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个小儿推拿手法下篇,爸爸妈妈们快

时间:2016-11-23 9:58:50 来源:声带麻痹

?????本平台为您提供,开课时间:11月1日晚20点,加助教宝妈,让她拉您入听课群,暗号:

21

三关(上三关)

 

位置:在前臂桡侧缘,自腕横纹至肘横纹成一直线。

  

操作:令小儿掌侧位,掌心向内。术者左手托住小儿尺侧腕关节,食、中二指并拢直托小儿前臂,以右手拇指或并拢的食、中二指指面在前臂桡侧,由腕横纹起推至肘横纹,称推三关。~次。

  

作用:补虚扶弱,助气和血,培补元气,温阳散寒,熏蒸取汗。

  

主治:一切虚寒证,营养不良性贫血,黄疸,瘫痪,痘疹欲出不透,下肢痿软(婴儿瘫),疮疖(无脓期,有助化脓),手足凉等。

  

22

六腑(退下六腑)

 

位置:在前臂尺侧缘,自肘横纹至腕横纹成一直线。

  

操作:令小儿掌侧位,掌心向内。术者左手握住小儿桡侧腕关节,以右手拇指或并拢的食、中二指指面在前臂尺侧,由肘横纹起推至腕横纹,称退六腑。~次。

  

作用:凉血,退热,解毒。

  

主治:一切实热证,高热不退,惊厥,烦躁,口疮,重舌,木舌,牙龈红肿,咽喉肿痛,腮腺炎,赤痢,便秘,无名肿毒,疮疖(红肿期),疹痘不消等。

  

23

乙窝蜂(一窝蜂)

位置:在手背腕横纹正中凹陷处。

操作:使小儿掌心向下,术者以右手中指或拇指指面揉之,称揉乙窝风。~次。

  

作用:发散风寒,宣通表里,温中行气,利关节,止痹痛。

 

主治:伤风感冒,腹痛,痹痛,急慢惊风。

  

说明:拇指揉多用于发散风寒。中指揉多用于温中行气,利关节,止痹痛。

  

24

外劳宫

  

位置:在手背中央与内劳宫相对处。

  

操作:术者左手托小儿四指,使其掌心向下,以右手拇指或中指端揉之,称揉外劳宫。~次。

  

作用:温中散寒,温固下元,升阳举陷。

  

主治:肠鸣腹痛,腹泻,寒痢,大便色青或绿,便物不化或有黏液,疝气,脱肛,遗尿,蛔虫腹痛。

  

说明:本穴为补元阳之主穴,穴位温热,能内达外散。揉之能发汗,凡脏腑凝寒痼冷,用之有温通作用,但温通之中又有收敛作用,而不致温散太过。

  

25

二马(二人上马,上马)

位置:在手背第四、五掌骨小头后陷中。

  

操作:使小儿掌心向下,术者左手食指垫于患儿小横纹穴处,其余手指握住患儿食、中、无名指,使患儿无名指与小指之间的缝隙加大,利于穴位操作,右手拇指或中指指端斜行插入穴中,上下揉动,称揉二马。~次。

  

作用:补肾潜阳,引火归原,行气散结,利尿通淋。

  

主治:小便闭塞,淋证,痰湿,咳喘,牙痛,睡时磨牙,久病体虚,夜啼,消干性啰音。

  

26

威灵

位置:手背外劳宫旁,第二、三掌骨之间。

  

操作:使小儿掌心向下,术者以右手拇指或中指端掐揉或掐之,称掐揉威灵或掐威灵。掐揉~次,掐5~10次。

  

作用:开窍醒神,清脑,止抽搐。

  

主治:急惊暴死,昏迷不醒,头痛,高热神昏,为急救要穴。

  

配穴:掐威灵配掐人中、掐十宣、掐仆参、掐精宁——用于急救。

   

27

精宁

位置:手背外劳宫旁,第四、五掌骨之间。

操作:使小儿掌心向下,术者以右手拇指或中指端掐揉或掐之,称掐揉精宁或掐精宁。掐揉~次,掐5~10次。

  

作用:行气,破积,化痰。

  

主治:眼内胬肉,疳积,干呕,气吼,痰喘,用于急救。

  

说明:体虚患儿慎用本穴,以防克消太甚,元气受损,如必须用时,应多与补肾经、补脾经、推三关、捏脊等补益穴同用。

  

合谷

位置: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近第二掌骨中点。

  

操作:使小儿掌心向下,术者以右手拇指或中指端揉或掐之,称揉合谷或掐合谷。掐揉~次,掐5~10次。

  

作用:通瘀散结,降胃气,止呕吐,清咽喉。

  

主治:咽喉肿痛,牙痛,面瘫,呕吐,恶心等。

29

外八卦

位置:在手背与内八卦相对处。取法:以外劳宫为圆心,以外劳宫到中指指根2/3处为半径画圆,外八卦就在该圆上。

操作:术者左手托小儿四指,使掌心向下,以右手拇指外侧缘在穴上推运,顺时针方向推运称顺运外八卦;逆时针方向推运称逆运外八卦。操作时应盖住或轻运离宫。~次。

  

作用:行气和血,通滞散结。

  

主治:胸闷,腹胀,便结,肠麻痹等。

  

30

二扇门

位置:手背中指掌指关节两侧陷中。一扇门在食指、中指之间夹缝中;二扇门在中指、无名指之间夹缝中。

 

操作:术者以食、中指指端斜行插入二扇门穴后,上下揉动,称揉二扇门;或用双手拇指甲掐之,称掐二扇门。揉~次,掐3~5次。

  

作用:发汗透表,退热平喘。

  

主治:伤风感冒,发热无汗,痰喘气粗,呼吸不畅,惊风抽搐,痘疹欲出不透等。

  

说明:二扇门穴常用于实热证及体壮的小儿,对于虚证及体弱者最好用乙窝风较安全。体虚患儿须用二扇门时,必须先固表(补脾经、补肾经、揉肾顶),然后再用汗法。

  

31

五指节

位置:手背五指第一指间关节处。

  

操作:术者左手托小儿手,使掌心向下;以右手拇指指甲依次从小儿拇指第一指间关节掐至小指的第一指间关节,称掐五指节;或掐后继揉,称掐揉五指节。掐3~5次,掐揉30~50次。

  

作用:安神镇惊,开窍,祛痰。

  

主治:惊风,抽搐,惊惕不安,昏迷,夜啼,睡卧不宁,痰喘,指间关节屈伸不利。

  

32

十宣(十王)

位置:在双手十指尖,近甲缘。

 

 

操作:可用掐法或针刺放血法。以拇指甲依次掐之,称掐十宣。掐3~5次。

  

作用:开窍醒神,清热降火。

  

主治:急惊暴死,抽搐,高热,神昏,烦躁,夜啼,用于急救。

  

33

老龙

位置:在中指背,距指甲根中点1分许。

  

操作:以拇指甲掐之,称掐老龙;或掐后继揉之,称掐揉老龙。掐3~5次,掐揉10~30次。

  

作用:醒神开窍,回阳救逆。

  

主治:急惊暴死。昏迷不醒,高热抽搐,睡卧不宁,用于急救。

  

34

左端正

位置:中指末节桡侧缘(靠拇指侧)中点,指甲根旁1分许。

  

操作:以拇指甲掐之,称掐左端正;或掐后继揉之,称掐揉左端正。掐3~5次,掐揉10~30次。

  

作用:有升提之功,止泻之能。

  

主治:慢性痢疾,脱肛,泄泻(虚寒泻),眼右斜视。

  

35

右端正

位置:中指末节尺侧缘(靠小指侧)中点,指甲根旁1分许。

  

操作:以拇指甲掐之,称掐右端正;或掐后继揉之,称掐揉右端正。掐3~5次,掐揉10~30次。

  

作用:降逆,止吐,止血。

  

主治:呕吐,鼻出血,眼左斜视。

  

说明:本穴对止鼻出血有良效,除掐法外,亦可用绳扎法,即用细绳由中指第三节横纹起扎至指端(不可过紧),扎好后让患儿静卧片刻可止血。

  

36

少商

位置:拇指末节桡侧缘,距指甲根1分许。

操作:以拇指甲掐之,称掐少商;亦可用三棱针点刺放血。掐3~5次。

  

作用:开窍醒神,通瘀散结。

  

主治:咽喉肿痛,咳嗽,气喘,惊厥。

  

说明:本穴对咽喉肿痛,急、慢性喉痹,扁桃体炎,声带水肿以及惊厥等症用之有效。一般轻症可用掐法,如病情较重可用三棱针点刺放血。

  

37

列缺

位置:①在手腕两侧凹陷处,非针灸取穴(可用拿法操作);②桡骨茎突上方,两手虎口交叉,食指指端下取穴(可用掐法操作)。

  

操作:①以拇、食二指分别按于手腕两侧的列缺穴,相对夹持,一紧一松,反复增减用力,称拿列缺;②以拇指甲掐之,称掐列缺。3~7次。

  

作用:发汗解表,清脑降逆。

  

主治:拿法治疗风寒感冒、惊风、昏迷不醒等,掐法治疗头痛、头胀、牙痛等。

  

38

膊阳池

位置:在乙窝风穴上三寸的凹陷中。

  

操作:以拇指或中指端揉之,称揉膊阳池;以拇指甲掐之,称掐膊阳池。揉~次,掐3~5次。

  

作用:降逆,清脑,止头痛,通便。

  

主治:头晕,头痛,惊风,癫痫,大便秘结等。

  

39

洪池(曲泽)

位置:屈肘,在肘横纹中点,肱二头肌腱的尺侧缘。

 

 

操作:可用拿法、摇法、揉法或挤捏法。拿或摇3~7次,挤捏每日1次。

  

作用:清心泄热,调和气血,通经活络。

  

主治:心悸,胸痛,胃痛,呕吐,腹泻,关节痹痛。

  

40

曲池

位置:屈肘时,在肘横纹桡侧端凹陷处,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操作:可用拿法或掐法。3~7次。

  

作用:通瘀散结,活血脉,止痹痛。

  

主治:发热,咽喉肿痛,上肢瘫痪,麻木,手指伸屈不利及手臂肿痛等。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投稿信箱:tg

weizy.cn(欢迎您原创投稿)

⊙责任编辑:九歌(20)

推荐最HOT







































北京哪里治白癜风有口碑
北京白癜风价钱

转载请注明:http://www.morgm.com/yfzl/1829.html
热点排行
声带囊肿的原因具体有

长春长庚耳鼻喉医院认为声带囊肿,确切说是声带粘膜下囊肿并不少见,病变位于……【查看详情】

精彩推荐
拒绝声带囊肿 拥有完

声带囊肿在现代生活中越来越常见,其危害涉及到患者的身体健康、……【查看详情】

相关导读
拒绝声带囊肿 拥有完

声带囊肿在现代生活中越来越常见,其危害涉及到患者的身体健康、……【查看详情】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