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抗战老兵耿荫龙之子耿嘉陵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也是台湾光复回归祖国70周年、抗日战争爆发78周年、滇西抗战大反攻71周年及父亲诞辰周年的日子,谨以此文章纪念在哪场惨绝人寰的卫国战争中阵亡的中国远征军英雄将士和我的父亲。
追忆先烈英灵、传承爱国精神
云南龙陵松山清明祭拜父亲和中国远征军英灵活动随着列车在广州火车站终到的那一刻,圆满、平安结束。五天公里的长途跋涉和昼夜的飞机、火车、汽车接力,堪称又一次远征。虽然一路舟车劳顿,并伴随着艰辛、忧伤、风险和各种不快,但最终收获远大于付出,此行值了。
今年是中国远征军组建、出国作战73周年。年5—11月的滇西战役是远征军的一个重要战役,双方集中了十多万人在龙陵、腾冲县城以及周边几个山头反复厮杀,其规模远远超过了中缅印战区任何一场中国远征军的战斗。年5月中国远征军集结滇西,揭开了国内抗战反攻的序幕。滇西是我国八年抗战中最早向日寇发起战略反攻的地方,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反法西斯战场从失败走向胜利的开始,滇西反攻在中国抗战史上具有转折性的意义。
滇西战役包括收复龙陵、腾冲县城和松山攻坚战。经过四个月的鏖战、拉锯战中国远征军光复腾冲、龙陵。松山攻坚战是年中国远征军全面进攻日军于滇缅公路设置的防御制高点之战,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缅战场中最重要的山地攻坚战之一。据介绍,这场战役前后共计大仗10余次,小仗上百次,中国军队全歼日军,但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整个松山战役从6月4日开始—9月7日结束共95天,远征军先后有10个团2万人参战,共伤亡人(其中阵亡人),失踪50人。毙杀日军人,敌我伤亡比1:6.2,战死人数超过了负伤人数。
松山攻坚战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具有独特地位和意义,以战役级的投入和牺牲,赢得了战争胜利的目标:
1、打破滇西战役僵局,拔下滇缅公路上最硬的钉子,为最终打通滇缅公路奠定了基础,从此拉开了中国大反攻序幕。
2、是中国抗日战场首次获得胜利的攻坚战、中国战略反攻阶段“转折点”之战。
3、是中国军队首次歼灭一个日军建制联队(团)的战役、日军在亚洲战场的第一个所谓“玉碎”战。日本天皇亲授的联队军旗被毁,旗冠深埋地下,联队不复存在,成为日军在中国战场上首次遗留上千具遗骨迄今无法收殓的败仗(亡灵无法回归靖国神社)。
4、松山战役,成为二战国内海拔最高的山地丛林攻坚战的典范,并有雨季等因素,具有很高的军事学研究价值。战后第8军司令部参谋处编撰《第八军松山围攻战史》为国民党重庆陆军大学教材()。此役也被写入美国军校教材。
5、战争遗址至今保存较为完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保存最为完整的战场遗址之一,具有重大历史文化价值。
龙陵之战是国内抗战最艰苦最激烈的城市攻坚战之一,双方十多万精兵强将像飞蛾扑火似的投入了绞肉机般的龙陵烈焰之中,近40%的巨大伤亡。龙陵之战最终以中国远征军的彻底胜利而告结束。曾经被抹去的,不光是声音,还有记忆,彼时的历史教科书里,只字未提国民党的正面抗战战场,似乎也没存在过什么战略作用,遑论“冷僻”的滇缅战争更无人提及。作为这段历史的证人——中国远征军老兵们的存在注定终归有一天会打破处于禁锢沉默的黑箱。几十年来,民间、老兵们的声带是嘶哑的。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一些历史禁区趋于突破,抗日正面战场的作用在影视剧、报刊杂志、媒体等层面开始湧动得到承认,类似《台儿庄大捷》《长沙保卫战》这样描述国民党正面抗战的影视剧得以上演。在民间,社会言论变得相对自由,像戈叔亚、段国庆、李政、侬正义、陈院峰、储仕安这样的一批滇缅抗战史学专家、民间人士、志愿者开始了他们对于中国远征军、滇缅战争的研究,《中国远征军》电视剧的热播--这段被尘封的抗战历史终于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国殇墓园、松山抗战遗址可以说是腾冲、龙陵抗日军民以鲜血写成的一部活的史书,名牺牲者,以宝贵的生命谱写了国难当头中国军人拼死抗战的爱国篇章。这部历史的血书,不单单属于腾冲、龙陵。它是属于爱好和平自由的全体中华民族的、属于全人类的。
龙陵县历届县委、政府及上级有关部门对松山遗址的保护和开发工作极为重视,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就冒着极大的政治风险拨专款15万元修复抗日将士公墓,建了3座标志说明碑、18座遗址说明碑和一条上山公路。年5月,龙陵县又投入多万元资金加宽铺设了柏油路,提升上山公路的等级。年5月松山战役遗址列为龙陵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年11月松山战役遗址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年5月松山战役旧址被国务院核定、文化部确定为第六批全国重点保护单位。目前松山战役旧址仍在勘查、保护和开发建设中。
年9月3日,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纪念日。在中国云南省龙陵县松山由中国著名雕塑家李春华先生雕塑并捐赠的中国远征军雕塑群在隆重的揭幕仪式中落成。中国远征军雕塑群共有件作品,以士兵为主体,分为跪射俑、炮兵俑、驭手俑、女兵俑、娃娃兵俑、驻印军方阵、盟军方阵、老兵方阵等;用当代雕塑的理念给他们独立安排位置,留下历史记忆,给观众以更大的想象空间和对那段历史的深刻理解。老兵方阵雕塑原型人物全部是仍健在的远征军老兵,其中由河南项城籍、最长寿的岁居住在龙陵的俗称“抗战活化石”的原中国远征军医院少校医务主任—付心德抗战老兵,他先后参加了淞沪抗战、南京会战等战役;还有江苏金坛籍、曾在生死滇缅公路抢运战略物资、二次翻越野人山、三次飞越舵峰航线并参与打通中印公路等战役的98岁黄埔十六期驻印抗战老兵——耿荫龙及其它远征军抗战老兵鲍直才、邱联远、刘桂英、梁振奋、田庆平等28位在世老兵为原型组成。老兵方阵前排最中间位置站立的是抗战老兵付心德的雕像,其它二十七位在世的抗战老兵雕像则分布其周边。在每位健在老兵雕塑基座平台上都镶嵌有大理石,上刻有老兵个人简历生平,以展示他们当初之风貌,供后人瞻仰,敬重。雕塑群距松山战场遗址数百米。“这样的选址是经过多方考虑的,让这些远征军将士面对曾经发生过激烈战争的战场,是再现他们对战争胜利所做出的奉献、拼搏、牺牲,以及他们誓死攻克松山的决心”,雕塑群作者李春华先生介绍说。
勿忘国耻,
该 ↓↓↓
治白癜风西宁哪家医院好白癜风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