而高岗下车伊始、仗义执言,在会议上放了一炮,得到了张闻天、林彪、李富春、凯丰等人的完全支持,和高岗过往并不很熟的林彪真正是把高岗当成了知音,林彪在会后对高岗说:“照这样搞下去不行。我要向党中央建议由你来主持东北局的工作。”高岗当然不同意,他对林彪说:“咱们到哈尔滨找陈云同志去。”

高岗、张闻天一行冒着东北的严寒和漫天的大雪,于年11月26日来到中共北满分局撤走后留在哈尔滨南岗区的一幢小楼,这里是中共北满分局撤离后的一处秘密联络机关。历史将会永远记住这幢普普通通的小楼。

已经按照苏军的要求,陈云和中共北满分局以及松江省委、松江军区机关一道撤往哈尔滨以东的滨县,听说高岗、张闻天到了,陈云立刻从滨县赶到了哈尔滨,老战友见面,来不及寒暄,来不及高兴,立刻一起投入了紧张的工作中。

当时东北的形势太紧急了,应该说已经到了万分紧急的时刻。在我军立足未稳的情况下,我军据守的山海关、锦州等城市已相继失守,全副美械装备的国民党大军步步紧逼。更没有想到的是苏联老大哥竟然不顾兄弟之情,秘密和国民党蒋介石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并于年11月10日允许国民党在苏军撤离前五天空运部队接受东北的各大城市。如此一来,中共进入东北的十万大军向何处去顿时成了问题,中共能不能在东北站稳脚跟的思考也摆到了当时的党中央、东北局以及全体共产党人面前。因此,陈云、高岗、张闻天会合后的当天就在这幢小楼里召开了会议,研究下一步怎么办的问题?

抗日战争胜利之后,为了争夺东北,中共中央先后向东北地区派出了20名中央委员和候补委员,其中有四位政治委员,除了彭真作为东北局书记坐镇沈阳外,其他三位竟然被一起派到了北满,这是历史的巧合,也是历史的机遇。高岗、陈云、张闻天三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无疑都是具有丰富革命斗争经验的党的重要领导人,他们作为中共北满分局的成员当然要研究北满下一步怎么办的问题,但他们绝不会,也不可能局限于北满而研究北满,他们更







































北京哪里医院看白癜风好
北京哪个医院白癜风最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morgm.com/yfzl/10033.html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