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zjft/180509/6223398.html
沈湘教授在谈《声乐教学》的一文中曾说:“学习声乐与学习器乐最大的不同之处,就是声乐没有现成的乐器,它是要在声音的训练过程中去创造,学习声乐的过程,也就是制造乐器的过程。在制造的过程中使用,在使用的过程中不断完善。”
沈先生认为歌唱有两大任务:
一是制造一个歌唱发声的乐器,二是演奏这个乐器。
我们嗓子的自然状态不是完全制造好了的乐器的状态,没有天生具备乐器所必须有的基本性能,即:音域、音色、音量等。
歌唱发声器官的生理机能,如横隔膜的肌肉,喉内各部分的肌肉,甚至包括声带肌肉都不是生来就具备歌唱发声的能力的。
比如说:在日常生活中,人只要心情平静,呼吸就很自然,活得很自在,可是,大多数人,一到了唱歌时,呼吸就不自然了,往往憋得脸红脖子粗,声音仍然不好听。
呼吸控制肌肉,如横隔膜和腰腹部的肌肉等也显得无所适从,软弱无力,极不协调。
这说明两方面的问题:
一是说明人虽然具有歌唱发声的生理的机能,但并不是天生就具有歌唱发声的能力,这种能力只能从后天的锻炼中得来。
二是告诉我们:歌唱发声是一种技巧活动,它虽然建立在人体日常生活的基础之上,但歌唱技巧较之日常生活中的呼吸,发声吐字、共鸣等要高级得多,复杂得多,必须经过专门的、系统的训练才能获得。
同时,练声活动是一种把理论变为实际、把概念变为行为的实践过程。
是发声机能由无力到有力,由不适应到适应,由不协调到协调,由有意识到下意识的歌唱习惯的形成过程。
歌唱是一种技能。
任何一种技能的形成,并纯熟到某一阶段时,在神经中枢就有了运动程序,由此可见,形成一定歌唱发声的运动程序,也就形成了一个好的发声习惯,然而任何一种习惯都是在日积月累的重复练习中生成的。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
即从锻炼歌唱发声生理机能的肌肉力量和协调性,形成一个良好的歌唱发声习惯来看,长期坚持在正确声音概念指导下的发声练习,是十分必要的。
那如何来进行练声呢?
本节课,我们学院的声乐导师崔老师就为大家讲解:如何科学练声,保护声带,打牢歌唱基础。
本期上课内容:
1.为什么要练声?
2.初学者哪些练声方式容易损害声带;
3.科学练声的方法;
4.歌曲实战训练;
5.学员现场互动提问。
上课时间:
本周日(10月7日)晚上8点
报名方式:
1.手指长按下方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