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人,每一段故事,
都带着辽河人的记忆;
朗
每一篇文章,每一段朗读,
都留着辽河人的味道
读
雨果曾经说过:
“谁虚度了年华,青春就将褪色。”
青春是那么美好,
在这段不可复制的旅途当中,
我们拥有独一无二的记忆。
不管他是迷茫的、孤独的、不安的,
还是欢腾的、炙热的、理想的,
它都是最漂亮的日子。
今天的朗读者为大家请来一位神秘女声
带你去听听那个时代的年轻人
那个时代的年轻人
——六七三厂来自沈阳市的首批青工入厂回忆
这是对47年前奔赴厂参加工作的一段回忆。
(向上滑动查看原文)
年2月25日,元宵节刚过,辽宁省会沈阳市还沉浸在正月里闹新春的节日气氛中。沈阳南站一大早就集合了名排着队伍,整装待发的青年学生,队伍里面有打着背包拎着行李的我。
清晨6点12分,告别依依不舍的父母,告别深深眷恋的家乡,我们登上京沈线12次特快,分别走进五节火车包车车厢。乘车的青年学生,是大庆厂在沈阳市中学应届毕业生中招收的第一批青工,当时辽河盆地的勘探已获工业油气流,即将进入大规模勘探开发阶段,原有职工仅仅人,急需补充人力资源,而胜利、大港、四川、江汉等油田的石油队伍还没有驰援下辽河,下乡知识青年还没有招工返城,沈阳市这批应届中学毕业生,成为第一支奔赴下辽河厂参加夺油会战的新生力量。
汽笛一声长鸣,火车隆隆驶出飘着雪花的站台,
长长的绿皮车厢,载走的不仅是父母们对子女的关切和牵挂,还有年轻人对未来的憧憬和梦想。
这一年春节前,大庆厂招工的消息就在沈阳市的多所中学传递,经过当时学校严格的政审考核和体检选拔,有名男同学和27名女同学从各个中学脱颖而出,光荣的成为一名石油工人。南下的火车车厢里,已经写进厂花名册的十七八岁青年学生们朝气蓬勃精力充沛,集体唱起“我为祖国献石油……头戴铝盔走天涯”。
当年,正是这首激昂的歌曲,把爱国创业为国奉献的激情种子播种到我们的心田,激励我们离开校园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奔赴南荒碱滩风雪弥漫的大庆厂。
下午1点多钟,蒸汽机头牵引的火车停靠在沟帮子车站,
我们走下车厢,走进陈旧的城镇和狭窄的街道,那里没有公交通勤,也没有接送车辆,大家在瑟瑟北风中等待,等待厂刚从一汽调配的新解放汽车从长春直驶沟帮子接站。半个多小时后,几十辆解放卡车连接成一条绿色的长龙奔驰而来,开车的是支援会战的50名解放军战士,我们背着行李登上汽车,迎着凛冽的北风,踏上了石油人生的第一步路。
通往厂的路大多是砂石铺就的公路,坑坑洼洼像搓衣板一样凹凸不平,前面的车开过暴土扬尘,后面的人满头满脸都是灰土。不到八十公里的距离,汽车颠颠簸簸五个小时,到达我们入厂学习培训基地红村时,已经下午6点多。下了车,洗了脸,吃完晚饭已8点多钟。
临到住宿,谁都没有想到睡觉的地点会是这么个样子
不是舒适的宾馆,不是企业的招待所,也不是职工宿舍,而是城里人从没见过的用木头搭起框架,钉上草垫子抹上泥巴临时建筑起来的暂舍,后来听人说那叫干打垒。
房子里南面和北面各搭一张大通铺,也是用稻草编织的草垫子做的,一张铺能睡40人,一个房间内足足睡了80人。屋外北风嗖嗖地吹,屋内铁筒炉子天然气呼呼地燃烧,真让人生出“梦回吹角连营”的幻觉。当时许多人睡不着觉,向往的厂与我们想象中的反差太大了,我悄悄打开手电筒写下来到的第一篇日记,记下这职业生涯度过的第一个难忘之夜。
入厂第二天,便开始了准军事化岗前培训生活。
早起要出操,集合要列队,先是进行保密教育,要求学员严格执行保密纪律,写信地址不要写具体单位而是用代号,写信内容不要详细透露大庆厂的实况。
接着是革命传统教育,老师傅和军代表给我们讲大庆的艰苦创业,讲铁人的光辉事迹,讲黄五井抢险的英雄气概,讲珍宝岛自卫反击战的英雄故事,讲厂油气勘探开发的美好愿景。
短短七天时间,让我们知道了大庆“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斗”的壮志豪情,知道了铁人“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铁血丹心,知道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深刻内涵,知道了为国家工业建设提供石油血脉的伟大意义。
那时我们年轻人都很单纯,很有志气,非常崇尚英雄,
从培训班开始,一张张略显稚嫩的脸孔开始变得坚毅,一个个仍然单薄的身影开始变得挺实,信念在潜移默化中坚定,薪火在学习教育中传承,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问号: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今天,在厂,还能不能像前辈们那样去工作,去奋斗,去奉献?那一刻,涌现在热血青春心头的,只有两个字:我能!
接下来的工作分配,是对学习教育成果的最好检验。那时厂有钻井、油建、试采、井下、地球物理、机械加工、医院、通信等十多个单位,经过培训和学习讨论,铁人手握刹把钻穿地球的英武形象在大家心中高高耸立,名青工绝大多数人都申请到钻井队工作,到艰苦的岗位工作。
记忆中当时分到钻井队的有多人,分到油建队68人,试采队70人,地球物理30人,井下30人,机厂30人左右,分到话务、商店的都是青年女工。大家绝对服从分配,我当时没有如愿分到钻井,而是分到油建队,也是一线单位,当天奔赴油建队所在地,盘锦东北部打过著名“沙岭战役”的沙岭镇……
从分配工作穿上“道道服”那一刻开始,
“我为祖国献石油”就已经不仅是一句歌词,而是变成了一道使命,变成了我们为之奋斗终生的事业。伴着渤海潮涌辽河浪涛,走过四十七个春秋,回头再看来时的路,看到的不但有惊心动魄的艰苦荒凉,还有报效祖国的热血青春。目睹辽河油田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欣慰和自豪中,我们更对那来时的路有一份深深的感怀——来自沈阳市的厂第一批石油青工,就是这样走上了为祖国献石油的人生道路。
这篇小短文,叙述了一段历史,还原了一个真实,释放了一种情怀,铭记了一份荣光。文章讲述的故事虽然朴素平凡,却是我们这一代人难以忘怀的记忆。
TheEnd
本期主播
墨蓦
愿我的声音
打动你的心
青春,
不是人生的一个阶段,
而是一种心态。
青春,
不是指粉红的面颊,
红润的嘴唇和柔韧的膝盖,
而是指坚强的意志
丰富的想象和激烈的情感。
它是,生命正浓时的活力。
而你,永远都是少年
阿瑟·克拉克
我永远都没有长大
但我永远都没有停止成长
文稿张庆新
音频剪辑吴灏
编辑吴丹萌张园园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