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六神磊磊
一
做个调查:要是可以一键关掉别人的声音,多少人会对爹妈下手?
大概很多人都有过这种冲动,包括很多知名的人。可以随便列出一个长长的名单,可能有朱自清、鲁迅,也可能有今天的王朔、刘瑜。
最近看好声音,很让我小小感动并惭愧了一把。有个学员叫贝贝,她父亲是个乐手,据说很会唱歌,但不幸由于做手术拿掉了声带,不能发声了。
女儿上台唱歌时,这位老爸从头到尾只能张着嘴,无声地拍手。这几乎是我看好声音唯一一次没听到“转”“转”“转”的。
我有点感动,觉得这位父亲要能说话该多好。但随即我就感到一丝惭愧,反问自己:你感动什么呢?你不就是一个曾多次想一键关掉长辈们的声音、以阻止他们喋喋不休的家伙吗?
二
这种冲动,不是没来由的。
著名主旋律史诗《常回家看看》告诉我们:生活的烦恼和妈妈说说,工作的问题和爸爸谈谈。
但这绝对是作死,你说出的一点点烦恼,只会引起他们庞大的忧虑。你得到的建议也许永远是:“千万搞好领导关系”,“千万搞好同事关系”,总之千万要搞好一切关系。
比如我,从母亲那得到的最大告诫永远是:你从小就喜欢乱说话,千万管住嘴巴,不要乱发奇葩言论,不要得罪政府,不要得罪上级,不要得罪……
后来,我入了党,参加了工作,写很正确的文章,得罪人的风险大大降低,但他们紧绷的神经并没有放松。如果我说:最近写了很多稿,那么是危险的:稿子越多就得罪人越多,多半要说错话;如果最近没写稿,则会被担心:一定是说错什么话了,都不让你写稿了!
等开了私人公号玩,不时被干掉一两篇,也不算个事,起初长辈也不知道。但时间一长,公号终于暴露,家里知道了我在用一个奇葩的笔名写东西。
前几天,写王林的公号文被干掉,家长立刻忧心忡忡打来电话,无比郑重地问:“‘被举报’是什么意思?你是不是得罪什么大人物了?”
三
和父母相比,隔代的家长有时发大招的功力更强。
比如高中的时候,我有一段时间成绩很不好。奶奶居然愤怒地给教育部写了封信,差点寄出去了:你们不是说要素质教育吗,为什么为难我孙子,他素质特别高,五讲四美,全面发展。
得知此事后,我差点崩溃了,几乎是歇斯底里地告诉她:第一,我绝不是全面发展,我的米要跑14秒;第二、如果她把这封信寄出去,我就不考大学了。
当然,寄出去也没人看。但当时我想,万一呢?万一有哪个家伙拆开了,到处传阅呢?
后来我成绩变好了,仍常常后怕:老人家到底寄出去过多少我尚不知道的奇葩信?
家长们念叨和干预你的能力,几乎成为了本能。比如我妈,哪怕她大病初愈、神智很不清醒的时候,居然也知道嫌弃三十多岁的儿子头发长了、吃的鱼肉太红太生、把笔记本电脑放在腿上使用不像话。
为了这些事,她可以一直念念有词、闷闷不乐,直到我屈服,剪短头发、或把笔电老老实实放到桌上为止。
四
后来读到刘瑜写的《爱无葬身之地》,又觉得和她的老妈相比,我的情况还算是好的:
“如果我一不小心自己买了一件衣服,后果是非常严重的。我妈早上会说:不是我说你啊,你买衣服的眼光实在不行。中午会说:千万不要再穿这件衣服了,真的是太土了。晚上会说:明天你不会再穿这件衣服了吧?第二天会说:那件衣服收好了吗?拿去送给那个谁谁谁吧。第五天会说:那个衣服,千万不要带回美国去啊……”
畏惧父母的念叨,并不是我们当代人的特例。老一辈、老老一辈的人似乎也是这样。
比如朱自清,看看《背影》吧,他爹说什么他都觉得不爱听,和脚夫讲价他不爱听,叮嘱茶房照顾自己他不爱听,让他夜里别着凉也不爱听,“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暗笑他的迂”。
又比如鲁迅,的确是孝顺的,甚至可以为了老娘娶一个没感情的女人。他对老娘在衣食住行上也处处照顾,鲁迅爱吃零食,老娘房间里也就零食不断。
但是鲁迅和老娘总是谈不来,观念相差太大,有时几乎被搞到崩溃,扬言“母爱如同湿棉袄,脱了感到冷,穿着感到难受。”“她们的成见,比什么都深,你费了九牛二虎之力,顶多只能改变十之一二……真没办法。”
看来,鲁迅的痛苦,比现代人刘瑜还要严重些。
五
是的,当爹妈还能说话时,我们从不觉得那是好声音;等到失去了,世界只有自己的回声了,又觉得太冷太孤独。
就像我为贝贝的父亲感动,却又经常被我妈blabla得想摔手机。
我们裹着这鲁迅所谓的湿棉袄,拧不干又脱不掉,感恩、烦躁、逃避、自责、补偿,永远没完没了地循环。
最后,这篇文一定会得到两种极端回复:
一种是:“你这个傻X,你3岁的时候怎么不知道烦爹妈说话?”
对持这种逻辑的人,恭喜你,你很有可能是孩子一生的祸害。
另一种是:“那些选秀的选手,都特么是演戏,你感动个屁。”
那么,我反而会觉得这姑娘真能干——我们带老爸看戏都少,人家就能带着老爸来演戏,有几个人能做到?
公元年
很可能是《笑傲江湖》发生的年代
我们不能目睹令狐冲的剑法
却可以品尝他的好酒
国窖
北京专业权威白癜风医院北京白癜风治疗最好的医院是哪家