腧穴配伍是指导针灸临床操作的医治策略,是针灸治疗的关键环节,是影响针灸疗效的关键因素之一。八脉交会穴是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气血经气相通的8个穴位,针一穴可治疗两经以上疾病,故治疗范围广,疗效显著,《针灸指南》《针灸大全》《针灸大成》分别记载八穴可治症、症、症,每穴单用就可治疗多种病症,通过腧穴配伍更可提高疗效和治疗范围。在八脉交会穴的临床应用中,最常见的配穴方法是上下两穴固定相配,组成4对穴,即内关配公孙,外关配足临泣,后溪配申脉,列缺配照海,所治疾病涉及内科、外科、妇科、儿科、骨伤科、五官科、急诊等多个学科,为历代医家所重视。文章重点将对八脉交会穴4组对穴的配伍机制及临床应用情况加以论述总结。1八脉交会穴配伍机制进展1.1内关-公孙配伍机制文献研究发现,目前对内关-公孙配伍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治疗胃部疾病方面:电针内关、公孙穴可提高胃溃疡大鼠血清SOD的活性并促进胃窦前壁黏膜的修复[1],发挥抗溃疡作用;电针足三里配合内关-公孙配伍使用较单独电针足三里能明显提高胃黏膜EGF含量和血清、胃黏膜NO含量[2],起到对胃黏膜的保护作用;针刺公孙、内关穴可使消化性溃疡患者血浆NO含量增加、血浆ET含量降低[3-4]。此外还有研究学者发现沿皮浅刺内关、公孙穴可下调血浆NOS、ET-1、Bax蛋白的表达和上调Bcl-2蛋白的表达,抑制细胞凋亡,发挥神经保护作用,从而改善脑梗塞大鼠的神经缺损体征[5-6];从神经解剖学角度,内关、公孙配伍应用,可在数量上增多和节段性分布上扩大相应的感觉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阳性标记细胞,实现对胃等内脏调节作用[7]。1.2外关-足临泣配伍机制现有对外关、足临泣配伍治疗疾病的机制研究较少,有学者研究发现针刺外关、足临泣等穴治疗偏头痛的机制可能与调节血中PAF、TXB2、6-酮-PGF1a和血清镁含量有关[8-9];此外,运用经颅多谱勒(TCD)可以明确观测到针刺外关、足临泣穴过程中可使大脑前动脉(ACA)的血流速度加快[10],为解释针刺穴位产生治疗作用的机制提供依据。1.3后溪-申脉配伍机制现有文献资料对后溪、申脉配伍机制的研究亦很少,且多与脑部功能活动有关。研究表明后溪-申脉配伍的机制主要与增强脑内某些中枢介质的代谢[11]、激活某些脑区[12]、改善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及血管痉挛状态[13-14]有关。1.4列缺-照海配伍机制总结现有研究发现,列缺-照海配伍机制主要局限于治疗咽喉部疾病方面。列缺、照海穴治疗慢性咽炎可能通过降低炎症因子TNF-α和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分子(VCAM-1)的水平[15-16],参与炎症反应和免疫应答的调节,从而发挥抗炎作用。此外还有学者发现针刺列缺-照海对穴可改变人体咽喉部温度,为列缺-照海配伍治疗咽喉部疾病提供了科学依据[17]。2八脉交会穴配伍应用进展2.1内关-公孙配伍应用内关和公孙配伍源于《席弘赋》:“肚疼须是公孙妙,内关相应必然瘳”,《杂病穴法歌》:“腹痛公孙内关尔”。内关、公孙在针灸治疗学上属于典型的对穴,两穴配伍在临床应用上可起到协同增效的作用。查阅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发现,公孙-内关常配伍应用治疗消化系统、心脑血管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疾病,并且在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方面应用最为广泛(见表1)。如洪枫[18]电针双侧公孙、内关穴,与对照组相比,发现电针公孙、内关穴能改善患者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症状,调整胃肠节律;张玉红[19]针刺内关、公孙为主治疗呃逆,总有效率达96.5%。此外,针刺公孙、内关为主腧穴在治疗糖尿病性胃轻瘫、不稳定性心绞痛等其他系统疾病亦有显著疗效[20-21]。表1公外-内关配伍治疗疾病情况系统疾病篇数病种数消化系统呃逆功能性消化不良5消化性溃疡5胃痛3术后胃瘫3慢性胃炎1神经性呕吐1其他消化系统疾病6循环系统心肌缺血16心率失常1原发性低血压1中风后吞咽障碍1中风语言不利1颈性眩晕1内分泌系统糖尿病胃轻瘫42妊娠剧吐1生殖系统疾病更年期综合征32痛经2其他系统失眠54舌纵不收2其他22.2外关-足临泣配伍应用外关、足临泣穴组的配伍最早见于《针灸聚英》窦氏八法一节中,至今仍是许多疾病的主要用穴,检索三大数据库发现,外关-足临泣常配伍使用治疗带状疱疹和各种痛证,如头痛、三叉神经痛和坐骨神经痛等(见表2)。如张焱等[22]针刺外关、足临泣等穴位,并配合梅花针刺络拔罐治疗带状疱疹;余正辉[23]针刺足临泣、外关,并配合太阳、角孙穴治疗偏头痛;张秀花等[24]针刺足临泣、外关等穴治疗三叉神经痛;均取得确切疗效。表2外关-足临泣配伍治疗疾病情况系统疾病篇数病种数神经系统偏头痛54三叉神经痛2带状疱疹2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1循环系统颈性眩晕11其他系统痛证13口苦1耳聋12.3后溪-申脉配伍应用临床中,后溪穴与申脉穴作为对穴配合使用的情况十分常见,《八脉交会八穴歌》中“后溪督脉内眦颈,申脉阳跷络亦通”一句提到两穴联系,两者临床中共同会合于目内眦、颈,故常配伍应用治疗眼、颈项、腰、肩等疾病(见表3)。陈倚天等[25]在传统选穴的基础上加用后溪、申脉穴治疗颈型颈椎病,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症状积分,提高治疗疗效;赵秀敏等[26]针刺后溪、申脉为主治疗痉挛性斜颈,总有效率达%,疗效显著。表3后溪-申脉配伍治疗疾病情况部位疾病篇数病种数眼眶上神经痛12斜视1颈项颈型颈椎病14颈性眩晕1痉挛性斜颈1落枕1脑、脊髓、脑血管中风后遗症33急性脊髓损伤2痉挛型小儿脑瘫1腰急性腰扭伤21其他痛证12阳痿12.4列缺-照海配伍应用列缺为手太阴肺经之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任脉;照海为足少阴肾经腧穴,八脉交会穴,通阴跷脉。列缺归于肺经、照海归于肾经,肺属金,肾属水,金水相生,二穴合用,相辅相成,共奏滋阴降火、补益肺肾之阴之功,为五行相生关系理论在指导针灸临床方面的具体应用。两者临床中共同会合于胸、肺、膈、喉咙,故常配伍应用治疗咽炎、声音嘶哑、咳嗽等疾病(见表4)。孙远征等[27]观察针刺列缺、照海并配合药物治疗慢性咽炎的临床疗效,结果总有效率达96.7%;朱博畅等[28]针刺列缺、照海为主治疗癔病性失语、声带麻痹和舌咽神经痛,疗效确切。表4列缺-照海配伍治疗疾病情况部位疾病篇数病种数咽喉慢性咽炎53声音嘶哑4舌咽神经痛1肺咳嗽13肺炎1阻塞性睡眠呼吸综合征1脑血管、脊髓中风后遗症22小儿麻痹1颈颈性眩晕11其他部位更年期综合征34焦虑性神经症1痛证1戒烟13总结与讨论八脉交会穴与八脉相会通,此八穴既能治本经病,又能治奇经病,针一穴而可治两经病症,临床上常上下两穴配合应用,更加扩大了治疗范围。中国知网(CNKI)及pubmed数据库检索发现,在现代临床应用中,内关、公孙常配伍治疗多个系统疾病,涉及26个病种,其中以呃逆、功能性消化不良、消化性溃疡等消化系统疾病最为多见;外关、足临泣配伍则以治疗神经系统疾病为主,如偏头痛、三叉神经痛、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等;后溪、申脉临床中常配伍应用治疗眼、颈项等疾病,如颈型颈椎病、落枕、痉挛性斜颈、眶上神经痛等;列缺、照海配伍则可治疗以咽喉、肺部疾病等为主的13种疾病,慢性咽炎、声音嘶哑是其最常见的临床适应症。纵观古今,八脉交会穴两两配伍可治疗多学科、多系统疾病,治疗病种多样,充分体现了中医针灸“异病同治”的特色。近年来,八脉交会穴配伍机制的研究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绝大多数研究仍停留在对某些物质、某些部位和某些路径的研究层面,多以传统的实验研究手段从单一通路或“靶点”的层面进行探索,这与针灸多途径、多环节、多层次、多靶点的整体性调节作用并不吻合,尚不能阐明腧穴配伍“异病同治”的科学基础,因此,积极探索符合腧穴配伍复杂特征的研究方法具有重要意义。近20多年来以复杂适应系统理论为代表的复杂性系统科学的蓬勃发展,为中医针灸学研究提供了全新研究方法。有学者将复杂网络方法应用于中医药领域[29],分析中医学基本规律、方药-证候-治法间关系、中药复方药物的配伍规律、机制等,取得重要突破。针灸学的辨证论治、腧穴配伍和天、地、人信息的综合利用和考虑都具有复杂科学的特性,借鉴复杂网络在中医药的应用经验,将其用于针灸领域,或许是研究腧穴配伍机制的极具开创性的尝试和探索。参考文献[1]马杭琨,李天娇,崔良慧,等.电针公孙和内关穴对胃溃疡大鼠血清SOD及胃窦前壁黏膜影响的实验研究[J].针灸临床杂志,,28(5):53-55.[2]王灵,彭楚湘,周国平,等.电针足三里与内关公孙不同配伍对胃黏膜损伤大鼠NO、EGF的影响[J].中医药学刊,,24(11):-.[3]罗海鸥,唐勇,蒲艺,等.不同穴位配伍针刺对消化性溃疡患者血浆一氧化氮的影响[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15(1):16-17.[4]罗海鸥,唐勇,蒲艺,等.不同穴位配伍针刺对消化性溃疡患者血浆内皮素的影响[J].新中医,,35(5):51-52.[5]范郁山,赵彩娇,黄尉,等.沿皮浅刺内关公孙穴对脑梗塞大鼠Bcl-2、Bax的影响[J].辽宁中医杂志,,37(7):-.[6]范郁山,赵彩娇,黄尉,等.浅刺针法对脑梗塞大鼠血浆NOS、ET-1的影响[J].陕西中医,,31(4):-.[7]林锓武,陈以国,蔡定芳.内关、公孙配伍相关性的神经解剖学研究[J].上海针灸杂志,,18(6):25-28.[8]孙忠人,吴燕璟,王薇.针刺治疗偏头痛的疗效及生化学机制研究[J].上海针灸杂志,,21(1):16-17.[9]陈邦国.针刺治疗偏头痛对血清镁的影响[J].江西中医药,,30(1):41.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