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哪个医院专业治疗白癜风 http://baidianfeng.39.net/bdfby/yqyy/
专业、权威、深度
医药行业报道尽在中部第一行业自媒体
大医道
—MEDIMUST—
近日,浙江大医院(下称浙大一院)举办“心脏移植病友会”,多位“换心人”讲述自己“换心”后的变化。正如电影《21克》中男主人公一样,心脏移植手术痊愈后的他们,判若两人。
器官也有自己的“个性”和“记忆”吗?如果有,是否会随着器官移植而转移?
器官移植术为因故事后续匪夷
小编纵览国内外报道,发现仅有少数器官移植受者中认为自己性格没有变化。而被认为判若两人的受者,术后便开启“外挂”般的人生篇章。
在浙病友会上,17岁的小翔(化名)是现场年纪最小的“换心人”,也是目前浙大一院年龄最小的一位心脏移植患者。手术出院后,他就感觉有一种从没有过的轻松,在家人眼中,他变得乖巧、懂事,不再暴躁、任性。更让家人和他自己意外的是,休学一年后,再次走进校园时,他从“学渣”变成“学霸”,每次考试均名列前茅。
无独有偶,据美国媒体报道,一名患恐高症的美国女子多提·欧康娜在移植了一名登山运动员的心脏后,居然克服“自我”的内心恐惧,成为一名登山者;而器官移植受者术后会讲流利外语、兴趣转变爱好写诗谱曲的新闻更是层出不穷。
美国人威廉·西里丹进行心脏移植后,绘画技能从无到有,作品能卖到美元。
看似这些器官移植受者“继承”了器官捐赠者的性格,如同天方夜谭。而早在年,美国亚利桑那州大学著名心理学教授盖里·希瓦兹在对至少70多例“性格转移”的器官移植案例的分析中发现,一名7岁的美国女孩在移植了一名被谋杀的10岁女孩心脏后,开始频频梦到凶手的模样,最终警方根据她提供的“线索”,竟然真的逮住了凶手。
为什么患者“换心”后性情和智力会改变?
谈及“换心”,不少人会立即联想到相关的影视作品,如,由香港演员梁家辉、林熙蕾等人主演的《夺命心跳》,该片讲述了一个女人在做完心脏移植手术后,原本的陶艺天赋顿然消失,技艺越来越差,种种迹象让她怀疑,这突如其来的一切都与身体里那颗神秘的心脏有关。由西恩·潘主演的电影《21克》,也介绍了一个通过心脏移植手术重获新生,然而痊愈后的他却变成了另一个人,拥有了心脏捐献者的记忆和性格。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美国亚利桑那州大学著名心理学教授盖里·希瓦兹经过20多年调查研究发现,人类的心脏也许有某种“思考和记忆功能”,这正是许多接受心脏移植的患者突然性格大变、“继承”了心脏捐赠者性格的原因。据统计,每10例接受换心手术的病人中,就有1人会出现性格改变现象。
国内医学专家对心脏移植后,患者性格的变化,还有这样一些观点——
医院心外科主任王奇说,这是由手术本身的技术成熟程度和患者的认知决定的。因心脏移植术属于医学界难度高、风险大的手术。患者的心脏会出现停止状态,在心脏复苏的过程中,心脏内部会进入气泡,从而产生器质性改变。身体上的器质病变,使得他们在认知方面出现了障碍,也导致性格出现轻微变化。王主任说,我国上世纪80年代出现类似的病例较多,进入21世纪后,随着心外科心脏移植技术水平的提高,医学界类似的例子反而少了。
医院心内科教授张澍认为,病人性格发生变化和手术后使用的药物也有关系。比如,器官移植的病人必须使用抗免疫药,而这些药就有一些影响神经的副作用,这些副作用就可能带来病人性格的变化。另外心脏移植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手术,需要经历麻醉、开刀等很多道程序,这些程序也有可能对身体产生影响。像声音改变,就有可能是做手术时需要保证呼吸,插管时对声带造成影响,导致声音改变,等等。
河南医师陈定学曾写过一篇文章《换心人为什么性格大变》,文中提到,近年来科学家们发现,心脏除了血液循环功能外,还具有内分泌功能,它能分泌出一些化学分子,如心钠素、生物活性多肽等。心脏极可能还会分泌出一些“肽类激素”,这些“肽类激素”蕴涵着捐献者个体的一些信息,导致被捐献者的性格、生活习惯、饮食习惯以及梦境等发生改变。
别不信器官细胞有记忆这是真的
尽管多数人会对上述如同科幻小说般的情景,抱以怀疑甚至是嘲笑的态度,但曾有多位国外专家试图通过研究去论证,小编甚至从我国中医典籍中发现“心主神明”的佐证。
前文种提到的盖里·希瓦兹教授历经20多年的研究发现,至少10%的器官移植患者都“继承”了器官供者的性格。原因在于,人体的所有主要器官都拥有某种细胞记忆。当它们被移植到其他人身上后,器官携带的记忆就从一个人身上转移到另一个人身上。而另外90%器官移植患者“未继承”供者的性格,或是因为两人本身的性格相近,所以改变不易被发觉。
希瓦兹的“细胞记忆”理论也得到一些研究人员的支持。例如,美国加州心脏协会的专家发现一种具有长期记忆和短期记忆的神经细胞的确在心脏中工作,并且形成了一个微小但却复杂的神经系统。神经系统的功能当然就是记忆和产生意识。
另有国外研究者提出“激素论”,认为人体各种器官分泌的激素也可能影响到性格。体内肾上腺素、雄激素较多,会让人性格暴躁并具有攻击性,而男性体内雌激素过多则可使其女性化。如果一名肾衰竭病人接受了另一人的肾脏,而这个人的肾上腺分泌的肾上腺素和雄激素较多,也可能造成受者性格的变化,如暴躁、好斗等。所以,器官移植后受者的性格甚至意识的变化,也可能有生物学和生理学的基础。
我国中医理论中,对于心脏功能的理解除了“心主血脉”,还认为“心主神明”,即中医认为人体循环系统功能和中枢神经活动都由心脏来体现。小编遍访典籍了解到,中医学理论著作《素问·灵兰秘典论》中说:“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灵枢·邪客》中记载:“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也。”这里的“君主”和“大主”主要是体现心脏在脏腑中居首要地位。“神明”和“精神”所指的则是人体中枢神经机能活动,心脏居于对精神活动的主宰地位。若从中医学的理论来说,心脏移植对记忆和性格有一定的影响,移植记忆也有一定的可能性。
(来源:健康界本文综编自新浪健康、齐鲁网、新京报和扬子晚报等媒体报道。)
大医道,医疗行业资源中心,是郑州大学互联网医疗与健康服务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的协同机构:医疗政策解读,精准行业资讯,医院管理研究,高端人才平台。
转载、报料,请直接联系医道小秘书:
赞赏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