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友说:有人很喜欢录自己唱的歌循环播放,但是对于另一些人来说,听自己的声音简直像噩梦,他们到底在慌什么呢?
大家可能不知道,友心人的小教务长着一张天生网红脸,大眼睛,黑长直,却天天带口罩、带帽子,拍照总是本能地挡住自己的脸。老板keledoll总问她:“长得那么好看,干嘛要遮起来?”
摄于云南大理
她总是说:我觉得自己长得不好看(拉到末尾看自拍~)。她害怕看见别人拍到的自己,正如她有一个朋友,声音明明很正常,却非常讨厌听到录音里自己说话的声音。
今天,她想和大家分享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
我有一个朋友,很讨厌听自己的语音。
有一次,我跟这位朋友聊天,聊到彼此都感兴趣的话题,越聊越激动,但是随着话题越来越深入,她回复的速度也逐渐越来越慢,到最后,每次回复她都发过来一大串文字,我问她:“这么长一段话你为什么不直接发语音呢?”
她回答我说:“我宁愿打一千字也不想发语音,听到自己的录音太恐怖了,简直跟吃了屎一样”。这样一说,我才回想起来,我们认识将近10年,好像真的从来没有听过她用过手机社交软件发语音,就连电话也是能免则免。
为了了解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我特意去搜了一下这个问题,发现不单单是我的这位朋友,国内外一众网友都表示极度讨厌听到自己的声音........
“尴尬的浑身起鸡皮疙瘩。”
“只要一听到就会立马关掉,太难听了!”
“我一直都觉得自己的声音低沉有磁性,直到我听到了自己的录音.......”
“这是我始终都无法克服的恐惧,只要一听到自己的声音就想立刻删掉或逃开,太可怕了。”
揣着一颗对世间万物有好奇的心,我默默点击浏览器开始搜索文献,并打开了(尘封多年的)教科书《心理学与生活》《社会心理学》,开始研究这个问题,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讨厌听自己的录音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吧。
1.两种声音传播路径不一样
录下自己的声音然后听回放,是不是觉得那声音既讨厌又陌生?
“录音里的声音听起来跟我自己听到的完全不一样啊。”
咋回事呢?
这就要从声音的传播途径说起了。声音可以通过两种途径进入我们自己的耳中:一种是通过空气,另一种是通过骨骼。
第一种是比如听别人说话时,通过空气传播的声波引发鼓膜震动,经由三块听小骨传到耳蜗,螺旋状的耳蜗中充满液体,可将这些震动转化成神经冲动从而被大脑接收并加以解释,形成声音。
而我们平时所听到的自己的声音大部分是先通过骨骼传播的。发声后,声音会通过我们的身体组织和骨骼传播到大脑,波长更长的声音,也就是所谓的低音,更容易穿过我们的身体组织到达耳朵,所以我们感觉自己“原本”的声音比录音里更有厚度也更丰富,而你的大脑则扮演一个“欺骗”自己的角色,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听自己声音的时候总会觉得更低沉更有“磁性”。
但残酷的现实是,我们所发出的声音频率与录音捕捉到的几乎是一模一样的,是我们的大脑骗了自己,而录音机是诚实的。
2.预期性焦虑(AnticipatoryAnxiety):对陌生事物的焦虑
除了听自己的声音,还有很多人也不愿意看见自己在别人镜头里的照片、非摆拍的生活录像等等。回想一下,当时是不是有一种打死都不愿意承认,只想赶紧让对方删掉的感觉?
“卧槽这个丑八怪是谁?我明明是小仙女啊?!”
这是因为我们每天照镜子,已经习惯于镜中反射出的外表的各种特征了——刘海是向左偏的,右脸颊上有几颗痣,笑起来左边有个小酒窝等等……
当我们看到自己的照片时,这些特征都和我们大脑中所认为的不一样,由此产生的陌生感会不自觉的让自己感觉抗拒和焦虑,甚至恐惧。(当然也可能是因为你觉得照片中的人不如预期的自己美……)
这种感觉来源于我们对于熟悉事物的喜爱和对陌生事物的焦虑和排斥。
当一个陌生的东西出现时,大脑难以对它的未知属性产生预测,从而产生一种自然而然的抗拒感,也就是心理学上的预期性焦虑。
同样,我们已经习惯于平时听到的“自己的”声音了,以至于听到真实的“自己的声音”时会觉得陌生,正是这种对陌生事物抗拒和焦虑的感觉,让我们不自觉的讨厌自己的声音。
3.自我服务偏差:这么难听的声音怎么可能是我的?
社会心理学领域最富挑战而又证据确凿的结论之一就是关于自我服务偏差的效力:
我们倾向于以有利于自身的方式来进行自我知觉,把好的结果归因于自己,而把坏的结果归因于其他。
社会心理学家Epley和Whitchurch在研究自我服务偏差在吸引力上的表现方式时,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实验给人们呈现一系列脸孔:
1.自己原本的脸
2.自己经过变形的具有更高吸引力的脸
3.自己经过变形的具有更低吸引力的脸
实验发现:人们倾向将吸引力增强(更美)的面孔,而不是自己原本的脸,定义为自己真实的样子。
相比别人随手拍的照片,你是不是也已经把自拍里经过美白磨皮瘦脸的当作是自己真实的样子啦?朋友圈的所有照片,是不是都要经过按部就班的美化才能发出去,生怕别人发现图和图之间的差距?
磨皮美白液化后简直变了个种
这说明你很可能已经陷入吸引力的自我服务偏差了,然而可怕的是,别人看到的你,和后置镜头下的你是一样的,镜子和自拍里的你才是“假”的科科科(吓得我赶紧打开faceu压压惊)
同样道理,当你面对着两种不同的来源于你自己的声音时,一种是自己平时听到的更低沉更有层次和磁性的声音,另一种则是录音中那个语音语调和自己一般无二却没有经过大脑自动修饰的声音,你会更倾向认定那个“好听”的声音才是真实的,而录音里的声音则像被偷拍的照片一样,要被一键永久删除。
4.焦点效应:如果别人听到我这么难听的声音一定会降低对我的印象吧
对有的人来说,北京白癜风治疗技术北京去哪里医院治疗白癜风比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