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科技工作者,无论我们研究的领域是什么,有关健康的话题永远如影随形、挥之不去。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健康基础。年度中国医学科技十大新闻中排在首位的就是时隔20年我国召开全国卫生与健康科技创新工作会,健康科技创新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追求国民健康,最大的障碍莫过于癌症对人类的侵袭。对这一人类长寿之途上的拦路虎,癌症研究究竟有何丰收的喜悦和难以逾越的障碍,现将有关文献综述如下,以飨读者。
癌症知识的全面更新年1月14日公布的年度中国医学科技十大新闻中,涉及癌症研究的仅“鼻咽癌化疗新方案可使患者寿命延长9个月”1项。年度国际医学科技十大新闻中,也只有“局限性前列腺癌10年随访,不同治疗效果差异不大”和“含肿瘤RNA的纳米颗粒可激发人体免疫系统抵抗肿瘤”2项。从这项国内最权威的评选结果可知,全球投以巨资、人们满心期待有重大突破的癌症研究近年来进展甚微。如今,我们生活在生动有趣、纷繁多变的时代。基因组信息的爆炸式涌现,在带给我们激动与兴奋的同时,也给人们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困惑与混乱。对癌症的遗传全貌知道越多,则对癌症形成的共同分子学基础了解得越少,这就是自相矛盾的典型范例[1]。曾经举世瞩目的癌症基因组测序计划带给我们无数的遐想和期待,许多人相信或者希望,癌症基因组测序计划会彻底揭开癌症的神秘面纱。然而事与愿违,该计划的结果显示强大的技术为本来就难以掌控的整个癌症画面又平添了诸多复杂性。因为随着被人们寄予厚望的、用于大规模研究的各种组学技术的发展和运用,长期以来期望能够对癌症这种顽疾形成清晰明确认识的可能性实际上日趋渺茫。时至今日,人类经过昂贵而艰苦的抗癌战争后能够得出的唯一普遍结论就是:癌症的确十分复杂。研究者们[1]达成的共识是:DNA序列和生物功能要素以及无法解释的未知之间没有直接的关系。由于当前的基因理论框架已经不再能够解释人类基因组中所揭示的完全出乎意料的结果,因此需要新的规范取代长达一个世纪的基因中心论和基因决定论的基因学框架,需要一个从全局出发、不同角度、脱离已有框架的创新性思维方式。
癌症研究的莫衷一是人们普遍认为癌症是由突变积累引起的,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的研究人员[1]对此提出了挑战。如果所有细胞都存在类似的DNA出错或癌变概率,那么体型大、寿命长的动物应该面临着更大的癌症风险。与人和鼠类相比,鲸鱼和大象这种细胞数量更巨大的动物,发生癌症的概率应该更高。但令人奇怪的是,癌症发生率和动物身体质量并不呈正相关,鲸鱼和大象发生癌症的概率反而非常低。因此研究者认为,人体组织相当于一个生态系统,健康细胞是最适合健康组织的[1]。除了突变,癌症还需要组织出现其他改变,这种改变使环境有利于癌细胞的生存和生长,帮助它们在竞争中压倒健康细胞。衰老、吸烟和其他压力因素会改变这一生态系统,让携带致癌突变的细胞获得生存优势。组织环境发生的改变,让突变细胞得以蓬勃生长。许多研究者[1]往往哪看白癜风的医院比较好北京治白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