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屈歌
几乎打开任意一本声乐理论书籍,您都可以在开篇最重要的位置,看到有关歌唱发声生理解剖方面的内容。对这方面知识的阐述方式,大多数理论书籍也都有着“极为默契”的相似:1)以“歌唱发声器官”等名称为之命名;2)一般会放上几张头颈部、或头颈与胸腔的解剖示意图;3)用箭头线指示、标注生理器官的部位、名称,如哪儿是声带、哪儿是会厌、哪儿是肺等。可能是此类内容在当前“声乐理论”中较为常见,而且不同书籍的描述也非常相似的缘故,大多数读者往往选择跳过此章节,直接进入后面内容的阅读。这样,本应是嗓音发声重要基础的生理解剖内容,在事实上变成为了“食之无味、弃之不妥”的鸡肋。
发声生理解剖的尴尬
之所以这样描述发声生理解剖的尴尬,是因为绝大多数作者以及读者都承认,人的各发声器官、包括整个身体,构成了我们歌唱发声的“乐器”,详细了解这件“乐器”各个零部件与整体性,对于更好地“演奏”这件乐器非常必要。同时也有不少人认为,这部分内容与歌唱实践没有真正的联系,“知道这些,也不一定能唱好歌”。换言之,如果一本声乐理论著作缺少了这部分内容,从嗓音发声的完整性角度而言,这本书是不完整的,因而“弃之不妥”。但同时,由于现存理论书上这部分章节形式简单、内容重复、与歌唱发声实际联系不紧密等现状,读者们对这样的内容并不买账,而出现“食之无味”的窘境。
既然歌唱不可能离得开人的身体,离不开歌唱者的嗓音发声器官,那为什么大家觉得这部分理论对歌唱“没有多大用处”,不太感兴趣呢?虽然,个中缘由会有很多,但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应该是我们没有用运动的观点动态观察、认识嗓音发声器官的个体运动与相互间的协调。这也就是说,学唱歌,不能仅从几张静止的图片来认识我们的发声器官,因为这种静止的画面,仅仅是各器官无限量运动状态中的一种,仅仅是供我们认识其基本位置与基本形态的一种简略形式,远远不是发声歌唱时那种灵活多变的真实面目。况且,各个器官运动状态的多变性之间,还有相互协调的因素存在,协调得好,就有利于嗓音发声,协调得不好,不仅不利于发声,还会对嗓音发声的效率产生阻碍作用。因此,认识我们的发声器官,不能在几张简单的图上,用静止的思维模式去观察,应该需要我们以运动的、变化的、协同的思维,动态认识发声器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嗓音发声器官的生理解剖内容,运用到嗓音发声与歌唱的实践中去,使之发挥认识嗓音、把握嗓音、运用嗓音的基础性作用。
了解发声器官是基础
好的歌唱家都认为,正确的歌唱需要全身参与,强调所谓的“整身歌唱,或全身歌唱”。作为发声的直接参与者,嗓音发声器官不仅包括为歌唱发声提供动力的呼吸系统、把肺内呼出气流的动能转化为声能的声带、对嗓音进行共鸣美化的声道以及借由其运动改变声道形状的唇齿舌牙喉等调音器官等,还包括上述器官得以产生运动的相关肌肉组织。如,控制呼吸的膈肌、肋间肌和腹肌,控制声带运动的甲杓肌、环甲肌、环杓侧肌、环杓后肌等喉内肌群,控制会厌抬举、软腭上提、咽壁拉伸、下巴放下、口腔开合等的肌肉组织。甚至还包括有可能对嗓音发声产生负面影响的喉外肌和舌肌。因为对于歌唱发声而言,喉外肌和舌肌过于紧张,将会产生不利于发声的约束力,这时它们“若能放松下来,不帮倒忙”,恰是其最大的贡献。
俗话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果没有身体的支持,没有发声器官的参与,没有神经系统的协调统一,我们的嗓子就不可能发出声音,更不可能将之运用于歌唱等艺术表现。了解我们的身体、了解发声器官的主要功能及其运动特点、了解各器官的协同运动对发声的作用,是客观认识嗓音的基础,是真正了解、调控歌唱发声的必要前提。对于这个观点,相信绝大多数人都不会反对。之所以当前仍有不少人认为,了解大多数声乐理论书籍上发声器官的解剖知识,对实际歌唱意义不大,可有可无。究其深层次原因,并不是嗓音发声生理解剖与运动方面的知识真的不重要,而是由于我们相关知识储备的缺失,对嗓音发声生理相关知识了解的太少、太片面、太机械的缘故。
嗓音发声需要多器官协作
嗓音发声是“全身参与”的整体运动的结果。单靠声带、没有呼吸气流的激发,声带不可能产生振动而发声;单靠气流呼出而没有声带,也不可能发出有规律的嗓音;既有气流、又有声带,但没有声道的共鸣调制,就不可能对声带发出的孱弱声音加以共鸣放大,也不可能对声带振动声中大量的噪声成份进行有效的调制(对声音中的某些频段加以放大、同时对另外一些频段予以抑制),从而发出优美的乐音。
看到这里,可能会有人问,那如果我呼吸、声带、声道等几个嗓音发声的环节都在,且状况良好,是不是就一定能发出我们想要的优美嗓音呢?常识告诉我们:不一定!或者更准确地说,虽然有这个可能,但仅具备这些条件,不经过一定时间针对性的思考与练习,而在“全天然”的情况下,就想发出理想的歌唱声的可能性非常小。原因是什么呢?
这就是本文要重点阐述的一个观点,嗓音发声不是各发声器官功能的简单相加,而是各器官在神经系统的统一指挥下,使各发声器官产生一种相互配合、相互协作的协同运动,当这种协同运动使发声系统达到某种合理的状态时,就可以发出符合我们审美原则的理想声音。如,声音的高低、强弱需要不同的气流强度,气流的不同强度需要对呼吸进行不同力度的调控,这种调控力要求我们控制呼吸肌肉按需要调节其或收缩、或舒张的力而予以适应;为发出明暗不同的声音,我们需要调节我们的口咽腔相关肌肉组织,进而改变我们嗓音的共鸣特征;为发出不同的音色元音,需要我们灵活控制我们的调音器官,改变我们声道、尤其是口咽腔的空间形状,以及是否打开鼻腔通道等而发出不同的音色来。如此等等,都是我们合理运用相关肌肉对各自负责的器官加以调节的结果,也是我们得以调控自己嗓音的深层次原因。
鉴于以上原因,笔者将努力把嗓音发声生理解剖的相关知识与歌唱实践紧密结合,在以后的一段时间里,运用运动和联系的观点,对嗓音发声生理的相关内容进行重新梳理与阐释。努力把原先孤立、静止的瞬态图片,放置于发声运动的整体过程当中来观察、理解。这个过程不仅会像以往那样,介绍每一个相对独立的发声器官自身的生理结构及其作用,同时将更加重视各个器官之间、器官与整个身体之间的联系与交互作用。后面的系列文字均以更好地服务于歌唱发声为目标,以与嗓音发声紧密相关为选择依据,主要包括:人体骨骼结构、胸腔和腹腔、膈肌和肋间肌、咽喉、声带、口腔、鼻腔、声道、调音器官等内容。
有音乐的地方就有音乐周报请投稿箱:yyzb.北京白癜风治疗专科医院北京看白癜风的好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