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是一种歌唱艺术。
童年时期是每个人最美好的阶段,
让孩子在童年学习声乐,
用最接的方式来表达孩子最真实最直接的感受。
什么样的孩子适合学声乐
只要能够说话的孩子,都可以唱歌。但如何唱好歌就是一门学问,尤其成长发育期的孩子声带很稚嫩,没有老师的正确指导很容易造成声带受损。声乐学习要想取得一定成绩,首要的条件是声音要明亮、音质好,乐感要强,如果孩子具备以上特征就可以选择学习声乐专业。
几岁学习声乐最好
四至六岁学习声乐的孩子,他们的喉头和声带是成人的一半或不到一半,胸腔很小,呼吸较浅,多用头腔共鸣,听起来声音响亮、甜美而透明,这么稚嫩的嗓音就如同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此时如果家长急于求成、用声不当,就会直接影响到孩子们今后的歌唱生涯,最好能自然发展。六岁以上的孩子开始进行声乐初级练习,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能够独立学习声乐演唱技巧,并可基本控制歌唱器官,对声音有一定的辨别力,对歌曲也有一定的欣赏能力。这样孩子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能够更好的培养兴趣,有利于长时间的声乐歌唱艺术。
初学阶段的训练时的现象
孩子唱歌跑调,节奏不在点儿上,像他这样的,能唱歌吗?其实儿童在初级阶段唱歌时,就存在着音准及节奏不稳的现象,起因很多,如:歌曲速度较快或较慢、节奏较复杂、音域太高或太低、对歌曲的熟悉程度等,都会影响到音准和节奏。演唱歌曲的先决条件是音准和节奏,因此训练音准和节奏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也要重视视唱练耳。耳朵听不准音,就谈不上唱准音;演唱时跟不上音乐节奏,就谈不到表现音乐。因此,基础视唱训练和声乐训练要一同抓起,对音准、节奏有了准确的认识之后,在演唱歌曲时,才有可能表达出歌曲的内容。唱歌跑调还受其它方面的影响,如:歌唱气息支持不够、歌唱位置不够、换声点没有充分的准备等等,通过不断加强歌唱技巧的训练,才能正常地发挥出演唱技巧及演唱风格。
单项训练方法训练童声
儿童理解事物能力较差,没有概念性,儿童对身体上的歌唱器官大多没有感觉,如对呼吸器官、发声器官、共鸣器管、以及唇、齿、舌、牙、喉等,基本上是模糊的,对控制身体各歌唱器官的能力更是比较差。这些就只能依靠老师以生活中的感觉和丰富的想象力来启发他们,来训练歌唱器官的协调及配合。运用单项练习来进行声乐训练,可以使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掌握声乐技巧。例:歌唱呼吸练习、放松喉部练习,咬字吐字练习、歌唱时面部自然放松练习以及歌唱时的表现能力练习等,分别进行单项练习,学生会有更深刻的概念性。
加强歌唱中的共鸣训练
儿童的歌唱共鸣实际上是以口、咽、鼻、头腔为主。u---a(呜――啊),lu――la(吕――啦),这些母音练习容易使音高的位置集中向上,从小字一组的a开始,向上唱到小字二组的f。日本一位儿童乐专家认为,从c调的2开始练习下行音阶,如有的儿童在练习时,声音位置老不能集中向上,可让他们感觉好象头上落着一只小鸟在歌唱,通过多次体会感觉,可收到预期效果。歌唱的共鸣是非常重要的,而头腔共鸣尤其重要。要想得到充分的头腔共鸣,最便捷的方法是借助于呜母音。呜母音是使声音通向头腔的最容易的母音。呜母音上部的空间感,就是头腔的位置。唱呜母音时,小舌头和软腭都是拉起来的,把声音唱到它们后边即可通向头腔。呜母音是意大利的声柱,学好了它,其它的母音也就好找了。我在教学中最常用的母音是呜、啊、噫,呜有向上发挥的本能,啊有向下发挥的本能,咦有向前发挥的本能
呼吸练习
最初接触声乐的儿童,不知道歌唱呼吸是怎么回事,开口就唱,如何运用气息呢?我们可以把日常生活中常遇到的亲身体验,让学生回忆感受一下引导学生做一些表演,如上体育课时跑步后气喘吁吁时的样子,模仿的基本像时,让他出说说身体的感受吗?还有腰部有什么样的感觉呢?你能边表演边发出声音吗?你能在唱不同音高时,同样使用上这些感觉吗?你的声音和腰部是如何配合的呢?儿童能把这些感受记得非常牢固,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学习声乐技巧的兴趣,又达到了学习声乐的目的。
面部自然放松练习
在歌唱时要注意面部的自然放松,如果面部器官有歪、咧现象,同样会影响歌唱的声音及形象。一般来说,当面部保持微笑状态时,面部器官便会处在比较理想的位置,微笑时,笑肌被抬了起来。当笑肌随着微笑抬起后,口腔内部的硬颚和软腭也会同时抬起,喉咙在这种状态下也就自然打开,这是一种最理想的歌唱状态。学唱过程中,特别是初学期,要经常对着镜子练习,检查是否有面部紧张状态,同时分辨声音是否松弛、歌唱器官是否协调,当出现不正常的状态时,要及时加以纠正,一旦形成不良的习惯,就很难改掉,这样会直接影响学习歌唱的进度。
重视作品演唱
大量演唱作品是提高声乐技术的非常重要的手段。虽然练声一直是声乐教学的重要内容,但是练声并不能解决所有演唱的技术问题,很多的技术、技巧是大量存在声乐作品当中的,比如:歌词的咬字、吐字、归韵。哪个地方换气等等。只有通过演唱作品才能顺利的解决这些问题,变成自己的技术、技巧。演唱作品也是培养训练音乐感觉的最佳武器。作品的风格问题、语言问题、感情表达问题、民族习惯问题、民族审美问题,这些靠发声练习是不可能解决的,只有靠演唱大量作品才能得到解决。
建立正确的声音观念
通过听录音、CD、看录象、VCD特别是观看现场的音乐会,多听好的声音,培养自己的听觉,保持正确的声音观念。学生在开始阶段,虽然按照老师的要求努力去做,但是因为机能、观念、思维等方面,没有跟上教师的要求,往往做不好,或者是做的很差,这时候教师要坚持自己的要求,不要因为学生做不到而改变自己的正确观念,否则会打破学生已经形成的一些观念,反而使学生无所适从、不知所措。所以坚持树立正确的声音观念是很必要的。
注意儿童嗓音的保护
要高度重视,细致观察,精心保护,使少年的变声期平安度过。变声期男约12-16岁,女约12-14岁。男的较严重,时间长,女的不明显,时间短,他们各自的感觉、反映、时间、程度又不相同,因此也要因人而异。对变声期学生嗓音的训练和保护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当他们从“打哈欠”训练进入音节练声阶段时,练声要控制在自然声区,音域不要太高、太低,须根据变声者的程度而定,切勿撑大声音。2、用声要节制。不要超越生理负荷量,因嗓定时,保持声音的新鲜。3、定期检查,定时观察。每个二三个月练练声、唱唱歌,掌握每个阶段的变声情况及变声全过程,以利帮助、保护他们度过难关。4、对变声不严重的学生,可以在自然声区,进行朗诵、念白和选择一些适合变嗓音的练声乐句几曲目的训练,达到恢复和锻炼发声器官的平衡。5、切忌吃、饮有刺激性的食物,以防引起咽炎、喉炎等发声器官的疾病。6、切忌乱喊乱叫。孩子们一激动,就不顾一切的破着嗓子喊叫,这对变声者来说是极其有害的
声乐学习需要长期的训练,孩子自身要多体会每节课老师教学中的发音方式以及对每首乐曲情感理解。少儿声乐教学中不可忽视他们的心理特点,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学习、成长。声乐是表演艺术,发声方法是歌唱表演的基础,所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歌唱表现力,教会学生理解歌词及音乐,这样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理解来表现作品。不但要教孩子们“会唱”,还要教学生可以适当的尝试自己地歌曲力度、速度、情感的变化等的一些小小的处理。因此,注重学生歌唱时的表现力,让他们做到声情并茂的演唱。是平时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百度
点状白癜风北京有没有专业看白癜风的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