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哭闹是生理需要和疾病不适的一种表现。哭闹的原因很复杂,分生理性哭闹和病理性哭闹,是儿科医师经常遇到的难题。尤其过度哭闹被认为是儿科医师所碰到的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估计其发病率为4%~50%,其中器质性和(或)看护者心理异常所致的过度哭闹仅占很小比例(可能5%~10%)。判断是否是生理性哭闹首先注意患儿哭声的大小、音质和音调。正常婴儿哭声洪亮、婉转、有调。哭声低弱可见于各种病理原因导致的衰竭状态,如甲状腺功能低下、声带麻痹、喉炎或先天性喉软骨发育不良;哭声高尖多见于颅内出血、脑积水等。特殊哭声提示某些特殊的疾病如猫叫综合征。其次应注意哭闹发生的诱因,如有无饥饿因素,是否要排尿、排便,是否有疲乏困倦,是否有局部刺激如衣着不适,有无生活规律的改变。最后注意哭闹伴随的症状,如发热、咳嗽、呕吐、惊厥等。诊断步骤
第一步:判断是生理性哭闹还是病理性哭闹
生理性哭闹时患儿一般情况较好,哭声多洪亮,有调。病理性哭闹时患儿多伴有其他症状或体征,如发热,多发畸形等。第二步:生理性哭闹应查明诱因,诱因去除后,患儿哭闹停止饥饿是新生儿和小婴儿生理性哭闹最常见的原因,喂奶或喂水后哭闹立即停止。新生儿排尿或排便前由于膀胱或直肠充盈不适,可以出现哭闹,更常见的原因是排尿或排便后,尿湿尿布或衣被,局部皮肤刺激引起哭闹,更换干净的衣被后哭闹停止。
不少患儿在疲乏困倦时出现哭闹,经安抚后入睡,哭闹停止。牙齿萌出通过骨膜时会引起疼痛,出牙是部分患者哭闹的常见原因之一。部分婴儿日夜睡眠周期颠倒,出现夜间哭闹,但此类患儿多有日间睡眠增多,且患儿的精神食欲良好,体质量增长良好。
诊断患儿生活规律紊乱引起的哭闹须慎重,一定要先排除病理性哭闹,并了解儿童过度哭闹的表现。过度哭闹中,仅5%为有器质性疾病引起。
婴幼儿哭闹的三个特征如下:
年龄依赖性:首先要定义的是哭闹有年龄依赖性和每日性特征。年龄依赖性特征是指典型的绞痛样哭闹增加,大约始于生后2周,通常在第2个月达到高峰,大约在生后第4个月降为最初水平。每日性特征是指哭闹更易于在下午较晚些时候和黄昏出现阵发性哭闹。事实上,这是同一现象的2个方面,因为年龄相关性的哭闹增加或减少主要是与哭闹的数量变化有关,这种哭闹数量的变化表现为在下午较晚些时候出现阵发性哭闹。相关的行为特征:第二个定义是哭闹倾向于有许多伴随的行为特征,其中2种特征几乎总是存在,而其他特征则可有可无。2种常见特征是指长时间的阵哭(有时叫“绞痛”发作),各种抚慰均不起作用,甚至包括喂食。在这种情况发作时,婴儿也可能紧握双拳、屈曲双腿至腹部、弓背、面部表情生动而多变,给人一种该婴儿非常痛苦的印象(“痛苦面容”),并且颜面潮红。一般认为这是一种胃肠道问题,婴儿可有腹胀和腹肌紧张,哭闹发作时可伴有胃食管反流和肛门排气。发作性:第三个定义是典型的哭闹发作为阵发性,这种哭闹发作是突发突止的,无任何预兆,而且不容易受环境中其他因素的影响(自发性出现)。第三步:明确病理性哭闹病因首先量体温。如有发热,考虑感染性疾病。患儿患感染性疾病时多有烦躁、哭闹等非特异性表现,根据患儿伴随的其他症状如咳嗽、腹泻、呕吐等,作出相应的诊断。
其次注意患儿有无外伤史,有无维生素D缺乏的病史,有无维生素D过量及其他药物或毒物接触史。体检注意骨骼关节有无局部红肿、出血等表现,有无局灶病变体征如皮肤糜烂、湿疹、痱子、口腔溃疡、鹅口疮等。有无颅内压增高的体征,如前囟隆起、视神经盘水肿等。有无佝偻病的体征,如枕秃、方颅、颅骨软化、肋骨串珠等。有无容貌异常和其他多发畸形。
腹痛是儿童哭闹的常见原因尖声哭叫提示疼痛剧烈。腹痛的原因很多,可以由胃肠痉挛引起,也可以由一些器质性病变如阑尾炎、肠梗阻等引起。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本病多发生于3个月~2岁儿童。主要原因是日照不足,含维生素D食物摄入不足,及一些疾病因素如胃肠疾病影响了维生素D的吸收,或肝肾疾病影响了维生素D羟化。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初期患儿多烦闹不安、易哭、易惊,之后出现典型的骨骼改变,如颅骨软化、方颅、手镯征、脚镯征、囟门和颅缝闭合延迟、出牙延迟等。腕骨X线片尺、桡骨远端呈杯口状改变,临时钙化带模糊,骨密度减低等。血钙磷降低或正常,碱性磷酸酶升高。维生素D中毒多由于家长给儿童用维生素D不当,摄入量过多引起。如摄入量为2万~5万U/d或U/kg,连用数周或数月即可发生中毒。敏感儿童U/d连用1~3个月亦可发生。维生素D中毒初期可出现烦躁、哭闹、多汗等类似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早期的症状,重者可以出现惊厥、血压升高、心律不齐、烦渴、尿频、脱水、酸中毒、蛋白尿、血尿、发生慢性肾功能衰竭。血钙>3mmol/L,X线示骨骼异常钙化,重者大脑、血管、心脏、肾脏、皮肤等有钙化灶。维生素A中毒有维生素A摄入量过多病史,临床有急性或慢性颅内压升高症状,患儿出现烦躁、哭闹、呕吐、前囟隆起。慢性中毒还可以出现皮肤粗糙、脱屑、口角皲裂、毛发稀疏。血清维生素A浓度>5.1mmol/L。新生儿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母亲患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儿出现兴奋、多动、哭闹不安、易惊、体质量不增,常有心功能不全、肝大、黄疸等。实验室检查T3、T4升高,TSH降低。猫叫综合征因患儿哭声微弱似猫叫,故称猫叫综合征。多见于低出生体质量患儿,头围小,眼距宽,眼裂斜向外下,鼻梁宽平,小下颌,高腭弓,常伴有腹股沟斜疝,心脏、肾脏及骨骼等多发畸形,智力低下,染色体检查可以确诊。对症治疗及病因治疗首先应详细询问病史,并进行细致的体格检查,解除引起生理性哭闹的原因如饥饿、衣着不适、排尿排便等。如病因已经明确,应迅速给予病因治疗。如为急腹症如胃肠穿孔或梗阻等,应尽早手术。感染性疾病引起者,应尽早给予有效的抗生素或抗病毒药物治疗。
作者医院全科医学教研室 施萍版权信息:本文为《中国社区医师》杂志(白癜风如何治疗最好北京比较好的实惠的白癜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