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每一个吃货来说,当满口美食通过咽喉、吞下食道时,那真是满满的幸福感!但是,假如全身哪儿都灵活,只有吞咽“瘫痪”了,会怎么样?
这一悲剧就发生在老潘身上。半年前,老潘做了听神经瘤手术,手术后老潘就不会吞咽了,别说吃饭了,连自己的口水都吞不下去,只能通过鼻饲管用鼻子“吃饭”。为了让老潘正常吃饭,家人辗转各处治疗,最终还是没有摆脱“象鼻子”。
在网上,他们查到了上海国际医学中心康复医学科(霁达康复)有办法,赶紧来投医。上海国际医学中心康复医学科康复治疗师薛瑾指出:吞咽需要喉上抬、舌头有力而且有控制地伸缩,通过复杂的肌肉、神经以及呼吸的配合才能完成。
初入院时,各项评估显示老潘吞咽完全不启动,舌运动速度减慢且交替运动不协调,口水和痰很多。
而且,喉镜检查显示患者右侧声带完全麻痹,这直接影响了患者的呼吸控制。吞咽造影检查也显示了由于声带麻痹造成了气道关闭不全从而发生误吸。
“老潘环咽肌很紧张,做不出吞咽反应,完全没有吞咽启动的动作。”传统的吞咽治疗依靠吞咽器官训练,而老潘“根本就不动”,越训练越挫败。对付这种深层次的吞咽问题,必须依靠专业的设备和手法。
“我们决定采用对环咽肌失弛缓导致的吞咽障碍十分有效的球囊扩张术,配合手法治疗,主动改善老潘的吞咽功能。”球囊扩张术是目前为止最经济有效、无需在X光透视下进行的、安全便捷的治疗方法,临床应用广泛。
球囊扩张术,就是经过口腔将一根“管子”伸入患者食道,这个“管子”有一个“瘪气球”,医生会通过“管子”注水,把“瘪气球”鼓起来,鼓起来的“气球”对咽喉产生压力,刺激咽喉“运动”,让患者找回吞咽的感觉。
经过两周的球囊扩张术训练,老潘的喉咙终于“打开了”,可以放进“食管”,不用通过鼻子吃饭了,变成了IOE进食(间歇经口至食管管饲胃肠营养法,是根据需要间歇经口途径放置导管至食管,流质营养物质通过该导管注入食管内,通过自身胃肠消化吸收提供机体营养支持的方法),还可以自行产生吞咽动作。
丢掉了难看的“象鼻子”后,老潘整个人都精神了起来,不仅治疗上更加积极主动了,平时也有笑容了。
为了让老潘动态观察到自己的吞咽情况,临床团队决定使用肌电图帮助老潘实时查看自己吞咽器官的发力情况。可视化的记录,让老潘在训练中有了发力的目标,每一次的训练都充满动力。
同时,临床团队加强了对老潘的呼吸训练,以帮助老潘恢复吞咽与呼吸的协调配合,缓解颈部肌肉的过度紧张。
一个月后,老潘又有了惊人的进步,他已经能够自主吞咽少量鸡蛋羹、苹果、酸奶、面条等食物,而且他的声音沙哑情况有所好转,言语清晰度也提高了不少。刚入院时沉默不语的他也开始主动和病友们打起了招呼。
尝遍美食一直是老潘的梦想,为了加快他的吞咽节奏,临床团队为他制定了进食训练,使用食用增稠剂,改变食物性状,进行日常吞咽训练。如今的他,已经实现了正常的吞咽速度,且极少发生误吸和呛咳的情况,可以自由咀嚼,他也逐渐重拾了对生活的热爱。
文字:张琪
编辑:王雨濛
*转载请注明来自浦东发布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