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工作中,碰到病人常问这么一个问题:为什么别人不会长胃息肉/肠息肉,而我却长了?到底是为什么?今天小大夫就来个“开坛讲经”。
常常听到医生说到“鼻息肉“、”肠息肉”等等很多种“息肉”,很多朋友对“息肉”这个词是再熟悉不过了。然而,息肉到底与肿瘤有什么关系呢?得了息肉需要不要动手术呢?
息肉到底是什么?
所谓息肉,指的是突出于黏膜表面的异常肿物,是由局部黏膜组织增生而成。它可能长在任何被黏膜覆盖的部位,如鼻腔、鼻窦腔、声带、胃肠道、膀胱、子宫等。
人为什么会长息肉?
简单的说,息肉多是因为局部黏膜组织受到炎症刺激,激素水平变化及遗传因素的影响。比如说,长期便秘的患者肠道内存在大量干结的粪便,这些粪便可持续的刺激直肠黏膜而使之产生慢性炎症反应,在这个过程中,一些炎症因子刺激肠系膜组织增生,进而导致了肠息肉的发生。
除此之外,雌激素水平过高可刺激子宫内膜组织增生,形成息肉;某些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基因可导致家族性结肠息肉病。例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
息肉到与肿瘤有关系吗?
虽然说,息肉和肿瘤均可称为”局部组织细胞增生所形成的新生物”,但其含义却不尽相同。
息肉是一个肉眼看到的诊断名词,没确定具体性质前都可以用这个名称,但这样的一个突起,在显微镜下,息肉可以是炎症,也可以是肿瘤。
在未确定其病理性质之前统称为息肉,明确病理性质后则按部位直接冠以病理诊断学名称,如结肠管状腺瘤、直肠原位癌、结肠炎性息肉等。
肉眼看到的息肉强调缘于黏膜组织的新生物,但显微镜下的诊断又可分为肿瘤性息肉和非肿瘤性息肉,部分非肿瘤性息肉可向肿瘤性发展
肿瘤本身是可产生于任何组织,但强调新生细胞的基因产生变化,根据新生组织的病理、行为特点而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这点与息肉的概念是不同的。
得了息肉,要治疗吗?
首先应该保持冷观心态,镇定应对,切勿相信谣言或小道消息,医院相应科室就诊或咨询是否需要治疗。
第二,可能需要完成相应检查,进一步明确息肉的病理类型,并鉴别、排除其他类似的病变。
第三,如果病理类型确诊为肿瘤性,则需积极配合治疗。如果为非肿瘤性,患者也应给予足够的重视,谨遵医嘱,祛除不良的生活习惯,治疗有关的基础疾病,配合随访,主动复诊。
息肉会复发,要定期复查
发现息肉,即使是切除了息肉,环境没改变,也有复发的可能,张女士就是一根例子,所以定期复查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如果曾经有结肠息肉病史的病人,都应该复查。单发息肉切除、病理证明是良性的,刚开始每年只需查一次肠镜,连续2-3年检查不复发,说明这个人息肉复发的概率小,之后可以改为每5-10年查一次。
对于术后病理提示绒毛状腺瘤、锯齿状腺瘤和高级别上皮瘤变的息肉容易复发和癌变,为保险起见,有条件者根据个体情况更加密切的复查。
进食较多肉类(尤其是牛肉、羊肉之类的红肉)、腌制食物、油炸食物,高脂血症、肥胖等会增加罹患大肠息肉的风险。老年人比青年人、男性比女性更易罹患大肠息肉。
西方的高脂肪、高蛋白饮食容易发生结肠息肉,而国内越来越多的高脂低纤维饮食方式可能是结肠癌发病率升高的重要原因。我国传统饮食比西方饮食富含更多植物纤维,多进食绿叶蔬菜、西红柿、茄子、胡萝卜等,有利于肠道蠕动,减少息肉的发生。
平时我们应该多吃蔬菜瓜果,适当控制肉类的摄入量,少吃腌制食物、油炸食物;少饮酒、吸烟;适当运动,控制体重。
专注肛肠,服务人民
汇聚权威专家 引进尖端设备
特色技术保障 坚持患者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