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美声唱法在经过了“古老意大利学派”,“新意大利学派”和“现代美声学派”的发展时期,形成我们现在所说的当代美声唱法,它是以传统欧洲声乐技术、尤其是以意大利声乐技术为主体的一种演唱风格。这种演唱风格对全世界有很大影响,甚至影响到各国的民族声乐学派。
歌唱的基础要素包括呼吸发声共鸣和语言等部分,其中呼吸与发声对换声技巧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在歌唱中,呼吸与发声是同时出现的有机结合的统一体,只有正确运用歌唱所需要的呼吸与发声,才能唱出悦耳的声音。怎样才是最合适的呼吸与发声,要从发出的声音质量来判断。歌唱与乐器明显区别的特点就是语言,它是歌唱艺术在传情达意上独具的不可替代能力和特色,但是由于语言的变化,呼吸与发声也会随之而受到影响或者甚至是制约。
一、呼吸对换声技巧的影响———关于呼吸对抗力的控制
歌唱呼吸与我们的自然性呼吸是决然不同的,目的不同自然作用力也不完全一样。在歌唱中,歌唱的呼吸不仅要完成生活呼吸的生理需求,更要随着乐句长短、情绪情感中变化而变换,从而也同时完成歌唱的需求。因此歌唱的呼吸不同于自然生活性呼吸,而属于有意识、有目的、有精确控制的呼吸。
针对歌唱动力的基础呼吸而言,新意大利学派代表人物之一的兰佩尔蒂说:“歌唱的大多数缺陷是由于不注意歌唱的基础,也没有真正掌握好歌唱的呼吸。”近现代声乐艺术大师卡鲁索也明确指出:“一旦掌握了呼吸的艺术,学生也算走上了可观的文艺高峰的第一步。”男高音歌唱大师吉利则说:“呼吸方法不正确时不可能有适当的出气量,不能有准确的气量控制以保持声音本身的位置。”因此就发声来说,呼吸是原动力,是需要我们特别加以重视的基本功。以至于很多有经验的教师和歌唱家说,歌唱在开始的时候就是解决呼吸问题,到最后还是解决呼吸的问题。可见,呼吸对于歌唱技术的发展和影响是贯穿歌唱学习和歌唱活动全过程的。
根据当代医学X射线图片显示,歌唱起音的过程是喉头瓣膜机制形成的,它依靠一个压力稳定的气息量来形成并控制。针对这个问题,露西·马南特别强调地指出:美声唱法的初始,要正确运用气息来获得它的“激起”(at-tack)或“触发”(touch),这是一种特殊的气息,对于形成美声唱法的主要特征,如声音在全音域的渐强渐弱(MassadiVoce)和音的颤动(Vibratozione)非常重要《歌唱医学基础》(冯葆富、齐忠政、刘运樨编著)第四章第四节提供的图片显示:混声发生时的声带声门的状态是处于尖端边缘闭合状。同时还指出,歌唱时的气息量和气息压力并不与音的高低成正比。
这个观念非常重要,我们都知道呼吸是歌唱的“动力”,但是要做到合理的“吸”与“呼”确实是非常不容易的。控制歌唱呼吸的主要目的是控制好横膈肌的升降动作,而横膈肌的升降动作只能通过影响横膈肌的升降动作的肌肉群来达到控制目的。歌唱呼吸中重要的是控制呼气,它通过在逐渐递减胸容量的同时,保持足够的张力,使得膈肌有控制的逐渐回弹上升。也就是我们经常说到的“控制呼吸”。明确这个控制的必要性,以及掌握控制的方式,就是我们需要学习的内容。
胸腹式呼吸法对于歌唱者是必须掌握的一种方法,因为只有应用这种方法,才能使咽喉保持弹性和自然的状态。歌唱呼吸的基本方式早就已经很明确,基于此方式前提下的是我们如何去控制这样一种呼吸方法。简单的认为胸腹式联合运动就可以达到目的,那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在歌唱中呼吸的作用力控制要复杂得很多。要想达到真正运用胸腹式呼吸法在不同声区的合理精确控制,其首要的是明确“呼吸对抗力”作用。关于呼吸对抗力,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初期就已经开始进行系统的研究,甚至追溯到《唱论》中的“抗坠之意”,认为那就是早期的对抗力应用。至于对抗力的应用起源不是我们需要在此研究的问题,我们需要的是知道歌唱呼吸的对抗力是什么,如何运用。
不同声区由于声带张力的不同,呼吸力量的施用也不同,它随着声区的上升而递增,反之则递减,这就是对抗力作用的目的。对于歌唱实践者而言,歌唱中呼吸的保持和避免胸廓塌陷,就是对抗力的感受标志。在换声区声音阶段,这种对抗力尤为明显,以至于产生“吸着唱”的感觉。当代声乐教育家很好地利用了这种对抗现象,要求学生从中声区就开始注重“吸着唱”,运用对抗后的喉部肌肉在松弛状态发声,达到了嗓音良好安放的目的。
歌唱时处于何种呼吸状态,决定了歌唱者的嗓音能力和风格,决定了是否能获得换声能力。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就美声唱法而言,基本呼吸方法人们已经取得了共识,但是在具体运用方面却存在着差异或谬误。因此,强化上述基本概念还是很有必要的。
二、发声对换声技巧的影响———关于良好的发声设想状态
在歌唱训练中,发声基础训练是极为重要的,对嗓音的激起和安放应十分重视,目的是获得期望获得的“声音”。这种声音在美声唱法中形容为“柔和、优美、灵活、弹性”等,在我国传统民族唱法中要求是“甜、脆、圆、润、随(水—现代部分教师的意见)”,两种唱法总体演唱风格的要求是“庄重而典雅”,达到这些要求的嗓音便是“具备换声能力的声音”。声带是发声源,是发出基本音的地方。但是仅仅用“传统的”发声方式是无法很好地解决换声区声音技术问题的,所以我们需要额外地增加声带的张力和呼吸的对抗力,但是在技术理念和技术实践上却有模糊和不一致的问题出现。
根据以往的理论经验,在换声过程中,从音域的低音到高音,先是以胸声为主,中间的换声区域胸声和头声比例差不多,然后逐渐发展到以头声为主。以头胸声的比例不同来决定唱法的不同,这就是我们一直在“使用”的胸声头声发声概念。不知大家是否也同时白癜风如何根治北京中科白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