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在北京能治好吗 http://baidianfeng.39.net/bdfby/yqyy/
世界合唱大奖赛暨
第三届欧洲合唱比赛
拉脱维亚.里加
年7月16-23日
主办方:国际文化交流基金会
里加市政府
合唱排练法与训练法
用对比法找到好音色
湖南唐平波/文
“文似看山不喜平。”(出自清代袁枚《随园诗话》,意思是写文章好比观赏山峰那样,喜欢奇势迭出,最忌平坦),一部好的文学作品,总是跌宕起伏,对比有度,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一台晚会,如果全是热烈、欢快、激昂的节目,全是高潮,那就等于没有高潮。
“好”与“坏”、“美”与“丑”、“高”与“矮”都是经过对比才产生的人的审美心理现象。在认知心理学中,人们把某一特定感受器因同时或先后受到性质不同或相反的刺激物的作用,引起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做对比效应。
这么说,感觉在做学术论文,但如果不从理论源头上解决,无论什么方法、手段都是虚浮的。有志于从事合唱教育的老师们应该多涉猎美学、哲学、心理学、生理学、物理学、史学、文学等学科,加强理论修养,方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形成自己的风格和体系。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则很可能陷入“东施效颦”的尴尬境地。
如何让孩子们感知并认识什么是“好”的音色?——只有通过对比“不好”的音色,才能加强对“好音色”的审美体验。
在合唱团训练的初期阶段,不要过分地讲解和示范声乐演唱的技术要领。我也曾经对合唱团这么做过,比如,告诉他们口腔要打开,声音要竖起来,气息要沉下去,小腹往里收,横膈膜扩张等等,得到的结果往往不如人意。这种方法就是“教”,用指挥者自己的体验强加给孩子们,而他们却完全没有过这种体验,短时间内也无法达到目的。即使声乐老师的演唱方法都是正确的,他们也是经过了长期的学习和实践积累,才可能拥有这些体验。每个人的接受能力和感知能力不一样,你要他小腹往里收,有些人可能就会使劲去做,造成的结果往往是肌肉僵硬,效果适得其反。
我主张用“引导”的方法,让孩子们自己去体验。
一、气息的运用
气息要往下沉,唱出来的声音才会通畅自然。你可以用手势提示孩子们,当气息往上走的时候,唱歌是什么感觉,再做往下的手势,提示他们气息往下沉,体验“正确”的气息状态。
二、口腔的打开
在声乐演唱中,共鸣腔的运用是一项重要的技术。常见的说法是,头腔、口腔、胸腔三腔共鸣,也有另一种说法,头腔、鼻腔、口腔、咽腔、胸腔、腹腔六腔共鸣。不论哪种说法,头腔和胸腔是无法自由调节大小的,只有口腔才可以明显地开合。多种共鸣腔体的综合运用,口腔起到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因此,打开口腔成为基本的歌唱技术手段。声乐老师在独唱教学中常用的教学语言是“软腭抬上去”“小舌头提起来”“牙关骨打开”等等。这些教学语言如果用在合唱排练中,一定没有太大的效果,孩子们不知道软腭是什么,抬上去是什么感觉。因此,很多老师在声乐教学中会用“打哈欠的感觉”“口里含着一口水”“嘴里塞了个鸡蛋”“咬着一颗绿豆”等语言引导,这些方法在其后的“心理引导法”一章中会详细阐述,本章只论述“对比法”,故不赘述。
你可以用手势模仿口腔的开合,让孩子们“扁”口唱和“圆”口唱,两种方法一对比,孩子们自然会有正确的体验。
三、共鸣位置的调节
合唱讲究“轻声、高位、直声”。其中的“高位”指的是高位置共鸣。共鸣位置的高低直接影响音色的明暗,尤其是中低音声部,如果用不好头声共鸣,音色就很难与高音声部融合。
让孩子们伸出一根手指,指尖分别放在人中、眉心、百会(头顶)处,语言引导“把声音唱到这里来!”(这是“肢体暗示法”,其后会有专门的阐述)。由此对比出合唱需要的声音感觉并巩固下来。
四、声音的传递性
物理学研究表明,音色的类型是由振源的特性和共振峰的形状共同决定的,音色的不同取决于不同的泛音。简而言之,基音决定音高,泛音决定音色。声带震动发出声音后,通过共鸣体的调节,强化泛音的共振,达到音色的最佳。通俗一点来说,就是调节泛音的多少和共鸣体的形状。声音的传递方向往前、往后、往下、往上等,音色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其原因就是因共鸣体的形状调节使共振泛音发生了变化。
1、声音的前后传递
运用指挥手势提示或是合唱团演唱者的肢体暗示法,引导他们声音往前唱和往后唱的不同体验。
2、声音的上下传递
在共鸣位置的调节这一章里详细介绍了。
3、声音的宽窄传递
泛音共振的集中和分散决定了声音的品质。你可以让孩子们掌心相对(约10公分),放在嘴前,边唱边拉宽两掌心的距离,这样在肢体暗示下,泛音分散了,音色也会随之分散;然后再让孩子们做相反的动作,边唱边拉近两掌心的距离,音色就会集中一些。
贵阳市群艺馆女子合唱团《好花红》
五、发声的支点(声源)
唱歌一般都是声带发声,声带就是声源。但是如果演唱者的心理感觉只是声带发声,那么声音一定很白,且嗓子会很吃力。因为唱歌是一种综合的技术,你得结合共鸣腔、气息运用等方面整体感受。所以,你应该让孩子们把声音的支点放下来,用指尖抵着檀中穴(胸正中点),语言引导“用这里唱歌”;还可以继续把点往下放,到丹田(脐下三指处),甚至到脚跟。让孩子们感觉不是嗓子在唱歌,而是这些地方在发声。为了更好地明确正确的感受,可以先让他们捏着脖子唱,体验不好的声音感觉。
六、弱声训练
不同程度、不同水平的合唱团,在不同的训练阶段(初期、发展期、提高期、巩固期等),弱声训练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弱声演唱,能腾出时间和空间来聆听,达到声音融合的目的(因此常有人说合唱不是用嘴在唱歌,而是用“耳朵”唱歌)。弱声演唱,会产生自然的假声,获得一定程度的头声共鸣(在此基础上再逐步加强,效果会越来越好)。
同样可以用对比法来训练弱声,让孩子们轻声唱和大声唱,问“哪种声音听起来更舒服?”我得到回答都是前者。
七、律动歌唱
动起来唱歌,好处多多。歌曲演唱中,该用劲的地方要用劲,不该用劲的地方得放松。让他们边动边唱,能做到足够的松弛。如果不够放松,声音是出不来的,气息也无法持久和稳定。
你可以让孩子们站着或坐着不动地唱,再让他们动起来唱(自己设计一些简单的律动动作),作为指挥者,你必须用耳朵辨别动起来的声音是否正确,因为很多情况下(尤其是初期训练阶段),孩子们不会正确地边动边唱。如果你感觉声音还不大对(最起码要和不动时候的声音一样),就有必要修改动作或者动作幅度变小,动作编排需要注意的是:孩子们做动作演唱时很容易找到身体的重心。
通过对比,让孩子们找到气息平稳、声音松弛的感觉。
八、合唱声场设计
关于队形,已经有公认的、经过严格论证的观点。
合唱演唱的队形要根据作品本身的风格和声部特征来设计(不在本章的讨论范围,暂不深入),同时,排练或演出场地的混响、温度、湿度等因素也会影响到合唱声效。同一作品、同一场地、同一时间,队形的设计是合唱演唱效果的关键。合唱演出时,弧形站队的效果较好,平时训练,可以用圆形站队,养成彼此倾听、音色互相靠拢的习惯。队员的间距以散开为佳(国外有专家运用物理学仪器和心理学调查研究,得出最佳声场效果队员的间距为2——5米)。
你认为好的声音,孩子们却没能感受到它的“美妙”,所以必须要让他们切身体验(体验式教学法)。在队形上,你可以让他们站成直线、弧线、圆形,在队员间距上,可以让他们靠拢和散开,在声音朝向上,可以让他们面对面,背靠背等方式,通过对比,不仅是孩子们能感受不同的声场设计的演唱效果,你也能从中找到最佳的队形设计。
对比法的应用,可以深入到社会、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合唱中,还有众多的领域有待开发。
限于本人的水平,此文的错误和纰漏在所难免,恳请各位方家批评指正!
纸上得来终觉浅——
如有机会,愿与大家面对面交流探讨!
注:本文作者为中国合唱协会理事,湖南省合唱协会副会长,湖南合唱联盟副主席,湖南师大天籁合唱团指挥,合唱指挥课程与教学博士研究生。
咨询与报名联系方式
国际文化交流基金会(德国)
亚洲中国事务部北京代表处
-
传真:-
电子邮箱:zhangxiaoyan
interkult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