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于漂亮妈妈童书会作为一名儿保医生,接诊过程中需要帮助家长分析养育当中遇到的困惑,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在一系列的困惑中,与孩子说话有关的,尤为突出。
“我家孩子还不会说话,怎么办?”“我家孩子说话没有其他孩子溜,是不是发育太慢了?”“我家孩子好像什么都听得懂,但就是不说,有问题吗?”
以上的问题描述只是家长困惑的冰山一角。
要对这些疑问逐一攻破,我们首先需要了解的是孩子的语言发育进程,发育行为儿科学将孩子语言发育中的里程碑进行了梳理和总结,见下表:
内容来源:美国儿科学会发育行为儿科学
我们可以发现,孩子的表达性语言是从发音开始,逐步进阶到词汇,然后到词组,最后到句子。从毫无意义的发音,到有明确意义的词汇,这个过程我们可以归纳为:发音-构音-语音。
发音是最基本的方式,是自肺部呼出的气流冲动靠拢的声带使之振动即发出声音,此时发出的声音除了最基本的元音,还有一些元音加上很简单的辅音所构成的单音节,比如笑的时候发出的“haha”;
构音,则是在发音器官如舌头、嘴唇、上颚等部分的肌肉逐步发育成熟后,经过控制后发出更多不同的、更复杂的声音,比如mama、baba、dada,这三个最常见的音节,需要运用到嘴唇和舌头的变化,才能发出来;
当构音能力逐步成熟完善后,孩子便会将特定的音节赋予特定的含义,这时我们就称之为语音。
发音-构音-语音的过程,是孩子掌握一门语言的过程,我们将这个过程称为“语言习得”。这个过程和我们成年人学习一门新语言还是有区别的,区别在于成年人学习新语言绝大多数情况下带有一定的目的,而且我们多数会通过记忆的方式去学习。
回想一下我们以前学英语的方式,比如背单词、记语法,可是一个1岁左右的孩子学说话需要去背诵吗?并不需要。语言习得通常是在母语的自然语言环境中,我们会在游戏或者亲子互动过程当中进行引导,引导的过程不需要特殊的教学工具和教学手段,也不需要教学大纲。
那么孩子怎么学习?
这里就涉及到孩子一个非常强大的技能——模仿,这个能力是孩子在语言习得的过程中使用的基本技能之一。孩子会在游戏和日常互动中,通过观察和模仿,将概念与概念、特定音节与概念的关系建立起来,进而掌握。
了解了孩子语言的发育进程和学习特点后,我们就能很好地去利用这些知识点,来帮助我们更好地引导孩子“学说话”。
再回看上面的表格,不知道你是否发现,表达性语言这一列里,提到了很多次“词语”。
是的,当孩子开始从构音上升至语音的过程中,就是在不断地学习新的词语。那么这里的词语,是什么样的呢?
在单词期的阶段,根据Nelson()及Benedict()的研究资料显示,以英语为母语的幼儿最先出现的50个词汇中,名词占大多数,包括人物(爸爸、妈妈、宝宝)、动物(狗、猫)、玩具(球、积木)、交通工具(车子、船、火车)、家具(时钟、灯)及其他(瓶子、钥匙、书);还包括了一定量的动词、形容词以及社交类词汇,比如抱、坐、无、拜拜等。
而对母语为汉语的儿童(样本来自北京和台湾)进行跟踪研究发现,发展出的前50个词汇的语意内容,也都与以英语为母语幼儿的结果呈现类似的结果。
如果我们再对这些词汇进行归类的话,我们可以把他们归类总结为以下几类:
①生活中最常见的:生活中所接触的人的称呼/名字、食物/饮料、衣物、个人用品、家用品
②生活中最常用的:动作、问候语、地方名称、量词、疑问词
③最感兴趣的:动物、玩具/游戏、交通工具
这些词汇,我们将其称为“核心词汇”。
这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那就是在养育的过程中,当我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