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疗效最好的皮肤病医院 htt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先来康康本文作者在导师营声音考试中的表现吧)
SLS发声技术被国内所熟知,基本上要归功于王力宏和林俊杰这两位实力唱将,以及曼宁大神的那套《singingsuccess》课程。
然而很多人对SLS的认知其实非常片面,甚至是错误的,这种认知可能是:“SLS是欧美那边的一种唱法,听说挺厉害!”
而实际上,SLS根本只是一套练声体系,无关乎唱法与风格。它是每一位歌手,至少来说,我认为是每一位流行演唱歌手都必须了解并且练习的一套体系,因为底层能力的打造永远是最重要的。
不管你是足球运动员,篮球运动员,抑或是其他任何一种运动员,对于你来说,最重要的并不是你的过人技巧,或者其他技巧层面的东西,而是你的身体素质,你有没有足够强壮的身体去对抗,有没有足够的体力支撑你打完整场比赛。
唱歌也是一样,你要唱摇滚也好,RB,民谣,爵士也罢,首先你得拥有合格的发声机能,才有资格去谈论风格音乐独有的技巧,才能够去表达你想要的情感。
无奈的是,很多声乐老师的教学方法竟然是每节课教学生如何去演唱某一首作品,细节到每个字的气息,音量,时值等等。在我看来,这很可笑。
当我们在谈论唱歌的时候,我们是在谈论什么?是艺术、是情感的表达,而绝非复制!每个人的经历不同,性格不同,对于作品的理解不同,想要表达的内容更是不同,你怎么能够强迫学生去发出一个千篇一律的声音?
这就像一个足球教练从始至终不教你怎么增强体力,不教你如何理解战术,提高你的足球智商,而是上来就告诉你:“你不管三七二十一,反正球到你脚下你就朝着对方球门的方向射就对了!”当然,不得不说这样的老师最能赚钱,(“反正流行歌那么多,我看你们什么时候学得完”)。
SLS的科学性就在于它提供了一套系统的、有效的、具象化的练习,来提高学生的发声机能,为实际演唱打下坚实的基础。
从本质上来说,SLS发声训练过程就是一个健身的过程,这是科学。我们常常提到一些很抽象的概念,像“胸声”、“头声”、“发声位置”等等,如果没有系统学习过声乐的人,往往会被这些概念搞晕。
但是,从根本上来讲,从科学、物理的角度来考虑,人体所有的发声其实都是相关肌肉协调运动的结果,至于那些抽象的概念,原本就只是为了方便描述某一种声音,或者让学习者更容易找到感觉的一个名称而已,实际上不需要对这些概念过度的纠结。
当你健身的时候,健身教练可以看到你的所有动作,并且可以用手纠正你的动作,但声带、肌肉、肺、横膈膜这些人体结构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教练能够感受到的只有声音,我们首先知道哪种声音是正确的,然后我们用一个名词,例如“胸声”去将这种正确的声音进行标记和关联。接着利用这个关联的名词去指导学生发声,并通过听到的声音不断让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调整,然后形成肌肉记忆。
这样,当学生想要发一个胸声的时候,肌肉就自己反应出来了,而不需要去想我的胸腔有没有共鸣,或者怎么把声音控制在胸腔内这些错误且没必要的想法。
再举一个例子,我们对于混声普遍的理解是:胸声与头声的混合。但是我们实际运用混声的时候,肯定不会去想怎么发出一个胸声,然后再发出一个头声,然后把他们混合起来。
而是在日常练习中,通过协调相关肌肉发出混声,形成肌肉记忆。那么当我们发混声的时候,它就是一个独立的声音,一个独立的肌肉动作,而不是两者的结合。
所谓“混声是胸声加头声”只是一种帮助人们理解的说法而已,任何一种声音都唯一对应着一个肌肉的动作,我们要做的是,让肌肉记住:当我们发出一个声音的时候,它自己是怎么运动的。
下面简单谈一下SLS发声训练过程中,那些零散、不完整的单项训练,这些都是零件,从锻炼的角度来看,就是对各个部位肌肉进行单独的锻炼,当每个部位都被很好地激活之后,最后“组装”起来,形成完整、漂亮的整体。
1
呼吸
一个好的声音是由声带振动产生基础音,然后经由各种共鸣腔体的共振形成的,而声带的振动是由气流造成的,所以发声的第一步是产生气流,也就是呼吸。
呼吸是发声的源动力,是良好歌唱的首要条件。呼吸是我们人类的本能,但专业歌唱的呼吸与自然呼吸不同,需要克服人类本能的局限,开发呼吸潜能,所以需要进行一定的刻意训练,让我们呼吸相关肌肉群得到增强,并形成本能反应。
在唱歌时所使用的呼吸是一种胸腹联合式呼吸:正确的状态是吸气时肋骨稍微扩张,同时腹部轻微隆起,但腹部这种隆起是横膈膜下降挤压引起的,而不是由腹部肌肉主动隆起。
但不管如何,气体都只能吸到肺部,所谓“气沉丹田”只是一种感觉,并非真的把空气吸到丹田的位置。
训练到位的呼吸,应该是换气时本能地吸气,然后放松、平稳地呼出,在发出平衡的声音的时候,是不需要刻意进行控制的。但要发强音或弱声的时候,是要运用要呼吸支持的。(这一点,在Uta老师的呼吸支持公开课上面,做了详细的解释)
练习气息,可以发一个长的“si”,尽量让这个声音延长,并且让空气呼出的量尽量地均匀和平稳。
2
唇颤音
如果一个新手想要声音得到快速的提升,那么唇颤音绝对是个首要的练习,并且是个值得陪伴终生的练习,因为唇颤音的作用实在是太大了。
我们在声乐学习过程中,有几个重要的目标:平衡和稳定气息、放松协调肌肉、训练声带闭合能力、平滑换声点使音区连接等等,而唇颤音练习可以同时达到这些目标。
并且,唇颤音还可以直接转成混声。所以,唱功大学非常重视唇颤音。
既然唇颤音这么神奇,也意味着发出标准的唇颤是至关重要的。一个正确的唇颤音首先应该是放松的,肩膀、颈部、面部、唇部都应该放松。
其次要打开喉咙,降低喉位,推气的时候确保发“Bu”而非“Du”。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要用手推起脸的两侧,这是为了让唇部皮肤没有重量,便于平衡。在音高升高的过程中,共鸣向软腭处转移。
3
声带闭合
前面提到,我们最终听到的声音是由声带振动产生基础音,然后经由各种共鸣腔体的共振形成的。因此,要发出一个好听的音色,首先要确保我们发出的基础音足够好,这就取决于我们的声带闭合能力了。
一个闭合良好的声带能够恰到好处地挡住呼出的气息,当声带与气息达到一种平衡的状态时,我们的声音就达到了平衡,这是SLS始终不变的原则。
一个闭合良好的声带意味着,既不过分地挤压声带,也不能让过多地空气流出。前者会造成声音的挤卡和干瘪,后者则会使声音发虚,变成假声。
做到声带闭合良好的关键是“外松内紧”,“外松”是指喉外肌肉的放松,假如运用喉外肌肉来控制声音,就会影响到喉内声带的自由振动,其结果自然是吃力而不平衡的声音;
“内紧”则是喉内肌肉群的积极状态,喉内肌与伯努利效应共同协作,就能达到良好的声带闭合,产生良好的基础音。
我记得我在导师营刚开始练习声带闭合的时候,声带漏气的现象很明显,因此不自觉地就会想要使用喉外肌的力量帮助闭合,舌头内缩。这正是正确的发声习惯与过去错误的习惯相互斗争的过程。
随着练习量的不断积累,喉内肌越来越强壮,喉外肌也因此越来越放松,一个良好的声带闭合肌肉记忆就初步形成了。
4
共鸣系统
声带振动只决定最初的音质,而共鸣决定了最终的音质,当声带振动产生基础音之后,就需要各个共鸣腔体将它润色和放大了。
在整个共鸣系统中,胸声扮演了“地基”的角色,胸声是否稳定,直接影响了最终声音的稳定,而加入胸声的多与少,也直接影响了声音的厚度。
回到我最初的论点,我认为每种声音都对应着唯一的肌肉动作,并不是某几种声音的简单组合,那为什么我们不直接练习混声的肌肉就好,而是先开发胸声与头声呢?这是因为混声需要协调各种肌肉,对于机能不好的人来说,很难做到。
所以我们必须通过练习胸声,把一部分肌肉激活并增强,以便于我们去协调它。我们都知道,体育运动员为了增肌会做大量的锻炼,例如俯卧撑,但是他们在比赛时并不需要做俯卧撑,他们只是需要更强壮的肌肉和更大的爆发力,俯卧撑只是帮助他们获得力量的手段。
这个例子是为了说明,胸声或者头声,在我们的声音锻炼过程中的作用,不要为了练声而练声,我们应该知道自己缺少什么,再去针对性地进行练习。
头声是高音区共鸣,优秀的歌声比普通的歌声多了很多高频的泛音,这些高频的泛音就是来自头声。头声能让我们的声音更亮、穿得更远,并且让我们的声音更立体,共鸣更优美丰富。
与胸声一样,头声也是开发混声的基础,但是我们在开发混声的时候,并不是简单地将头声叠加到胸声中,而是通过头声训练,将相关的肌肉激活并增强,然后通过肌肉间的协调来开发出混声。
头声能让我们的声音变得年轻,并能持续演唱到晚年。需要注意的是,头声与假声的区别,从本质上来说,头声也是属于假声,但它是声带闭合良好的声音,动听不刺耳;而我们平时所说的假声则是声带闭合不好,声带漏气,声音暗淡的声音,是一种不健康的声音。
当胸声、头声都开发出来之后,我们需要用咽音将他们连接起来。顾名思义,咽音就是咽腔共鸣。咽腔又分为喉咽腔、口咽腔、鼻咽腔,分别对应着喉咽音、口咽音、鼻咽音。
喉咽腔对应着我们声音的低音区,口咽腔对应着中音区,鼻咽腔则对应高音区。咽音是非常高效的演唱技巧,需要训练的时间很短,但却很容易达到训练的效果。
咽音是混声的交通枢纽,也可以说是混声的桥梁,并且让我们的声音更集中,增加声音的穿透力。
5
声带边缘化
边缘化发声是一种不完整的声音,仅涉及声带内边缘的振动,因此不会激活整个声带。它倾向于创造良好的声带闭合,和音区间的平滑过渡。
对于我自己而言,边缘化是掌握混声的最有力武器。混声的目的说白了就是统一音区,但是其中的难点在于,我们需要从声带全振动的胸声向声带边缘振动的头声过渡,这样很容易造成声音的不统一,出现断层。
在参加导师营之前,我的断层问题尤其严重,因此每次我到了头声区都像是转到了假声一样。在经过边缘化训练以后,我的声音断层问题明显得到了改善。
试想,如果我们让声带振动面积逐渐趋向于边缘化,而不是由整体振动瞬间转化为边缘振动,这件事就变得合理多了,这就是平衡的原理。
我们需要改变整个音区的声带振动模式,用边缘化的发声,来获得声区的平衡统一。
边缘化不仅是我们掌握混声的有力手段,而且能让声音音质发声改变,增加声音辨识度,让声音更精准并且拥有“芯”。对我而言,边缘化是最好的训练。
除了以上这些,要掌握混声,还需要平滑我们的换声点,保持喉位的稳定。
而换声点的解决,我个人最受益的还是边缘化的训练,因此我非常爱边缘化练习,经常不自觉地就开始用松弛的气泡音按摩声带,感觉声音有了出发点,混声就更加地结实了。
后语
总的来说,声音的训练就是肌肉力量和肌肉协调的训练,最终形成肌肉与意识的联结,当我们脑海中出现一种音色,我们就有能力去发出来。
既然是肌肉的训练,它就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并且需要科学正确的训练方法。任何一个出色的运动员都需要教练;任何人想要安全有效地健身,也最好需要一个教练;任何的刻意练习,找一个好的教练都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反馈很重要。
当然,声音训练本质上既是健身,也是一系列的刻意练习,并且抽象。因此,一个好的声乐教练是歌唱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条件。
然而,就国内这种大环境来说,最难的恰恰是找到一个优秀的声乐教练,以及一套先进的发声训练体系。
但我很幸运地遇到了唱功大学,在我还算年轻的时候,加入了唱功大学线上导师营,让我的歌唱事业更早地步入了正轨。
唱功大学第四期线上导师营学员:黄志超
(Uta老师的私教体验课,感受神奇的声音魔法)
相关链接:
学习SLS对我唱歌以及教学的改变
唱功大学线上导师营优秀毕业论文
SLS混声训练方法的学习体验
唱功大学线上导师营优秀毕业论文
拓展阅读:
唱功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