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听觉障碍、弱智、孤独症、学习障碍儿童的言语行为,一般会发现,这些儿童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他们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言语缺陷。例如,有相当多的听觉障碍儿童和孤独症儿童完全没有口头表达能力;弱智儿童说出的话常常词不达意;一部分学习障碍儿童无法理解书面语言。这些言语行为的缺陷属于什么性质的?它们能不能称得上是言语或语言障碍?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首先应该对言语和语言障碍有一个明确的界定。
若是听力丧失也会造成语言异常,如果一个孩子无法听到自己说话的声音他便很难开口说话。沟通异常是指在说话和语言两方面都异常,说话异常是指语音的清晰度或流利度异常,语言异常是指对语言符号系统的了解困难即听说读写的能力发展受到损伤。
语言障碍定义
a.沟通:是思想、信息或概念的交换。它可以是非语文的,可透过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来传达,沟通的必备条件是一位输出者、一项讯息和一位接收者。只要输出者能正确且完全传达自己的讯息而且接收者也能完整的了解这项讯息即可算了已达到沟通的意义与目的了。
b.语言:是一套既定的符号或文字以系统性的口语产生,用来作为人类表达、接受讯息的工具。
c.说话:是以有声或口述的方式来表达语言,作为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方式称之为说话。
说话的产生包含下列四个过程:
(a)呼吸作用制造发音的能量。
(b)发声是透过声带的震动制造声音。
(c)共鸣是让声音有独特的特质,以便辨认发声者。
(d)清晰的声音是口与舌的动作制造出说话的音素。
以上这些过程中任何一项受到损伤都会导致语言异常,但未必会干扰到语言的学习或阅读、书写。 d.Cromer对语言异常的定义是:它并非由其它障碍所引起的异常(如听障、智障、性格异常)。(Kirk、GallagherAnastasiow,eighthedition)
医学上的定义
a.说话障碍:是指在构音、语畅、声音或综合以上各项有发生异常现象者。
b.次发性说话障碍:因语言异常而引起的说话障碍,也就是说对语言的了解发生困难而引起说话障碍,或因说话异常合并语言异常而引起的说话障碍。
c.发育性说话障碍:个体因先天脑神经性学习的某种异常而导致学习说话能力的障碍。
d.混合性说话障碍:个体在说话的生理构造、脑神经学习上以及语言的了解上皆出现问题或困难而产生了混合性的说话障碍。
二、分类
关于言语和语言障碍的分类问题,目前尚有争议。国内学者一般采取两种分类方法:一种是把言语障碍和语言障碍合并,统称为言语障碍(或交往障碍),而后再分为构音障碍、声音障碍、口吃和语言障碍四大类;另一种是把言语障碍和语言障碍分开,前者再分为构音障碍、声音障碍、口吃三大类,后者分为失语症和语言发展迟缓两大类。在这里,我们采用后一种分类方法。下面简要地介绍各类言语和语言障碍的主要表现及产生的原因。
(一)构音障碍
构音障碍,又称为发音障碍,指的是发音器官在发某个或某些元音音位、辅音音位或声调音位的语音时发生异常。
构音障碍是最常见的言语障碍之一,其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四种:
1.增音即增加不应该有的音素。例如,将“三”(san)发成“sang;将“害怕”发成“haipia”
2.遗漏说话时漏掉了某个或某些应该有的音素。例如,将“剪刀”(jiandao)发成“jiao,漏掉了“d这个音素;将“月亮”(yueliang)发成“yueyang”,
亮的发音中漏掉了“i这个音素。
3.歪曲把一个音位发成该语音系统中没有的音位而出现走音现象,如将“S”发成齿音“O(舌尖顶在牙齿之间)或边音“s(空气从舌两旁挤出)。
4.替换把一个音位发成该语音系统中的另一个音位,例如,把“电视”(dianshi)发成“tianshi,”“d音被“t音所替换;将“满意”(manyi)发成“maiyi”,“an”音被“di音所替换。
构音障碍产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解剖、生理方面的原因,也有心理和环境方面的原因。能引起构音障碍的解剖和生理方面的原因主要包括唇裂、腭裂、舌系带短、上下齿咬合不良、软腭麻痹、发音器官肌肉运动不协调等。心理方面的原因主要包括不同程度的听力损失、语音分辨能力差、发音器官的运动觉障碍、听觉记忆广度过窄、发育迟缓、情绪障碍等。另外,如果在音位习得阶段,儿童处在不利于习得正确发音的语言环境中,也容易引起构音障碍。
(二)声音障碍
声音障碍是指说话的音高、音量或音质出现异常。
1.音高异常即说话的频率过高或过低,声音与说话人的年龄、性别等不相符。例如,一个成年男性仍像一年级小学生那样用很尖的声音说话就会被认为不正常。而一个女性用很低的嗓音说话,也会让人觉得不舒服。此外,如果说话的音调平直而单凋,缺少起伏变化,这种情况也属于音高异常。
造成声音过高的原因之一是因职业需要不得不提高嗓音,久而久之便成为一种习惯。另一种原因是有些男孩没有能够顺利地通过变声期,因而成年以后还继续保持儿童时期的嗓音。声音过低往往是由声带疾病引起的,如声带麻痹、声带慢性水肿、声带长息肉等等。不过,也有功能性的原因,例如有些女性喜欢模仿男人说话的声音,因而说话的声音可能很低沉。
2.音量异常是指说话的音量过小或过大,以致让听话人听不清话语或感到不舒服的情况。
第一种常见的音量异常为失音,即喉部完全发不出声音来。造成失音的主要原因是一些人因为喉部肿物而做了喉全切手术。也有一些人是因为情绪紧张或焦虑而导致失音的。
第二种音量异常为声音过弱,让听话人感到要把话语听清楚很费劲。说话声音细小通常没有器质性的原因,而可能由说话人性格上的缺陷所引起,如过于自卑、胆小、缺乏安全感等。也有可能是由发声方法不当造成的。
第三种音量异常为声音过大,让听话人感到声音震耳,不舒服。说话声音过大的人可能有听觉障碍,他们为了使自己能听清楚话语,所以说话时提高了嗓门。也有一些人并没有器质性的原因,但由于长期工作在充满噪音的环境中,或者缺乏教养,因而形成了一种大声说话的习惯。
3.音质异常包括说话时鼻音过重或缺乏鼻音共鸣、有嘶哑声、呼吸声等异常情况。
如果说话时软腭不能正常地关闭鼻腔通道,气流会从鼻腔或同时从口腔和鼻腔通过,就会导致鼻音过重。造成软腭功能障碍的原因通常是腭裂、软腭麻痹、脑瘫、脊髓灰质炎等。
当鼻腔通道部分或完全堵塞,通过鼻腔的气流不足时,说话的声音就会缺乏鼻音共鸣。造成鼻腔通道堵塞的原因主要是患重感冒、扁桃体肿大、鼻炎等。
如果说话时声带的振动出现了异常,那么发出的声音常常会有嘶哑声或呼吸声。嘶哑声主要是由大声喊叫引起的。不过,声带发炎、声带长瘤,或长时间使用嗓子等也能引起嘶哑声。呼吸声主要由声带麻痹或声带发炎引起。
(三)口吃
口吃是一种典型的言语流畅性障碍,表现为口吃者不能顺畅地把各言语成分依次说出来。具体来说,口吃的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在某些音素或音节的发音上有重复、拖长、发音费力、有发音动作而发不出声音、不该停顿时有停顿等现象。例如,把“我们’’发成“我——我——我们”或“我——们”。虽然正常人说话时偶尔也会重复某些词或词组,有时会把一些音拖长,但是这些现象发生的频率是很低的,而且一般不发生在特定的音素或音节上。正常人能自然流畅地说出一连串的话语,而口吃者常常需要用力才能发出某些音来。有些口吃者似乎预感到自己会口吃,说话时常伴有紧张。由于口吃者有这样一种紧张的心态,所以他们有时越想发好一个音,可能越发不出那个语音来。
2.一些消极情绪如恐惧、焦虑、羞愧、沮丧等与口吃紧紧相连。口吃者通常把口吃看成是自身的一种缺陷,因而总担心被别人发现和嘲笑。许多口吃者在日常生活中不愿意多说话,如果有可能,他们还尽量避免说话;在课堂上或学校的集体活动中他们从不主动发言。在言语交际中一旦发生口吃,他们会感到羞愧、沮丧,并有无助感。这些不良的情绪有时会严重地困扰着口吃者,影响口吃者的人生目标及心理发
展。
3.当发生口吃或预感到将要发生口吃时,许多口吃者有挣扎和回避的行为。例
如,当言语不流畅时一些口吃者会紧握双拳、闭眼、皱眉、张口伸舌、挥动手臂、拍腿、跺脚等,似乎要竭尽全力把话说顺畅,但是往往适得其反。为了掩饰自己的口吃,一些口吃者还用意思相近的话代替可能会引发口吃的词语,例如,把“今天我值日”这句话换成“今天轮到我打扫卫生”
口吃产生的原因是比较复杂的,至今尚未有定论。不过,研究者根据已经获得的证据提出了以下几种推测:
(1)口吃产生于发音系统的机能性障碍。可能有遗传方面的原因,也可能是由后天的病变或损伤造成的。例如,一些研究者发现,口吃人群中一些人有家族史,并且别生口吃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女性,由此推测,口吃是由遗传因素造成的。另有一些研究者通过观察运动性失语症患者的言语行为,发现在这些人当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有口吃,由此认为,大脑损伤会导致口吃。
(2)通过模仿而习得。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有些儿童观察到别人的口吃,出于好奇,他们有意模仿了这些人的说话方式,由于没有得到及时、恰当的纠正,逐渐地便养成了口吃的习惯。一些口吃儿童的家长也报告说,他们孩子的口吃是跟某部电影或周围的某个人学来的。
(3)由环境施加过度的压力造成的。有些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了暂时性的口吃现象,他们的家长没有给予正确的指导,而是严厉地批评和训斥,使儿童在心理上产生很大的压力。周围一些人的嘲笑也会使儿童对说话产生紧张和恐惧感。紧张和恐惧感会加重口吃,口吃又让儿童说话更紧张,这样就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儿童暂时性的口吃便成为一种言语障碍。
(四)失语症
失语症是一种由脑部病变或创伤引起的获得性语言信号处理的障碍。失语症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特征:①有器质性的原因,它主要由脑部炎症、脑血管疾病、外伤等引起;②在语言能力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之后才出现语言运用能力丧失,所以它是发生在年龄较大儿童或成人身上的一种获得性障碍;③发生在言语理解和表达的核心环节上,即在大脑将声音或字形信号转化为意义(观念)或将意义(观念)转化为支配发音或书写活动的神经冲动的环节上发生障碍。
目前,人们一般把失语症分为感觉性失语症和运动性失语症两大类。感觉性失语症是指发生于言语理解过程的语言信号处理能力的丧失,而运动性失语症是指发生于言语表达过程的语言运用能力的障碍。这两类失语症既可以发生在口语上,也可以发生在书面语上。它们的具体言语症状如下:
1.感觉性失语症有些失语症患者在口语理解方面存在障碍。他们虽然听觉正常,但是听不懂别人所说的话。在行为上他们通常表现为不注意听别人在说什么;对别人的提问不予以回答;对别人说的话没有反应或表露出不解的神情;不遵从别人的言语指令;答非所问等等。
另有一些失语症患者在阅读理解方面存在障碍。这些人虽然看得见文字,却不能正确理解其中的含义。这类障碍可以发生于阅读过程中的不同环节,例如,字形向意义转换的环节、字形向声音表象转换的环节,或者是声音表象向意义转换的环节。在一般情况下人们很难断定障碍究竟发生在哪个环节,不过,如果患者在朗读时经常出现音近字的混淆,那就可以推测患者在字形向声音表象转换的环节上有障碍;如果患者在朗读时发生关联词的混淆,那就可以推测在字形或声音表象向意义转换的环节上有障碍。
2.运动性失语症运动性失语症的表现形式也是复杂多样的。我国学者哈平安()根据自己多年的研究,对口语表达中失语症的言语症状进行了分析,归纳为以下九种情况:觅词困难、迂回表达、言语错乱、语法缺失、杂乱语、刻板言语、持续言语、偶然性言语和模仿言语。
在书面语表达方面,我国另有学者根据说汉语的患者的临床表现,将书写障碍的表现总结为以下八类:完全性书写障碍、构字障碍、书写惰性现象、象形写
(五)语言发展迟缓
当某个儿童的语言理解和表达技能的发展明显低于同龄的正常儿童所能达到的水平时,就可以说他的语言发展迟缓。
导致语言发展迟缓的原因有很多,例如,大脑损伤、听觉障碍、智力障碍、教育处境不利、情绪障碍、病弱等等。在这里只谈其中的两种:
1.听觉障碍听觉障碍对儿童语言发展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过去,人们常说“十聋九哑”这句话。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完全听不到声音,那么他一般来说也不可能开口说话。虽然目前利用现代的科学技术,通过系统的语言训练,已经可以使聋儿发展口语能力,但即便如此,有严重听觉障碍的儿童在语义、语法和语用的发展上仍然会存在一定的缺陷。
2.智力障碍智力障碍对儿童语言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也是极其显著的。一般来说,弱智儿童的语言发展水平都明显低于同龄的正常儿童。他们的语言发展迟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词汇量少。由于受智力水平的限制,他们难以掌握抽象的概念,因而无论在语言理解还是在表达上其能力都是非常有限的。例如,弱智儿童无法理解诸如“民主”、“信息化”、“概率”之类的概念,因此,在言语交往中他们就不会使用这些词汇。
其次,不会运用有复杂语法结构的句型。当句子中词与词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时,他们理解起来就会有困难。弱智儿童在言语交往中一般也只用简单的句型。
再有,语言运用不当或不灵活。弱智儿童常常会说出一些不完整或不符合语法规则的话,让人难以听懂。例如,有个弱智儿童想告诉老师,奶奶昨天给他买了一条新裤子,他对老师说:“奶奶裤”。而对于一些有引申意义的话,例如,“你们就像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他们一般理解不了.
除此之外,还有少部分弱智儿童完全没有言语能力。
咨询电话
湖北治疗白癜风的医院北京中医白癜风医院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