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认为在人头即将落地的那一刻,人还是有知觉的。
在《聊斋志异》卷二中,有《快刀》一篇,说的是明末时期,官军捕获以何老六为首的山东盗贼十余人,押赴市曹(也就是商业中心,北京王府井那种地放)斩首。其中一名行刑士兵手持的那把金刚石砍刀异常锋利,恰巧盗贼何老六认识这个士兵,就对他说:“听说你的刀最快,刀起头落,飘飘然不觉之中,所以请你用这把刀斩我吧。”
要说这位士兵跟何老六那是八竿子才能打到的亲戚,但既然六爷开口相求,行刑士兵也就同意了,反正怎么着都是送六爷去死,自家人来送,更安心。后来在行刑时,这位士兵一刀砍去,眨眼的功夫何老六的人头就滚出数步之外,在地上旋转未定时,口中仍叫道:“好快的刀!”
这是小说家言,当然不能当真。因为人说话靠的不是嘴皮子,而是声带的振动,单凭一颗人头是根本无法发音的。但是,在浩瀚的史籍中,可以见到一些与何老六相似的事例。
例如明末抗清英雄瞿式耜(这字儿念sì)被满人杀害后,家属去收尸,把他的头装在一个木匣子里,此时他的眼睛仍在睁着。家人对着他的头说:“公子平安无恙,你可以闭眼了。”他仍然不闭眼,有人又说:“焦侯(即焦琏,曾被封为新兴侯)也平安无恙。”这时,他的眼皮才合拢。人们都说:“瞿公的精灵未泯,死后还惦记着朝廷大事。”
但是瞿式耜被杀后大脑在想什么,他的眼睛是否因焦候而合,这都无法证实了。此外,瞿式耜的抗清同事杨廷枢被清兵俘获后,临刑前慷慨不屈,仰天长啸,连呼“大明永昌”,即便头已落地,从他口中又喊出一个“大”字,清晰可闻,让在场所有围观者都惊嘘不已。
近代学才--春觉斋主人林纾,曾和他的朋友王子仁在一起探讨过人被斩首后的短暂瞬间有无知觉的问题。林纾认为,人被杀,督脉则断,必然一无所知。王子仁不同意他的看法,他说法国有两个医生研究过这种现象,认为人的颈部总筋虽然断了,但脑气还没有立即消亡,所以脑袋可能还存在微弱的知觉。
林纾
之所以王子仁相信法国医生的推断,主要是因为这俩医生后来做了一个活体实验。据说其中一个医生后来犯了死罪,应当斩首,他的朋友对他说:“你的头落地后,我捧着你的脸叫你的名字,你若有知觉,就睁开眼看着我。”
犯罪的医生同意了。到受刑后,朋友按照所说的去做,掉在地上的死者头颅果然睁眼看了他一下,随即闭上,可再喊第二声时,眼皮却死死不再睁开。
其实被砍头的这位不算是医生,他正是法国大革命时期被砍头的贵族生物化学家-拉瓦锡!我是理科生,但唯独化学成绩不想理,都特么怪他。。。。。因为是他提出了元素的定义,奠定了近现代化学学科的基础。如果没有他,估计我们就不用学这头疼的玩意儿了,改去学美食多好啊,考试的时候只要美餐一顿,吃饱了就给满分,没吃饱的话接着吃,然后也是满分~~~我靠,这才叫完美!
我还看过一本清代的手抄本,上面记录说:“砍头后,先是脖子很凉,一下子好像就变轻了,然后脖子像火烧一样的感觉,疼的我想喊,但是嘴却动不了。头落下的时候我能看到我没头的身体猛地向后一仰,血从脖子喷了出来,一下一下地喷出来,然后身体也随着一下一下地逐渐向前栽倒。我的头落地的时候撞得很疼,还知道有人抓住我的头发把头拎了起来。从那之后我听到的,看到的都开始模糊了,而且嘴里有血的味道。再之后越来越黑,直到什么都听不见看不见,也就不再有任何的感觉。”
今天依然有东西送,老规矩:评论里最“牛比”且得“赞”最多的那位朋友,下面这张民国时期的商标画就归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