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杰
有幸担任中华诵经典诗文朗诵评委,有一些体会和朗诵爱好者们分享。
如我常感慨的,因为生活不是舞台,所以我们爱上舞台。即我们在生活中不被允许尽情地表达情绪情感(我们的文化追求情绪内敛),我们于是寻找舞台这个特区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但问题是,舞台艺术又是源自生活的,舞台上的表演能力自然受到生活经验的钳制。因此,多数人并不能潇洒自如在舞台上通畅地表达自己,只是模拟情绪情感的样子,有作态的嫌疑。
1、只有发声器官在朗诵前几天看城交交响乐团大提琴手赵光雯老师演奏,演奏期间始终是凝神聚气的状态,是用全部身心去演奏,也感染了在场每一位懂音乐或者不懂音乐的人,一曲结束有如跑完马拉松。我们多数朗诵者还做不到这一点,老师们过去经常说要用心朗诵,我看,是否用心,用了多少心,其实可以通过身体是否被调动来检验。良好的用心态度是身心合一的,整个身体都参与了进来,而不只是嘴上的事。艺术之所以迷人,大概就是因为艺术能使人体验这种淋漓尽致的畅快。
朗诵者有如亲历者,亲历者又可以在作品中灵活转换两种身份,一种是当事人,另一种是观察者。由于我们投入不够,会分寸拿捏不好。
举例说,《青衣》里有一句话:观众承认了春来,掌声和喝彩声就是最好的证明。从字面来理解,演出成功了,这句话的情感基调应该是轻松喜悦的,所以很多朗诵者用高兴的情绪来表达这一句,而事实上,我们做为这篇作品中故事的亲历者、观察者,这篇文章的主角是筱燕秋,我们亲历了筱燕秋的辉煌和衰落,我们是抱着对筱燕秋深深的怜悯和共情来看待春来的首次登场的,而非客观看到一个新星冉冉升起。因此,看到春来获得观众认可,我们内心是五味杂陈的,甚至有一些难过。
再举一个“当事人”的例子,《最后一只藏羚羊》里,是拟人的自述,当表达“被活生生剥了皮”时,我们不能只是嘴上怜悯,而是朗诵者要感受到痛!类似的还有《我的心》,“我的这颗心越来越痛了”,我们都有过对疼痛的体验,痛的时候我们身体不会那么直,你会忍不住身体蜷缩一点(并非要大家设计动作),那才是真痛。大家可以参考徐涛在《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里“把纤绳深深勒进你的肩膊”的这一句,绳子勒进肩膊是会痛的,此处徐涛的声音状态是痛的。播音老师常告诉我们,正确的发声状态,喉部要放松,不要挤压声带。但这是正常情况下,这种痛的情况就不是正常情况,大家可以留意,徐涛在处理此句时是挤压声带的,因为痛,全身都收缩了,挤压才吻合这种痛的状态。
2、作态让我们失去想象力。胡乐民老师的讲座只讲了一个字:真。真听真想真感受。但我们也有许多朗诵者的想象力没有被释放出来,即眼前没有画面,只能见字出声。王兵老师告诉我,节奏的变化可以通过高低、强弱、虚实、快慢来实现。很多爱好者不习惯用快慢来控制的原因就是源于没有想象力。比如有一些词:如果---这是在假设,通常需要想想;当我老了----眼前还没老,老是很久以后的事情;天色亮了---亮的不只是眼前这一小块地方,而是大区域;山的那边-离你这里还很远,不在眼前。这些词都适合用较慢的节奏来表达想象或距离,这样这些词语的字音也被撑开了。作品中需要想象力的词语被撑开,叙述性的话语则做一般简洁处理,这样就有了变化,朗诵的美感就来源于此。而当失去了想象力和理解后,我们追求的变化就刻意而混乱,导致情意的表达不准确,最常见的就是遇到排比就乱爬楼梯。还拿《青衣》里的例子:“她取过底彩,往手上抹,往脖子上抹,往脸上抹”,很多人处理为一浪高过一浪,我就疑问了,凭什么脸比脖子比手重要呢?同理,“她唱的依旧是二簧慢板转原板、转流水、转高腔”,很多人也是一样爬台阶,凭什么高腔比流水比原板更大声?你问过戏曲行的人,他们答应吗?
当然,以上这些例子是极端的,属于“错误”,更多的问题则出在不细腻、不准确。即针扎了一下能表达出来,蚊子叮了一下却表达不出来。反应在作品中的问题是,要么没有关键词,要么关键词表达突兀。这次去北京学习,贾红翔老师对说我“小杰啊,不要使拙劲儿”,这句话很值钱。我也长时间受这问题困恼,表达要不就平淡无味,要么就一惊一乍,这大概需要长久的磨炼,当你内心感受的计量单位越来越小时,你的表达才能越来越细腻。
当然,我这么说,并不代表我能做到。
我只是分享我的发现:舞台上的朗诵能力受生活经验限制,即我们的朗诵风格其实就是我们的生活做派。王丽老师饱满的朗诵热情恰如她生活中的积极态度,生活中她就是活泼的百灵鸟,随时传递给身边人正能量;丹音老师同样积极向上,但她的积极特点还带有时代特征,这可能和她出身红色革命家庭有关,生活里她也给人感觉一身正气,每当需要诠释共产党员的担当精神时,我就会想到她;许溟嵘老师声音、形象给人的感觉都是美,她很精致,不只在舞台上,生活中也是如此。当然,精致是辛苦的,因为要对每个细节负责;对比起来,王兵老师就没那么注重细节了,他的朗诵风格比较洒脱,大局把握就可以,一如生活里的他,非原则性的事情都随遇而安。振辉老师声音特点是醇,吻合生活中的他,不急不火慢慢飘着香。北方老师特点丰富,需要另题再叙。
又想起这次比赛中,《秋天的怀念》这位选手表达激烈情绪时不够通畅不够爽,从技术层面分析,我发现她的气不往外送,而往里吃,我忍不住想,生活里的她是否也是一位“忍气吞声”的人呢?所以,在我看来,朗诵既然能反应我们的生活状态,也就可以通过朗诵调整和改善我们的生活状态,也就是说,坚持朗诵下去,能给我们的生活松绑,朗诵能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就是这个道理,这就是朗诵的真魅力所在。
图:来源网络
文:朱小杰
编辑:陈心如
审核:许溟嵘姚峰
监制:王丽丹音
温州市朗诵演讲艺术学会温州市朗诵演讲艺术学会
长按,识别北京治疗白癜风的多少钱北京最好的白癜风专科医院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