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合唱教学中趣味模式的探索

时间:2019-7-21 17:26:09 来源:声带麻痹

合唱教学中趣味模式的探索

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仅需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更需要有良好的与他人沟通的能力,以及良好的合作意识、团队意识和集体意识。在小学音乐课堂中,能有效锻炼学生这几种能力的教学手段就是合唱教学。那么,如何使合唱朝着一个正确的,科学的方向发展并能够让学生保持长期的合唱兴趣呢?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做法和思考。

加强科学的发声练习

合唱是以高位置的科学发声方法为基础的。在训练时,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气息浅、吸气抬肩、不会气息保持等错误呼吸方法,要采用学生能够理解并完全可以做到的方法进行练习。我在给孩子们训练呼吸时,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方法,不再向学生过度强调什么是胸式呼吸,什么是腹式呼吸等理论的传授,而是应用了一些生动而形象的比喻去让他们体会,并加入了一些肢体运动,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用双手插住腰部、做90度的弯腰吸气,让学生明显感受腰部的膨胀感,然后屏住呼吸,停顿2-3秒种,然后站直,慢慢地呼气并发出丝的声音,做到慢而长。

呼气时提醒学生小腹的肌肉有控制地向内收缩,感觉犹如抬重的东西时那样的感觉。有时也可让两位同学相互叉腰来感受和体验呼吸的感觉,达到横隔膜气息的练习等。这让学生感到既有趣又利于学习的掌握。这种训练容易使整个人放松,从而懂得怎样的呼吸才是最佳的呼吸状态。又如,“闻花香”让学生做深呼吸练习;用半打哈欠的方法来启发学生打开喉咙,放松下巴;先说后唱,用“念”带“唱”,找明亮集中的头腔共鸣等等。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掌握得也就快一些。通过正确的呼吸训练来培养学生歌唱时应具有的持久性与控制力。

戏介入练习音准

合唱是集体性的声音艺术,统一的节奏、准确的音高是唱好合唱的基础。因此,音准是合唱艺术最基本的要求,良好的音准对于合唱艺术的整体表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影响合唱音准的因素有很多,比如队员的情绪、状态、演唱姿势,以及歌曲的速度、力度、节奏、呼吸等也直接影响到歌曲的音准。如何让学生能更好的掌握音准?通过大量的实践证明:练习半音阶(旋律音准),让学生用耳朵听辨12个半音c-c’的规则,并运用师生接龙的游戏进行模进训练,增强兴趣,以便使学生轻松的达到音准的效果。

德国教育家福贝尔认为:“游戏是儿童认识世界的工具,是快乐的源泉,是培养儿童道德品质的手段,在游戏过程中最能表现儿童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游戏是儿童的本能性活动,是儿童内心世界的反映。”在游戏中我们所获得的轻松和愉快,相信大家都能感受到。在训练和声音准时,从两声部到三声部的训练,提醒学生要注意大小三和弦中三音的变化音,通过各声部之间的音程构唱等,让学生相互模仿、相互倾听。游戏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容易掌握音准。

音色统一创造和谐

合唱是多声部的声乐艺术,对声音的要求很高,讲究整体声音的和谐、统一、均衡性。每个人的声音都各具特点,在训练中既要看到儿童发声方法与成人发声方法原则上的一致性,又要注意到儿童声带的生理特点:气息浅、声音稚嫩、对声音的强弱控制能力较差,这样就容易导致合唱中出现整体声音的不协调及音乐的不统一。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不难发现,在合唱训练中,发音的练习并不是孤立的,而是要与气息、共鸣等训练结合起来。

而“轻声”“高位置”的演唱正是训练学生音色统一行之有效的发音方法。轻声唱可以摆脱发声器官不必要的肌肉紧张,不仅有利于找到声音的高位置,使声音更集中,更加连贯流畅。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给孩子加入一些趣味性的发声练习,让孩子们始终保持歌唱的状态,例如保持气息的支撑、提眉、微笑(露出8颗牙)等的状态来统一声音的位置,并运用比喻、想象、模仿等的方法来训练暗淡、柔和、或是通透、明亮的音色,以便让学生很自然的达到真假声的混合,以及各声部间的音色均衡等。另外在训练初期,多给孩子们演唱一些运用轻声的作品,或者演唱一些风趣幽默的作品,来增强学生的兴趣,长期坚持这样训练,会使合唱的色彩更加和谐统一。

歌曲处理表达情感

力度对比是合唱艺术中最有表现力的形式之一。它不仅是音量的大小,还与人的心理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力度在音乐中是一种情感的体现,它的控制决定着歌曲的情绪色彩。它包括mf、mp、f、ff、sf、sp等。在实践中如果理论性的向学生讲解f比p强,sf特强等,学生容易理解但却难以运用和掌握,而我在平时的教学中,联系生活中实际的情感让学生来体验和掌握,我们可以做常态的练习,把所有的强弱记号形容成人在正常情绪下发出声音时所需的力度。mf表明人在正常讲话时所需的力度、mp表明人正常坐着听时的感觉、f表示当某人生气发火、或高兴时或比较激动时所需的自然力度、sf表示极端愤怒时所需的力度、sp表示情绪最弱时所需的力度。弱声最难,小腹、气息要使出巨大的力量,告诉学生要用最大的力量来控制最若的声音。把力度生活化,让学生既感兴趣又掌握得快。

速度与力度一样是音乐中不可缺少的要素,脱离了速度,音乐整体的表现力就无法很好的体现。从音乐的情绪情感表现的角度看,一般而言,中等的速度多表现于“优美”“柔和”等,不同程度的各种快速度则分别与“欢快”、“活泼”、“谐谑”、“激动”等相关,而较慢的速度往往表现“庄严”、“悲伤”、“安详”、“宁静”等。然而,在许多的作品中,有时歌曲的速度不是始终不变的,这种变化有时是突然的,有时却是逐渐的,有时很明显,有时却不易察觉,这需要我们很好的去寻找和处理,用心灵去推动歌曲速度的变化。由此可见,速度是把握音乐的情绪情感、风格表现的基调。

利用倾听感受音乐

一切合唱训练的技能均离不开耳朵的倾听。著名声乐教育家沈湘先生曾这样认为:“学习声乐的人要有一副好耳朵。没有好的听觉不能对嗓音问题有正确判断,没有正确的判断就不会有好的、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合唱又是培养良好听觉能力的最好媒介。

平时我们在给学生训练多声部合唱时,有时会发现有些学生为了让自己在演唱时避免自己的音准被别的声部给带走,往往会出现大喊大叫,有的甚至用双手捂住耳朵,示图用声音的大小来盖过其他声部的声音,以此来达到自己的所谓不跑偏的音准。殊不知这样的演唱不仅达不到音准的到位而且还破坏了合唱多声部和谐的美感。而我在平时的训练中,经常给孩子们增加形式多样的听音练习,如从单音程——和声音程——变化音——单声部旋律——多声部歌曲等,让孩子们通过总、分、总的形式相互倾听,丰富了听音的形式,增强学生的兴趣,提高了演唱的注意力。并在学生之间进行相互的评价,指出他人声部的优缺点,以此来弥补自己的不足,特别是在训练歌曲时让孩子们始终形成在演唱自己旋律声部的同时要听到他人声部的习惯,以此来提高合唱的演唱能力。坚持不断的训练,有利于加强耳朵的听辩能力。

实践证明,通过学生的倾听,能够使学生更好的控制合唱时的音准、音色、力度、速度的变化以及声部间的旋律配合等,相互间的协调、并使他们学会谦让,知道任何过分突出自我的做法,都会影响集体声音表现的和谐性和均衡感。并用心去感受音乐,从而真正理解合唱里面“没有我而只有我们”的这个道理。

总之,合唱教学对于启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表现能力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具有重大的意义。通过有表情地歌唱可使学生真正地感受到合唱艺术的魅力,培养学生独立识谱能力,发展他们的音乐听觉和音乐记忆力,提高音乐修养和鉴赏水平,理解和掌握各种音乐表现手段。通过合唱还可以培养学生集体观念和群体意识,可以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增进团结,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声明:文章以上内容均非本平台观点,仅供分享、学习。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将尽快删除!

赞赏

长按







































北京中科白癜风康复明星
白癜风扩散

转载请注明:http://www.morgm.com/jbwh/10387.html
热点排行
剖析引起声带囊肿的三

很多患者对声带囊肿这个病种不了解,什么是声带囊肿?什么原因引起声带囊肿的……【查看详情】

精彩推荐
声带囊肿最好治疗方法

  声带囊肿是声带粘膜下囊肿,该病并不少见,主要的临床症状……【查看详情】

相关导读
剖析引起声带囊肿的三

很多患者对声带囊肿这个病种不了解,什么是声带囊肿?什么原因引……【查看详情】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